侯清波
摘 ?要: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如果學生覺得教師開展的活動沒有意思,他們就不愿意學習數學知識。因此,怎樣讓數學教學活動變得有意思是教師非常關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探索、抽象、應用數學知識,找到一種增強數學教學趣味性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數學教學;學習興趣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有的學生不太喜歡上數學課,他們覺得上數學課沒有意思。這個時候,教師就需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從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引入課堂教學,然后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充滿趣味、好奇的課堂中學習,才會使學生覺得學習的過程是有趣的,才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一、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知識
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強的特點,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需要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然而在傳統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會直接告訴學生他們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其實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不喜歡他人直接告知一節課中的知識點,以及他們需要學習哪些知識,學生希望自己去探索。因此,教師需要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指引學生探索的方法。
比如教師讓學生觀察一個圓形的鐘面,引導學生從鐘面上探索數學知識。學生觀察,鐘面是一個圓形,它是一個幾何圖形,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幾何圖形中,包含哪些需要學習的知識呢?學生通過遷移,發現自己可以去學習圓的周長、面積,及相關的計量方法。教師又引導學生去思考,它還有哪些知識呢?學生表示,鐘表上有三根針,一根最長,跑得最快,它是秒針;一根相對短一點,它轉得適中,這是分針;還有一根最短的,轉得最慢,它是時針。此時學生發現,鐘表中似乎存在著計數和計量的知識。此時學生帶著期待開始思考,他們找出了這么多值得學習的知識,教師會教他們學習哪一項知識呢?像這樣,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就能夠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知識變成主動地探究知識,掌握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引導學生抽象數學知識
小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具有著希望自己能夠成長的渴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會應用科學的思維來分析問題,使學生成長,學生便會覺得學習知識的過程是有趣的。當學生發現了他們要學習的知識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探索體驗,抽象出需要學習的知識,并且發現數學知識的規律。
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繪制出一個表格,讓學生從數和量的角度來探討鐘表中的計量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把縱向的指標列為時、分、秒,探討一個單位,指針要走多少步。學生發現,鐘表的秒針、分針、時針,每轉一圈,都是60步。并且鐘表的時、分、秒之間存在1分鐘=60秒、1小時=60分鐘這樣的進率換算。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發現的規律,并且應用學習過的數學概念,來界定這一問題中的數學規律,學生發現,鐘表中似乎存在著鐘表的進制問題。雖然學生曾經了解過,生活中存在著十進制以外的進制,但是學生遇到十進制以外的進制比較少,而學生在這一次的學習中發現,原來鐘表的進制是60進制。通過這一次的學習,學生發現了他們自己能歸納、總結,看到了60進制的應用,這讓他們感受到了思維的成長,學生覺得學習是件非常有趣的事。
三、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
當學生發現了數學知識以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應用學習過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應用的時候,要讓問題緊密地結合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的價值和意義。同時教師要讓問題具有一定的拓展性,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愿意繼續培養其思維水平及繼續拓展知識面。只要教師設計的問題足夠巧妙,學生就能夠帶著樂趣去研究問題。
比如教師為學生設計以下的問題:家里的鐘壞了,爸爸覺得出去找鐘表師傅修表太貴,決定自己修鐘表。但是現在爸爸把長短針裝錯了,即把分針代替了時針。等到7點鐘時,人們發現鐘表不準。你猜現在的鐘表實際上應該是幾點鐘?你覺得,它所呈現的時間,與實際時間之間相差了多少?教師為學生設計的習題,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學生覺得在解決這個數學問題時,就像是在解決一個生活問題一樣,于是學生能夠帶著生活的熱情去鉆研這道習題。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能需要動手繪圖,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思維。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需要應用到鐘表進制的換算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檢驗理論知識學習的成果,如果發現知識結構存在缺陷,就要去完善知識結構。
總之,教師如果希望數學具有趣味性,就要了解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應用小學生喜歡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來培養學生的思維水平;應用學生喜歡的主題來引導他們完成練習。教師只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應用以人為本的思路開展教學,才能夠讓教學活動具有趣味性。
參考文獻:
[1]孫艷紅.淺談小學數學趣味教學的幾點見解[J].魅力中國,2018(21):171.
[2]楊艷麗.淺談小學數學趣味教學[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