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全
摘 要:在所有科目里面歷史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讓學生了解底蘊深厚、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培養學生自豪感,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來說更是如此。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目前自主學習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已經得到普及應用,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為主體,對知識進行挖掘以及理解,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以及創造性,這也是與傳統教育差別最明顯的地方。本文首先對自主學習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同時對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價值給予充分認可,以此為基礎找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一些對策,希望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1-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1.069
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普及,傳統教育已經不再適用,教師要及時轉變傳統落后的教育理念,同時幫助學生培養先進的學習理念,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是學生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除了積極鉆研之外,還包括對知識的探求欲,讓學生自由合理安排個人學習,針對最終學習成果展開評價。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對外發布教育報告,其中明確表示教學過程中原則上以“自學”為主,這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重點,傳統落后的教學原則需要及時進行改革。這也是提出的一種全新教育精神,尤其注重培養學習者個人自學能力,在教師或者他人的指引下進行自主學習。由此可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自主學習相當看重,主要原因在于自主學習與社會發展需求保持一致,尤其對學習者未來成長將發揮出重要作用。
(一)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全面到來,科技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終身學習成為一大趨勢。相關研究證實,在過去的農業社會14歲之前接受教育的人完全能夠應對之后40年的生活;工業社會求學持續至20多歲,在現在的知識時代學習基本上已經成為終身需求。1950年前后,大學畢業所學的75%知識可以持續應用至退休;然而在現今的知識時代該知識量縮減至2%。因此可以看出,現在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參加工作之后需掌握的某項職業技能有98%都要從社會獲得。
(二)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近幾年新課改普及力度越來越大,尤其對學生的獨立性以及主體性越來越重視,一直都在提倡自主學習。當前教育的任務不再僅僅局限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在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習慣,這也是現今教育的根本目標,也是終身學習必不可少的一個基礎。
(三)是個體發展的內在需要
自主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升學習質量,國外有關研究證實,那些平時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基本上都擁有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尤其在接受教育質量以及環境差不多的前提下,學習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主性。除此之外,個體的終身發展主要以自主學習作為基礎,學生在學校只有掌握了這項能力,進入社會后才可以繼續學習,不斷提升自我,掌握各種豐富的技能與經驗,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對策
(一)建立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很多學生都希望在課堂上有更多自主討論的機會,與學生和教師之間可以自由交流溝通。因此教師對于學生的人格以及主體地位要給予足夠尊重,在課堂上留足自由發揮以及討論的時間,及時給予獎勵和懲罰,全面提升自身關系,這樣才可以更大程度地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
(二)創設情境,激發求知
傳統初中歷史教學非常重視教師的主體地位,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容易忽視,學生不得不被動接受知識,課堂的學習效率非常低。現代教育則提出了學生為課堂的主體,學生應參與課堂回答,主動發現并解決問題,培養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在具體方法應用上始終以“最優化”為基礎,融入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模式,這樣歷史課堂教學才會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學生在課堂上也會更加積極主動。
(三)著力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新鮮事物往往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這也是一種積極的探索行為,當然也是人類最常見的動機,具體程度與外界新鮮事物自身的復雜性有密切關系。通過求知欲可以更好地認知世界,得到更多的知識,同時還可以探究真理,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各種實踐可以補充自身缺乏的知識,擴大自身的知識面,這樣才會對知識有更深的渴求。一旦有了求知欲以及好奇心,學生就會主動探求知識,激發學習的欲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創設問題意境,當然也要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不能過于容易也不能太難。傳統教學中在給學生講解《河姆渡、半坡居民生產狀況》相關內容的時候,首先讓學生多看幾遍書,然后向學生發出提問,如果使用此類教學模式,學生往往顯得非常被動,對知識也失去了渴求的欲望。因此在講這節課之前可以創設問題意情境:“考古學家對這些地方進行挖掘,然后挖出了不少外表非常光滑的瓷器以及石器,有魚鉤盆以及箭頭等各種各樣的物品,而且還額外發現了麻布以及稻谷等物品,以此作為基礎請大家想象一下這些地區居民當時都是怎樣生活的?”這樣就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探究式問題,不再像以前那樣提出枯燥的問題,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學習欲望也會高漲,同時學生也會自由發揮個人想象,培養自主學習以及思考的綜合能力。
除此之外,如果學生平時比較好問,教師一定要及時給予鼓勵,不能進行打壓。因為只有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才會激發自身的探索欲望,并最終找出答案。因此倘若學生閱讀之后可主動提出問題,可以看出對其中的內容已經有了興趣,教師要及時給予指導,同時對學生進行鼓勵,學生帶著興趣進行閱讀思考,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才可以擁有更強的動力。對學生主動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不用考慮質量,都要及時給予引導以及耐心解答,否則如果給予斥責或者感到厭煩,都會打壓學生自由探索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失去了求知欲,對自主學習帶來極大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