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靈
摘要:少數民族音樂在現代化變革的過程中面臨著缺少受眾和音樂傳承人、缺少傳承和傳播的載體、缺乏足夠的重視和資金投入、少數民族音樂逐漸“遺產化”這四大困境。在少數民族音樂的現代化變革當中,應當注意恰當使用少數民族音樂傳承體系的決策,創新音樂教育形式,讓音樂展現出生活化的特征,推動少數民族音樂不斷發展。應當運用新媒體技術對少數民族音樂進行傳播,加強少數民族音樂的品牌傳播,完善少數民族音樂表現形式,加強少數民族音樂與漢族音樂、國內外其他音樂的交流,促進其全面傳播。
關鍵詞:少數民族音樂? 音樂傳播? 音樂變革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8-0026-03
新時代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傳媒手段的更新,rap、爵士、搖滾等外來音樂不斷擠壓著本土民族音樂的生存空間,少數民族音樂的現代化繼承與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問題。如何有效地促進少數民族音樂的改革,增加傳播途徑,是少數民族音樂出行制度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推動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傳播和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新時代少數民族音樂面臨的困境
(一)缺少受眾和音樂傳承人
當前少數民族音樂屬于小眾愛好,大部分音樂愛好者所熱愛的音樂類型都是流行音樂、漢族民歌、戲曲、純音樂或是西方音樂等等,而少數民族音樂由于歷史原因和現實狀況,缺乏傳播力度,傳播范圍、受眾人群和傳播面都不足,因此很難贏得廣大群眾的同理心和歸屬感,也就面臨著諸多困境。當前經濟飛速發展的情況下,京津唐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發展較為迅速,就業機會多,機遇多,因此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選擇背井離鄉,到經濟條件發達的地區工作,而這一選擇也就意味著無法繼續傳承本民族音樂,因為無法在家中工作,所以也無法和當地掌握民族音樂技巧的人進行交流和學習,人才的地域性流失將會阻礙本民族音樂的不斷發展。
(二)缺少傳承和傳播的載體
因為國家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大面積普及普通話和開展基礎教育,當前少數民族年輕人大多數是通過普通話進行交流的,很少再使用本民族語言,而少數民族音樂大部分都是以本民族語言作為歌詞或是連接載體,如今部分少數民族語言已經越來越小眾化,因此也就導致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播受阻。少數民族人民不斷地脫離本民族生活環境,常年在外就業和生活,本來耳濡目染民族音樂的機會就少,現如今卻有了更大的障礙。
例如,土家族的山歌由于土家族青年遠奔中國各地,從而導致缺少了音樂傳承人,而土家族的山歌要繼承和發展以及創新則離不開在山中或田地間的勞作這個氛圍,因此,沒有傳承和傳播的載體,也就容易導致土家族的民族音樂失傳。
(三)缺乏足夠的重視和資金投入
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生活水平相比以前要好很多,但是文化建設方面與東南沿海地區仍然有較大差異,因此,少數民族地區很難吸引到專業性較強的音樂機構和音樂類學者入駐,專家們對于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投入時間和精力也遠遠小于漢族音樂,政策導向對于少數民族音樂的支持力度也不夠,資金投入方面自然相應減少,老一輩人雖然能夠掌握民族音樂的精髓,但是思想不夠先進,體力和精力也大不如前,很難吸引更多的愛好群體去弘揚少數民族音樂。
(四)少數民族音樂逐漸“遺產化”
當地少數民族人民經常在田間勞作或在平常生活中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播本民族音樂文化,不斷繼承和豐富音樂的表現形式、表現內容和內涵。但現如今,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之間對于民族音樂的傳承主要以專業人員之間研究傳播以及音樂課堂教育為主,而深度繼承了前輩民族音樂之人越來越少,少數民族音樂逐漸“遺產化”,成為了“稀有資源”。少數民族音樂大多數來自于民間,沒有適用于全國的一套完整音樂評價體系去作為評價標準,而是具有特色的,需要讓民間優秀音樂人去自行進行評判,其價值顯現具有不明顯性,趨于原生態化,沒有過多的修飾。而音樂界在對于少數民族音樂的評價時,大部分情況沿用的還是漢族音樂和當前流行類音樂的評價標準,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優秀的少數民族音樂作品被埋沒。
傳唱人心中的真情實感因素、少數民族地區的環境導致歌曲曲風狀況因素、即興傳唱因素是影響少數民族音樂傳播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當前我國音樂教育基本是以西方音樂教育模式為主體,忽視了少數民族音樂當中的民族特色文化和情感的因素,所以使得少數民族音樂越來越缺乏文化內涵和生活氣息,因此也就逐漸遺產化。
二、少數民族音樂的現代化變革策略
(一)少數民族音樂傳承體系的變革策略
教育可以幫助傳承和推廣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新時期非常適合通過這種方式完成音樂的推廣工作。第一,站在內容的角度需要辨別現代和少數民族音樂之間的不同。前者的練習和培訓方法主要以演唱和演奏為主,而少數民族音樂培訓過程中不僅要用現代的理論體系去完善教學形式,而且應該更多地融入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東西,并且要指導學員配合少數民族地區生活實況來進行理解和演唱民族音樂,使得民族音樂在傳承當中既能夠繼承傳統音樂的精髓,又能夠符合音樂現代化的精神,使得學生能夠真正領會少數民族音樂的思想內涵,從而使得傳承之路更加順暢,也增加了培養少數民族音樂接班人的概率。
例如,在進行蒙古族音樂的傳承時,可以適當融入一些粗獷豪放的民歌元素和流行元素去進行變革,例如著名樂團組合鳳凰傳奇的音樂就是顯著代表。
(二)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形式的變革策略
當前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往往是以課堂講解、示范歌唱和歌唱展現等形式為主,并輔之以一定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知識讓學生去理解。但是,少數民族歌曲的來源和歷史傳播形式表明,只有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去熟悉當地的生活環境,才能夠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夠理解清楚歌曲當中所表達的意思和內涵,才能夠懂得少數民族音樂的文化價值。因此,教師在教授時,應當充分運用新時代的多媒體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用視頻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情景進行再現,讓學生能夠有所體悟,在相應的情景氛圍中進行音樂教學,使得學生能夠深刻地感受到少數民族音樂的魅力,從而投入更多精力和時間、更加有積極性和動力地去學習少數民族音樂、在條件允許時,音樂教師應當帶領學生走進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實地探訪,真實地感受原生態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和音樂場景,近距離溝通當地人民以更加深入地熟悉該少數民族的特性和生活場景,從而為理解少數民族音樂起到促進作用。
例如,在進行音樂《遼闊的草原》教學時,音樂教師可以適當帶領學生進行呼倫貝爾大草原去感受草原的實景,從而更好地感受與草原相關的少數民族音樂的魅力以便于傳承。
(三)少數民族音樂的生活化變革策略
少數民族音樂可以豐富當地人們的日常生活,在傳承過程中體現出少數民族百姓對生活的感悟。因此,在少數民族音樂的現代化變革過程當中,我們需要積極推動少數民族音樂的生活化變革,推進他們在音樂傳承和發展過程當中有選擇性地參考本民族的日常生活,把百姓生活和音樂結合起來。需要對少數民族音樂背后的潛在文化內涵和潛在意境進行挖掘,通過實地考察、訪問和文獻查找對這些進行深度研究,并充分考量這些少數民族音樂能夠在艱苦的環境、不利的傳播環境下傳唱至今的原因,并以此原因作為要素來綜合性研究和發展少數民族音樂,使得少數民族音樂能夠不斷地融入時代精神要素,得到創新,繼續傳承下去。
例如,在進行維吾爾族音樂傳承和變革時,可以把這些音樂與新疆當地的葡萄干、哈密瓜等食品特產結合起來,形成少數民族食品文化和少數民族音樂的聯動作用,從而使得他們的民族音樂在人們的心目中加深印象。還可以把維吾爾族的特色舞蹈和音樂結合起來,用于大型綜合演出當中,使得大眾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少數民族音樂。
三、新時代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播路徑研究
(一)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傳播
當前,以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為代表的新媒體不斷崛起、火熱,這也讓少數民族音樂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可以結合比較先進的媒體擴大影響力,對少數民族音樂進行傳播。短視頻類App使用門檻低,細分迅速,變現直接,并且具有較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比較適合小眾化的民族音樂傳播和拓展其影響面。新媒體能夠通過短視頻App、搜索引擎類推薦、視頻網站、社交論壇等渠道將民族音樂聲情并茂地傳播,這給了少數民族音樂更多的發展機遇。利用視頻等方式,既可以讓少數民族音樂經典的元素進行還原和展現,而且給受眾帶來了更多的新元素融合和交互體驗,現場對唱、直播、轉播、分享等方式則使得少數民族音樂能夠與大眾進行實時互動,有助于直觀地展示少數民族音樂,迅速增加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表現形式,增強其魅力和影響力。
(二)加強少數民族音樂的品牌傳播
品牌既可以展現音樂產品的特色,讓其能夠區分于其他音樂,而且又可以獲取持久用戶忠誠度的基礎,能夠促進少數民族音樂獲得更多忠實的簇擁者和繼承者,促進其傳播路徑的擴寬。在新時代全球多元化文化共同發展的背景下,民族音樂需要和國際接軌,在世界舞臺中展現民族音樂的魅力。這類音樂別具特色,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通過加強其音樂品牌的建設,則容易使得少數民族音樂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從而在世界音樂舞臺上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打造少數民族音樂的品牌,能夠提升少數民族音樂的辨識度,樹立少數民族音樂的品牌形象,不斷地更新公眾對于該類音樂的想法,讓群眾形成品牌意識,有利于幫助民族音樂在全球文化領域中不斷發展,擴大影響力,對少數民族音樂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提供契機、條件和推動力。
例如,可以把藏族的民族音樂與藏族舞蹈《金色的太陽》結合起來,聘請著名的藏族歌手,打造相關的獨一無二的音樂專輯,并加強競爭篩選,推動藏族音樂走向全國各地,這樣就更可能形成自己的IP和品牌價值,從而更好地推動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播。
(三)完善少數民族音樂表現形式
我國有56個民族,不同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表現形式各自不同,少數民族擁有自己獨特的音樂表現形式,但卻沒有一個較為標準的體系去對這些形式進行歸納整理和完整應用。因此,應當完善少數民族音樂的表現形式,不斷地跟隨時代的步伐去創新表現形式,與時代特征相結合,與流行音樂元素、舞蹈元素相融合,深入探索民族文化的特色元素,并且進行巧妙設計,在展現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內涵的同時,不斷豐富少數民族音樂的展現方法和展現力度,摒棄千篇一律的傳播弘揚方法,支持創新,支持用頭腦風暴的方法去塑造新形式的少數民族音樂,結合音樂的傳統民族性和社會的現代化元素,賦予少數民族音樂新的內涵來進行傳播。
(四)加強少數民族音樂與漢族音樂、國內外其他音樂的交流,取長補短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文化傳播也是面向全世界的,封閉自守是難以進行傳播、發展和創新的。應當推動少數民族音樂積極“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不斷地和漢族音樂乃至世界其他地區的音樂互相交流、點評、合作,促進音樂文化的大融合,并在這一過程當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充分吸收其他地區音樂的優點作為自我借鑒,并檢討自身的不足之處進行改善,不斷地使得少數民族音樂能夠有更適合時代、適合多個地域的文化兼容性。
(五)建立少數民族音樂數據庫
一些少數民族音樂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斷層的情況,導致一些原生態少數民族音樂無法傳承下來,甚至已經消失,這對于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播造成了非常多的阻礙。因此需要對民族音樂的傳播方式進行創新,搜集、整理、歸納和收藏民族音樂的演唱方法和樂譜中具有價值的有效信息,并進行真假分辨篩選和分類管理,建立專門的少數民族音樂數據庫,充分重視對少數民族音樂資料的保存,這樣才能保證少數民族音樂系統和音樂資料的完整性,真正促進其全面傳播路徑的拓寬。
四、結語
少數民族音樂源自于生活,因此,其在新時代的傳播路徑也應當根植于生活實際。應當合理運用新時代的互聯網和新媒體的作用傳播少數民族音樂,并不斷將少數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時代精神和新時代文化形式相結合,促進少數民族音樂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不斷創新和發展,使得少數民族音樂不斷地彰顯其魅力和價值。
參考文獻:
[1]陳潔.內外兼修:探索少數民族音樂的當代傳播發展路徑[J].藝術百家,2020(03):113-117.
[2]柯麗娜.新環境下少數民族音樂傳播路徑探索[J].貴州民族研究,2018(07):88-91.
[3]桑德諾瓦.對一種民族宗教唱腔的個案研究與思考——兼論多媒體音樂傳播對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所產生的重大影響[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02):71-77.
[4]王楊.音樂傳播方式對少數民族音樂傳承的影響[J].當代教研論叢,2017(11):116-117.
[5]柯琳.整體反觀 解構整合——論少數民族音樂在當代的發展[J].貴州民族研究,2008(05):50-55.
[6]李金玲.新時代少數民族音樂的變革與對外傳播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11):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