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慧 彭妮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音樂教學理念已經無法實現科學化教學標準,致使多數音樂課堂教學出現無效化問題等。眾所周知,音樂教學的組成部分眾多,其中包括合唱與指揮教學,且需要音樂教師給予絕對的關注,旨在激發學生的審美潛能,充分開發學生的審美能力。現階段,“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深入滲透到合唱與指揮教學當中,應用成效顯著。
關鍵詞:以人為本? 教學理念? 合唱? 指揮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8-0104-03
自步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呈現“百花齊放”的發展形勢,尤其是在綜合素質教育理念提出之后。為了積極響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與標準,合唱與指揮教學必須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落在實處,深入滲透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新理念的真正作用,體現其應用價值。合唱與指揮教學是幫助學生樹立音樂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務必高度重視。
一、簡述以人為本理念以及合唱指揮教學
基于當前的素質教育背景,教育事業的發展逐漸呈現多樣化,不再限制于課堂教學,轉而發展線上、線下、課下、課間等多方面教學活動,旨在綜合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對音樂活動的參與積極性,努力提升音樂學科整體的教學效率及其教學質量。合唱與指揮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關鍵構成,“以人為本”對合唱指揮教學的意義重大。
(一)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簡單來說,“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即為重視人、理解人、尊重人、愛護人、提升人的自身價值,運用到教育事業時,我們可以理解為將學生作為合唱與指揮教學的主體,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與呵護,充分體現學生的自身價值。教育事業發展至21世紀,逐漸開始重視“以人為本”新理念,旨在培養與造就當前社會真正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完善社會崇高事業。
為了進一步推動社會發展,應全面體現當前時代的“以人為本”精神,成就積極、向上、陽光的整體社會面貌。基于新的教育背景,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已經無法滿足時代需求,因此現代教育將“以人為本”作為教育的核心理念,樹立全新的教學體系,引導教育工作者逐漸接受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學會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堅決貫徹人道主義精神,并將新理念深度注入到合唱與指揮教學中。
(二)合唱與指揮教學
合唱與指揮教學是初中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綜合文化建設工作,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提高學生整體的綜合素養,豐富學生們的精神世界,并且由于音樂教學多少存在一些娛樂性,所以還具備緩解學生學習壓力的積極作用,故而教育工作者需高度重視合唱與指揮教學工作的建設與落實。基于現代化教育理念,合唱教學時,教師必須統一學生的單一聲部音。
在開展合唱與智慧教學的過程中,音樂教師必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落實進程,以此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充分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藝術修養以及表現能力,大力弘揚學生個性發展,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合唱隊及指揮隊的建立非常重要。在合唱教學時,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發聲位置、發聲姿勢、呼吸方法、節奏訓練等。
二、合唱與指揮教學新理念的核心探究
音樂教學是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現代化教育體系的關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激發學生的審美潛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念。截至目前,合唱與指揮教學成為現代化音樂教育體系中的重難點,教育工作者應給予充分關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以此全面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的個人價值,鞏固審美教育的核心所在。
(一)挖掘學生審美潛能
合唱與指揮教學是現代化音樂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建立具有關鍵意義,同時還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審美潛能。作為激發學生審美潛能的主要途徑,合唱教學必須符合現代化教育標準,充分融入“以人為本”的全新教學理念,將學生作為音樂教學的主體,歸還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自主權益,確保學生能夠將真正的個人價值充分表現出來。
在實際的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音樂的二次創作者和表演者,教育工作者應選擇科學合理的音樂作品,將理論知識、專業技能以及學習興趣等多個方面融為一體。基于此,充分開發與挖掘學生的審美潛能。在接觸合唱與指揮教學之前,學生實際上并未形成審美觀念,審美方面往往是人云亦云,因此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本身的審美價值,教師應及時轉變這一現狀。
為了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音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音像結合教學以及演講式教學這兩種方法。近些年來,多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高新科技在教育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深入應用,且取得了較為優異的應用成就。基于此,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充實課堂教學內容,造就美好的音樂意境。其次,就是利用演講式教學轉變教師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會換位思考。
(二)開發學生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是學生審美價值的深度體現,為了順應現代化教育標準,也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正確的審美價值觀,教育工作者首先應深入挖掘學生的審美潛能,其次穩定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實現滿足綜合素質教育的相應要求。音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因材施教”,這里的因材施教也可理解為層級教學,層級教學存在的意義即為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合理性與實效性。
教育工作者在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充分了解并掌握學生的學習現狀以及狀態,為了保質保量的完成合唱與指揮教學,音樂教師必須結合學生們的學習情況等分層級,如此一來,在實際教學時便于梳理教學內容,確保每一層級的教學內容均具備較高的合理性與實效性。學生在音樂理論上的發展速度是不均衡的,教師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具體分析各層級學生特征,從而加強音樂教學效率。
從教育體系整體上看,層級教學理念不僅適用于合唱與指揮教學,同時適用在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按照結構成分來說,層級教學算是“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重要組成,教育工作者在開展合唱與指揮教學活動時務必重視對層級教學理念的合理運用,充分發揮層級教學法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全面展現現代化教育手段先進理念,滿足綜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標準。
三、“以人為本”是合唱與指揮教學的前提
自我國落實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先進的教學理念逐漸融入國內教育事業,“以人為本”理念就是其中應用成效最為顯著的新理念之一。基于綜合素質教育背景,音樂教師在開展合唱與指揮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將“以人為本”教學理念作為前提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對合唱與指揮教學實踐的充分重視,并將全新的教學理念作為合唱與指揮教學的先決條件,當然也需要合理的教學手段。
(一)呼吸訓練
眾所周知,合唱教學需要訓練,訓練是為了提高合唱能力,合唱能力的提高是為了學生能夠在舞臺上表現出更好的渲染力,但是在日常訓練的過程中需要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法,合唱能力的提高也需要高效且人性化的培養手段。合唱教學切忌生搬硬套,過于單一乏味的訓練方法會導致學生丟失合唱興趣,因此教師應采用豐富多樣的訓練手段,以此有效提高學生們的合唱能力。
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合唱能力,對其呼吸的訓練必不可少。從音樂專業的教學角度分析,呼吸是唱歌以及發聲的基礎動力,因此必須考慮全面,例如樂句的長短、聲韻的強弱、呼吸頻率的快慢,合理安排呼吸量的大小,真正做到有意識的掌控呼吸,控制聲調的高低、直轉等。用我國古典音樂的說法解釋,呼吸出自丹田,而丹田是運作人全身之氣的關鍵,因此教師務必重視呼吸訓練。
(二)共鳴訓練
為了積極響應國家對綜合素質教育的號召,絕大部分學校開始組建合唱隊與指揮隊,以此滿足現代化教育標準,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合唱能力。前文提到,合唱能力的提升需要呼吸訓練作為基礎內容,呼吸的快慢、樂句的長短以及聲調的強弱等均為呼吸訓練的影響因素,因此教育工作者應在訓練過程中特別注意。
合唱是一門獨特的藝術,是尋求藝術共性的重要手段,而所謂的藝術共性就需要學生們在合唱的過程中尋找聲腔與思緒的共鳴位置,只有首先做好各部位之間的共鳴,才能獲得清晰的合唱藝術共鳴,以此有效提升學生們的合唱能力。一個良好的合唱音質,基本源自于正確的歌唱姿勢,一般應保持興奮的狀態,情感貼合樂曲所表達的意愿,讓發聲器官附近肌肉保持松弛,放松下巴。
(三)直聲訓練
在實際的合唱與指揮教學中,直聲訓練是常見的共鳴訓練手段,除了能夠快速尋找共鳴之外,還可獲得清澈、純凈的美好音質。學生本身嗓音清亮,沒有過多的雜音,良好的音質更容易表現出部分樂曲情感,有力的渲染舞臺氛圍。直聲訓練有助于合唱中傾聽其他聲部的音色、音程以及和聲色彩之間的變化。通常來講,人在唱歌時會發出不同頻率的顫音,只是存在多少、大小以及快慢等方面的差異。
如果能夠良好運用顫音,可以為樂曲表演增添一份不同的風采,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運用顫音,那么極有可能導致合唱表演的失敗。基于此,在合唱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對顫音的有效掌控,如此一來有助于合唱的整體協調與平衡。由此可見,在訓練過程中,直聲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基礎內容,確保演唱時能夠保持正常的聲調波動,能夠同時表現出藝術共性以及青春活力。
四、提高學科綜合,優化“以人為本”理念
現階段,國內教育事業翻開了嶄新篇章,而音樂教學體系也隨之獲得了創新發展的機會,合唱與指揮教學更是吸收了大量先進的教學理念,有助于完善當前合唱與指揮教學模式。目前為止,“以人為本”教學理念在合唱與指揮教學中的應用成效最為顯著,因此獲得教育工作者的重點關注,如何優化“以人為本”教學理念應用體系成為當前音樂教學中整體關注的熱議課題。
(一)優化改善教學體系
隨著綜合素質教育在國內的逐漸滲透,傳統的音樂教學體系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教學要求,為了積極響應綜合素質教育號召,應持續優化當前現有的音樂教學體系,革新合唱與指揮教學理念,建立全新的合唱與指揮教學體系,明確階段性發展目標。合唱與指揮的相互融合是自身發展完善的最終結果,雖然有助于音樂教學的整體發展,但從形式上看還無法脫離拼湊的感覺。
合唱與指揮教學不應是拼湊的,而是動機與結果完全一致的價值綜合,其綜合價值不僅體現了合唱與指揮審美教育的價值,并且也充分體現出了合唱與指揮作為認知科學的學科價值,具有極強的育人作用。合唱與指揮綜合的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能夠推動學生深入感受音樂的學科魅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教育質量,促進其個性化、全方位和諧發展。
(二)拓寬學生知識視野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現代化教育標準,而新課程改革政策在各階段教育事業中的滲透與落實恰好為“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應用提供了良好的空間環境。新時代背景下的教學理念均有一個共同特征以及目的,那就是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這里的知識視野不單單是音樂知識,還包括其他多個學科。如此一來,即可確保學生的綜合發展質量,有效培養學生各類學科的綜合素養。
通過合唱教學與指揮教學之間的有機融合,能夠促進學生知識范圍的拓展,不斷開拓文化建設途徑,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基于此,要及時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生存環境與發展節奏,緊跟新時代的前進步伐。另外,合唱與指揮教學之間的融合還有助于學生審美價值觀的體現,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全方位發展,幫助學生更為深入的理解音樂背景,讀懂音樂情感。
(三)培養學生辯證思想
“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除了可以完善當前音樂教學體系以及拓寬學生知識面之外,還能促進學生形成一種獨立的辯證思維,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以及認識問題的能力,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且科學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對于學生而言,構建良好的思想體系非常重要,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
五、結語
綜合素質教育在國內盛行多年,為教育事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先進教學理念,基于新的時代發展背景,教育事業對合唱與指揮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課程標準,旨在挖掘學生的審美觀點,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以人為本”教學理念在合唱與指揮教學中得以深入落實,為整體音樂教學夯實了理論基礎,同時在運用該理念的過程中,又積攢了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陳繼銀.音樂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探究——以蚌埠學院為例[J].大學教育,2021(04):151-153.
[2]劉斌,李文婷.新形勢下高校音樂學專業合唱與指揮教學改革實踐探討[J].大眾文藝,2021(02):181-182.
[3]杜亞雄.合唱之教材 學科之范式——評閻寶林教授新作《指揮手勢與排演技術》[J].中國音樂教育,2021(01):57-62.
[4]周玉梅.高職音樂專業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探究[J].戲劇之家,2021(06):67-68.
[5]帥壘.有關高校音樂學(師范)專業合唱與指揮課程在線教學的若干思考[J].北方音樂,2020(20):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