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民悅
摘要:小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藝術的影響,音樂是小學生課程學習中的一門藝術課程,音樂與舞蹈是相關聯的。因此,將舞蹈融入音樂學習中,可以使小學生更好地感受藝術帶來的美感,并在藝術的影響下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個人氣質,提高學生的外在素質形象。因此,學生在學習音樂舞蹈的過程中,是學生獲得內外雙重培養的一種途徑。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舞蹈教學;結合教學策略
引言
舞蹈律動具有直觀性、互動性、開放性、趣味性等特點,深受學生喜歡。音樂課堂教學中引入舞蹈律動,能夠為課堂注入活力,給學生帶來音樂力量的沖擊,促進學生音樂學科認知的成長。教師科學合理地運用舞蹈律動開展音樂教學,能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一、小學音樂舞蹈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形式單一
在目前的小學音樂舞蹈教學中,面對當前小學音樂舞蹈教學的困境,教師應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案。教師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方法單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學生跟著音樂老師學習歌曲,小學舞蹈教學的主要形式主要是跟隨老師學習舞蹈,這種教學方法沒有創新性,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音樂和舞蹈領域學生逐漸失去了興趣,不能很好的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二)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低
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不會循序漸進地向學生灌輸教學內容。這種教學模式不僅難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而且降低了學生的參與性。小學生正處于發現和探索的階段,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在傳統的教學中,往往難以實現音樂與舞蹈的有機結合,學生的藝術素質得不到充分挖掘。
二、小學音樂教學與舞蹈教學相結合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學生的參與性需要設置音樂情境
根據小學生存在著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因此,如果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參與音樂課程,他們也需要通過音樂課程設置音樂教學情況或音樂內容,以促進學生能夠融入音樂教學。所以教師可以根據音樂的歌詞、環境、內容、情感等因素,制定相應的情景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積極性和興趣的同時,課堂效率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師必須明確音樂教學的內涵,了解音樂的故事和感受,要學會抓住音樂吸引學生的要點。例如,在教學《感恩的心》這首歌的時候,有一個手語版本的動作。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學習手語版的感恩來參與這首歌。在學習手語的過程中,學生也會更加熟悉歌曲,發揮唱歌和跳舞的作用,促進學生提高對歌曲的身體參與。在這個時候,老師還可以糾正學生的行為,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評論。通過手語的教學,學生也可以思考為什么這首歌的歌詞會這樣,通過學習這首歌,讓學生了解和理解手語。因此,通過使用這些動作參與到音樂課中,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學習音樂。
(二)舞蹈律動激活學生創造思維
學生思維比較活躍,舞蹈律動與學生學習訴求高度契合,教師可為學生布置一些舞蹈律動的創編任務,讓學生參與到創編活動之中,以激活學生思維。學生積極參與舞蹈律動創編活動,能夠有效提升創造力、探索力,這對促進學科素養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舞蹈律動與歌曲伴奏相結合,或與歌曲演唱相融合,能夠形成創造契機。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呈現個性化,教師要正視這種個性化差異,在教學過程中要有分層教學意識,給不同群體的學生以不同引導,確保學生順利進入學習感知環節。例如,在教唱《愉快的夢》這首歌曲時,教師先讓學生聆聽歌曲,并讓學生說說聆聽后的感受。學生從個性解讀角度出發談感受,一定會有所不同。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這首歌曲節奏歡快,旋律優美,不僅能給人以輕松舒緩的感覺,還能激發人進行聯想。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夢境進行互動交流。為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教師可為學生推出一套舞蹈律動,在歌曲演唱過程中,要求學生跟隨教師一起進行舞蹈律動。學生在學唱歌曲中進行舞蹈律動,能獲得一種特別的學習體驗。教師引導學生感知、體驗歌曲風格,對歌曲旋律特點進行了解,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夢境進行互動交流,使學生獲得了豐富的學習體驗。特別是在學唱歌曲時添加舞蹈律動,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成功激活學生音樂細胞,激活學生創造思維,提升學生學習品質。
(三)選擇正確的舞蹈風格
教師在運用舞蹈動作表達音樂內容時,教師也需要注意舞蹈動作和音樂的程度。學生的舞蹈動作要與音樂內容相一致,如在唱春的音樂時,不能出現像冬天瑟瑟發抖的動作,如在樂的歡快喜悅時,不能出現痛哭和苦澀,這是音樂與舞蹈結合的基礎,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學與舞蹈教學的搭配,既能使小學生的身體形態與內心情感表達相結合,又能培養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小學音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聽音樂,感受音樂的內涵,用舞蹈充分表達音樂的靈魂。
參考文獻:
[1]郝萍.小學音樂教學與舞蹈教學相結合的體驗[J].中國校外教育,2020,(2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