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剛
摘要:解決實際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最終目標。因此,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數形結合方式與實際教學結合,將抽象數學學習內容變得更加具體,讓學生逐漸找到數量與圖形之間的關系,學會使用這種解題方式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掌握數學學習技巧。同時,教師作為教育實施主體,應對學生及時點撥和指導,優化學生學習效果,使其更好參與到知識學習中。本文重點探究小學數學數形結合教學方式的方式,筆者結合自身教育意見,提出合理性意見。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形結合;教學方式探究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推行下,教師應將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能力作為出發點,將課堂當做載體,對教學方式進行探究,實現高效化教學質量。因此,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數形結合教學方式合理引入,幫助學生消化知識內容,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其中,數形結合與實際教學結合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充足思考時間,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完成知識與技能之間的轉化,為學生未來學習奠定良好基礎,推進我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和發展。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數形結合教學方式重要性
(一)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
數學科目成為了很多學生的短板,其最主要原因是數學語言是比較抽象的,數學科目中通常是由符號、圖形、數字構成。因此,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數形結合與實際教學結合,有效幫助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的記憶。有實踐表明圖形往往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對于數形結合方式應用,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助于學生思考
小學數學教材特點是根據年級段提升學習難度系數,知識內容也就更加抽象,像高年級小學數學學習中,最常見的題型,給出已知數量求取未知數量,學生在解決此類問題時,如果運用數形結合方式,可以很快找到已知數量與未知數量的關系,從而得到正確答案。
二、小學數學教學問題分析
(一)教學模式落后
就目前來看,小學教學模式仍在很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效果。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為教師教學水平不夠、教學觀念沒有及時得到革新。在實際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使用單一教學模式,讓學生對數學學習逐漸失去興趣。
(二)忽視學生學習地位
在當今教學背景下,學生學習地位受到關注,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無論在任何教學環節,教師都占據主導地位,讓數學教學課堂停留在表面。
三、對小學數學數形結合教學方式探究
(一)善于挖掘教材中數形結合思想
學生與教師已經完成課堂身份轉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使用數形結合教學模式,也要將學生放在主導地位,引導學生在數學教材中挖掘數形結合思想內容,明確自身學習任務,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具體方式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培養學生圖形閱讀信息能力。數學應用題中含有大量信息內容,其形式為圖片形式、表格形式,需要學生對信息進行提取,找出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關系。同樣對于數學教材中數形結合思想的挖掘,學生閱讀信息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時間,通過設計問題方式,引發學生對教材信息思考,實現高效化教學活動。
(二)增設課堂訓練環節,不斷提升學生數形結合運用能力
新時期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環節應包括導課環節、授課環節、課堂測驗環節、評課環節。其中,課堂測驗環是對學掌握知識情況的考察,以便教師對后續教學環節的調整。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想要更好地使用數形結合思想,教師應增設課堂測驗環節,設計需要運用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題,為了活躍課堂學習氣氛,可以采用共同體學習方式,組織學生以小組學習形式對某一應用題進行探討,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集思廣益、頭腦風暴,開拓學生學習思路,使其更好參與到知識學習中。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對應用題知識探索過程中,以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為例,像行程問題:甲乙兩輛車從不同地方向相同地點出發,甲車行駛過程中以每小時48米速度行駛,乙車行駛過程中以56米每小時速度行駛,如果兩個車在32米處相遇,請問兩個地方之間的距離是多少。首先,教師將學生分成幾人小組,讓學生對這類問題進行討論,要求學生解題時,使用數形結合方式。其次,教師下地巡視,對學生及時點撥和指導,鼓勵學生再運用其他方式解決問題。最后,教師公布正確答案,并為學生講解數形結合解題思路,對于回答正確的小組,教師應給予獎勵和鼓勵。
四、結語
總而言之,數形結合思想有助于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培養,為學生提供解決思路,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實際教學時,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數形結合進行挖掘,幫助學生熟悉數學教材,培養學生提取信息能力。其次,增設課堂訓練環節,設計數學應用題,使學生利用數形結合思想解決數學問題。最后,教師應提高自身對數形結合教學的認知,將其更好融入到實際教學中,為學生營造良好學習環境,改進以往教學不足,推進小學數學教學發展。
參考文獻:
[1]石麗麗.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J].新課程·小學,2015,58(12):149,151.
[2] 王海鷂.關于小學數學課堂中數形結合教學的調查研究 [D].浙江師范學,2014,39(2):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