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各學科教學已經不再局限于知識的講解,而是向著核心素養的培養方向不斷拓展。因此,作為一名初中英語教師,若想使得教學課堂更加高效,則需以課程改革為標準,采取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來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其中,英語閱讀作為初中英語中分值占比最大的模塊,自然值得教師給予更多重視,以核心素養的理念作為教育指導,幫助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獲得更多成長。本文將圍繞“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這一主題展開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前言:
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閱讀模塊的知識講解往往是教師所最為關注、最為看中的內容,也是學生提升英語成績的主要模塊。具體展開,第一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文章泛讀先對文章進行一個大概的了解,讓學生在泛讀過程中形成一定思維邏輯。第二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泛讀的基礎上精讀文章,在重點內容的陳述中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最后一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對比閱讀,在對比中掌握更多閱讀技巧,具體展開形式如下:
一、泛讀文章,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在初中階段,學生英語詞匯掌握量有限,因而學生在對文章進行閱讀時,經常會遇到自己沒有學習過的單詞,由此影響整體閱讀的理解效果。此時,若是引導學生去查閱詞典,弄清詞意,不僅會影響學生閱讀積極性,還會影響學生閱讀效率。
因此,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教給學生適當的閱讀方法,如鼓勵學生先泛讀文章,而后弄個清楚閱讀內容的主要脈絡或框架等關鍵信息,讓學生對文章所講述的內容有一個基本上的了解,幫助學生用重要的關鍵詞來構建文章框架,進而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What does he look like?》這篇文章時,教師即可引導學生先采用泛讀的方式來閱讀文章。在這篇閱讀文章中,有許多表示人的外形的關鍵詞,如“tall、thin、handsome”等。因而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一個大體的了解,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自由泛讀時間,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出表示人的外形的關鍵詞,以把握文章的主題以及大體的脈絡。如此一來,在文章脈絡的大體了解下,學生在文章結構的梳理中可以得到思維邏輯的鍛煉,教師也可以在學生邏輯發展的基礎上更加順利的開展閱讀教學。
二、精讀文章,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文章有一個大體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數”,泛讀只是第一步。在這一基礎上,若讓讓學生掌握好閱讀文章中的重點內容,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教師即可鼓勵學生對文章中的某一部分進行精讀。一方面,通過對文章的精讀,可以幫助學生找到文章的重點所在,讓學生對重點內容下更多功夫,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在精讀過程中,學生的專注力更加集中,閱讀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積累英語詞匯的過程,可以一邊積累詞匯,一邊學習文章中的表達方式,以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在學習《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這篇文章時,教師即可在泛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這篇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精讀,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畫出喜歡科學這門課程的特點以及喜歡科學這門課程的原因。勾畫過后,教師即可鼓勵學生用英語來表述自己的答案。如此一來,在精讀與表述的閱讀活動中,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文章理解能力,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對比閱讀,培養閱讀技巧
在英語閱讀過程中,學生最大的困難便是無法對文章內容了解的透徹。一方面,初中生所掌握的英語詞匯量有限。另一方面,初中生閱讀經驗較少,上下文推理、猜詞能力尚在形成當中。因此,為提高閱讀效率,教師即可鼓勵學生進行對比閱讀,以降低學生閱讀文章的難度,幫助學生樹立更多文化意識,實現閱讀技巧的培養。
例如,在學習《I like some noodles》這篇文章時,教師即可在學生泛讀、精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將文章中的面條這一美食與中國的美食作對比,如“dumplings、clay oven rolls、traditional Chinese rice-pudding”等,而后請學生到黑板上進行對比的呈現,鼓勵學生在呈現過程中盡可能的使用英文,以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當學生在遇到表達不清楚、不明白的時候,教師可以在一旁進行指導或補充,以增加學生所掌握的英語詞匯量,拓寬學生學習眼界,培養學生閱讀技巧。
總結:
總而言之,為提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效率,則需教師充分發揮教學智慧,以核心素養為教學理念來開展閱讀教學,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獲得雙份的收獲與成長。相信在泛讀、精讀、對比閱讀的開展下,學生的思維邏輯、語言表達、閱讀技巧等能力一定能夠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與發展,構造出更加高效的英語課堂。
參考文獻:
[1]劉艷麗.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理論觀察,2020(11):174-176.
[2]羅峰輝.論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