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我們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地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意義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意義
中華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傳承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體現出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思維方式和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深入挖掘根植于中華民族基因中的優秀文化特質,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地同中國當代文化相融通,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1.優秀傳統文化涵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中華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雙向的互動融通,一方面,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與升華;另一方面,中華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源”和“流”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蘊涵的獨特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資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個人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價值訴求和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社會、國家三個維度與中國傳統文化倡導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相一致。國家層面上,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強調“民惟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提倡“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主張“天人合一”,注重人與人、人與自然統一的和諧思想;社會層面上,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觀念;個人層面上,提倡“仁義禮智信”,強調“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追求“君子”的理想人格,從而達致內圣外王。因此,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豐富內涵涵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的源頭活水,我們從中獲得精神力量,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從而進一步傳承發展中華傳統文化。
2.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了文化自信
中國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是文化強國戰略的前提。“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敝袊鴥炐銈鹘y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底色。“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闭浅鲇趯χ袊鴤鹘y文化的自豪感,中華民族才能堅定文化自信,淵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雖歷經磨難卻已經深深積淀于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中,成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文化根基。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吏不廉平,則治道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等,其中蘊含的自強、公忠、廉潔、修身等理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價值,是中華文明傳承至今沒有中斷的根基,是我們堅持文化自覺的底氣、堅定文化自信的底色。
3.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和諧社會發展的多種途徑
在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既要保持民族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陣地,又要參與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為世界文明進步作出應有貢獻。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血脈中流動著“和”的基因,始終崇尚和平、和睦、和諧,強調“和而不同”“以和為貴”,中國的歷史和現實證明中國歷來尊重他國文化,主張平等交流、互相借鑒。中華民族反對暴力與戰爭,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傳統文化蘊含的大思想大智慧,可以慰藉心靈、涵養德性、純潔情感,為解決當代人的思想意識與價值困惑提供智慧,為走向世界大同和推動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二、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現狀
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負著人民的重托、歷史的責任。大學生不僅要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練就健康的體魄,更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應當加強思想道德修養的建設,以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優良光榮傳統。
當代大學生大多是00后,他們身上有著獨特的優勢,能夠較快地接受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強,自學能力強,動手能力強,主觀意識強,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尤其是在現在自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有的已經成為了自媒體的達人;集體意識、正義感都很強,能意識到國家政治環境對自己成才的重要性,他們普遍關心國家大事,關注國際、國內重大政治經濟事件、社會政策等,愛國熱情高漲,還能與時俱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主張在現實的政治環境下尋求個人的全面發展。
但是,當代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強,思想道德覺悟還不是很高,智力情感都有待進一步積極引導,如今社會生活節奏都非???,“快餐”文化盛行,容易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利己主義”。尤其當前各種抖音、快手、微信網絡平臺快速發展,大學生還不能很好地進行區分,容易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導致超前消費、畸型消費現象嚴重,學生無法踏實安靜地學習,心浮氣躁,畢業的時候眼高手低,要求工作條件好,工資待遇高等。
因此,當代大學生一方面具有思想活躍,接受新生事物,富有想象力,敢于創新等優點;另一方面存在盲目性,自我中心,知行脫節,世界觀沒有完全形成等弱點。導致道德判斷模糊、道德意識淡化、信仰缺失,更缺乏公德意識。優秀傳統文化所秉承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奮斗精神、誠信進取精神博大精深,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能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彌補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缺陷,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地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一)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愛國情懷,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愛國情懷影響了一代代的中華兒女,無數的中華兒女前仆后繼,為了祖國的事業奮斗終身。以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教育大學生,有助于培育他們的家國情懷。從宏觀上講,引導他們樹立民族自信,增強愛國熱忱,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二)培養學生仁愛的社會情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后世影響亦甚深遠。所以仁愛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在人際交往中,則強調“和而不同”,保持和諧友善關系,這樣能堅守自己的立場,保持人與人之間自由、民主、平等的關系。對于現代社會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均有裨益,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寬容仁愛、樂于助人的仁愛情懷進一步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三)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高尚的思想道德資源,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要求人們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德修身。這些都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所形成的艱苦奮斗、頑強拼搏、勤儉節約、求真務實、改革創新等優良傳統,同樣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充分汲取中華傳統美德的豐富資源,把握大學生要主動提高修養的內在需求和自覺進行道德品行的修煉行為,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因子轉化成大學生崇高價值追求和自覺道德行為,以此幫助大學生把好人生的“總開關”,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參考文獻:
[1]李小波.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解析[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8(4).
[2]王東明,劉姬冰.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7(4).
[3]丁宏.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