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育教學作為現代教育的一項重要基本內容,其內涵不僅在于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目標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大學生的人格不斷完善。對大學生進行健全人格的培養,旨在使學生身體和心智上能夠得到和諧統一的發展。人格是一個健全的人去適應社會、在社會中生存的基礎,大學生擁一個健全的人格是關鍵,才能更好地為我國偉大的復興之路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高效;體育教育;大學生人格塑造
引言:在社會的矛盾相對集中的群體里大學生是最不能繞過的特殊存在,他們的特殊性在于這是一群擁有較高學識卻在應對生活場景中的事情時幾乎一無所知。關于他們自身切實的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有很多,比如學生對學習環境的不適應,學習與任務的交流有障礙,理想的生活與難以實現訴求的沖突,出于人際關系緊張的種種,現實生活中高于能力的精神訴求與難以實現,以及對滿足與否的程度等等。同時還伴隨著緊繃著的心理的壓力,來自外部的心理刺激,不能排除負面情緒導致問題難以解決以及對痛苦轉移的空間嚴重缺損時等的難題,都首當其沖地成為了大學生心理病變的“高危人群”。特別是由于心理素質低而引發的學生自殘自殺、危害親生家庭及他人與社會的現象發生頻繁。大量調查顯示,我國當代大學生人格不健全從而導致的心理障礙問題已經到了近乎不可收拾的地步,震驚國內的“馬 加爵事件”和“硫酸潑熊事件”的發生便是最好的例證。大學生人格發展的缺陷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學生自身的發展,不利于作為全民素質的標桿,即使這些人格不健全的大學生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情操,也將很難在社會這個“大染缸”中立足。為了全民族素質的提高,很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健全人格的訓練與培養。
因此,對于處在在大學時期的學生就要注重全面的素質教育,首當其沖的就要對學生進行健康人格的教育教學,而學生所有課堂中體育的教學正是以強化身體素質為主要培養方式。通過給學生提供學習種類繁多的運動技能、體育知識的傳授,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有積極生活的思維意向,利用此一過程來達到完善學生健全人格教育的目的,為學生適應社會的生活以及讓學生在運動中領悟生命中更高的價值和人生理想。
一、人格基本含義
“人格”一詞其本身的含義就十分多樣,在這個詞的創造之初便被大眾熟知,但也僅僅只是被局限的理解為角色面具。而在一九七八年以來,“人格”一詞在社會心理學學科、社會學學科、倫理學學科以及法學學科等眾多學科當中被廣泛的使用。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究,人格與個性之間有著類似的心理特點表達,一般的情況下這個表現就是指任何一個人在他的生活過程中慢慢地累計形成的具體表達都是持續而穩定的,其中所蘊涵的都是一個個人對于自身能力的要求,在個人風貌氣質等各個方面都會具有一個具體的表現[1]。人格從法學上說就是指其作為一個人擁有的義務和權利所具備的主體地位。這種人格不單單被認為是一個完整的、具有全面性的人,它還能夠說明我們只表達的是一個完整地描述一個人的所有,而不只表現出一個片面地描述一個人的所有。因此,人格本身就是一種能夠把每一個人的整體性格特征統統地反映表現出來的,這里除了能夠涵蓋人的各種外在表達和行為,同時也囊括了其內在的各種品質變化,所以我們的人格無論從其外表或者是在內里都必須遵循著某種定式的統一性原則。而且除此之外,人格也是一種持續地吸收社會生活活動中的人進行思維持續、不斷地吸收社會行為規范與其思想的最終結果。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人格”的意思表達了兩個方面的意思,統稱一個人的行為、定式的固有搭配。心理學認為,人格所表達的意思與個性的含義不謀而合,是一個人在一生所有的經歷中逐漸演變才形成的形式表現,是確立一個人心理特征是否穩定的重要支撐點。在需求需要,精神氣質,行為習慣,工作能力等有具體完整的表現。人格所能表現的是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它是對人的描述而不僅是對人的某一方面的描述,這里既囊括人的所有內在品質品德,又夾雜了人的所有外在行為的表現。人格可以是作為一個具有主觀思想世界的人來獨立存在的,所呈現出的卻是相對穩定的狀態。所以可以這樣說,人格所表現出來的內在品德品質和外在的行為體態舉止相對來說具有一種相互的貫性。人格是人所獨有的、不同于其他表現形式的組織結構,具有復雜的內在組織,作用在給人言行來讓他人對自身的特色進行定義,使人成為一個有別于其他個體特征的個體存在。同時,人格是又是一個擁有內在思想動力系統的組織,它有蘊含能量的能力,決定人思想的動機和行為的進行與否,是進行推動實踐前行驗證的動能,也是人在實踐過程中會不斷受到挫折與打擊,產生疾病與消亡的真正的內在原由。人格還是人具備有社會化意識形態的基礎動能表現,是人會不斷在社會生活中吸收、傳播社會流出的思想意識,再實行到行為過程進行再次實踐的結果。人格進行不斷催化形成、變化、重組與坍塌過程就是人在進行的社會化過程[2]。
二、體育教育對人格的影響
人格發展的過程有兩個方面,是身體動能與心理暗示協同作用的結果。所以,擁有一個健康又強壯的身體素質是對人格進行全面發展導向的物質基礎。一個羸弱的人想要進行人格的全面發展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拖沓懶情、暴躁懦弱等負面影響對不堅持體育鍛煉明顯有關,何談實現對人格發展。過去人們始終認為人格的形成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和養成教育。事實上,人格的發展是根據人的活動軌跡在進行社會化過渡時才慢慢轉變的,而人在進行社會化轉變時通常被認為是在為學習角色和獲得價值的路上發生質變統一過程。恰恰這種轉變的過程在體育教學中是相當明顯的[3]。體育教學對人格的發展主要是通過上課的方式來實現,它不同于其他學科課程教學之處在于它伴隨著身體的操練活動,在這樣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大腦會處于強烈的興奮狀態,并伴隨而來產生出一系列的適應運動中出現的復雜情緒和新陳代謝反應不規律現象,因此才會要求在運動中需要不斷進行調整心情心態,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這樣容易使練習者的生理與心理全部都參與到運動中來。在達到新的環境適度前,受到外部的影響會給人留下極其深刻創傷與回憶的。
三、體育對完善人格的基本作用
1、人格的正向遷移
高校的體育運動教師就是體育課堂上的教師有計劃地和目標進行教學,同時熟練地組織和提高學生的體質,推動他們身體鍛煉,并且培養和提升他們運動技術水平的一種社會性行為。高校大學生的基本社會活動和體育倫理道德之間的聯系是永遠無法區別和分開的,活動目標怎么做才能更加清晰,又需要我們選擇何種活動形式,如何正確看待其結果等各種行為,都有可能展現出一個學生基本的倫理情況。比如在體育競技中,競技它除了僅僅是一種藝術、技巧,在體質和運動能力之間進行的比較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在以人的思想道德作為中心的堅定決心之間進行精神上的較量。有較量的產生,那必然就會有勝與負的區分。取得了勝利不驕傲自滿,輸了比賽也不要頹廢氣餒。在比賽中遵守公正的比賽規則,時刻保持要尊重他人,不欺比自己弱小的人,遇到強勁對手不服輸,有還要抗賽的勇氣,直至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在緊張激烈的對抗拼搏比賽過程中,即便是輸掉比賽也應該大方地接受這個結果,為以后的迎頭趕上積攢豐富的經驗,換取在下次比賽中戰勝自己的同時,還做到了戰勝對手[4]。
2、體育可以推動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
瑞士一位心理學家表示,人類的個性化根據基本水平,這種人格化的基礎和環境因素是一種直接影響人的性格和社會發展的根據。所以當一個人格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各重不良因素的影響和相互配合的作用下,將會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直接影響到這個人格的健康和發展,并最終導致這個人格發展存在嚴重的缺陷的,無法自我進行突破時還可能會直接造成一種人格的障礙。體育課堂教學除了要求學生在室內詳細地講述一些理論知識外,大多數的時間也是在室外進行講解和活動的,課堂上的氣氛也是較輕松。
總結:體育課程注重運動員在實際操作中培養和提高學生自覺健康的人格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注意預防把傳統的學科教育和人格培養相互地對立了起來,正確的觀念和態度足以有效地擺正傳統的學科知識和健康個性人格培養相互作用的關系。只有把人格培養至形成中間所有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全部融入到對學科知識教授中去,才能再次創造出其他更加適時又可靠的教育教學方法指導機制,才會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更深的訓練與培養。我們應牢牢把握住體育教學的在校園中的本質與學科的特點,積極主動發揚體育教學對學生影響深遠的優勢,為增添校園氛圍,更進而為培養大學生健康人格的教育事業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陽云."體育教學對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的理論思考." 湖北體育科技 05(2008):517-519.
[2]任曉靜."高校體育教育與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武術研究 07.003(2010):84-85.
[3]郭赟程,魯長芬.高校體育教育與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19(Z2).
[4]劉貴恩."論體育教學中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017.003(2004):109-112.
作者簡介:宋紅利,出生年月:1983年3月,性別:男,民族:漢,籍貫:河南省開封市,學歷:碩士研究生,畢業院校:河南大學體育學院,畢業專業:體育教育,研究方向:運動人體科學,工作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