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軍 余新宇 齊夢夢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破解城市與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的有效途徑,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是幫助我國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基石。該文分析了當前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五個方面的問題,并試圖找到破解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該研究通過對雙師教學、多師協同及其相關創新實踐的優勢和本質的分析,指出其根本為各級各類主體在實際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利用互聯網的“聯通”本質,有效連接最根本的課堂、教師與學生。通過協同教學實施與推進,促進人的智慧的連接與共享,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匯聚、迭代與發展,從而實現協同育人,提升教學質量,推動教育均衡與公平。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提出了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七個著力點:(1)樹立堅定的互聯網變革教育的信念,在實際問題解決中更新理念 ;(2)用開放的政策引導和鼓勵創新,促進主體間的有效協同;(3)拓寬經費來源,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和城鄉合作;(4)引進專門的信息化人才,整體推動和規劃學校的信息化建設;(5)引入競爭和長效機制,以用促建按需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6)創新資源供給方式,引入市場力量推動建設與使用同步的資源供給;(7)倡導陪伴式培訓,在實戰中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與管理水平。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教育信息化;農村教育;教育均衡;教育公平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本文系2018 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改革與創新管理研究”(項目編號:71834002)、2019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互聯網+教育的基本原理與創新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9SJZDA074)研究成果。
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要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農村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發展的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困難,主要的問題為經費不足、師資匱乏、教育觀念落后、人才培養模式錯位等等[1]。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也是破解上述問題的重要突破口,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難點和重點主要在農村。顧明遠指出:沒有農村教育的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的現代化。教育信息化以其突破時空限制、促進資源共享、快速復制傳播的屬性,正日益成為縮小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和促進鄉村教育發展、消除貧困落后、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2]。通過疫情期間的居家學習發現:農村教育信息化是一個短板:有些地方網絡不通,有些農村教師不會運用信息技術[3],因此,我們必須加強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同時,隨著“互聯網+教育”的快速發展,當前也出現了一些典型性的教育創新與實踐,對整體推動農村地區的教育信息化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因此,本研究將在分析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對相關創新實踐的分析,總結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著力點,以推動我國農村地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實現教育均衡,促進教育公平。
為推動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農村地區基礎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國家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與措施來推動農村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其中最為典型的包括自2003年以來國家和相關部門推動實施的農村中小學生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項目、2005年以來實施的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2012年—2013年實施的“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2012年提出的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十二五”的核心目標和標志工程:“三通二平臺”信息化工程等等。這些工程和項目為我國農村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搭建了重要的基礎設施、環境和資源建設基礎,有效地推動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完成了我國教育信息化在起步和應用階段,即教育信息化1.0階段搭環境、用技術的使命。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工程。在教育信息化2.0階段,從整個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系統、長遠路徑來看,農村教育信息化仍存在以下問題亟待解決。
(一)宏觀層面:信息化教育管理與治理政策落實不到位
通過調研發現,一些農村學校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對教育信息化的變革性影響等缺乏研究,缺乏統籌規劃與管理落實,對教育信息化的建設與應用管理不到位,缺乏績效評估,導致信息化教育改革缺乏內生動力,對建成項目缺乏推廣應用,導致資源的閑置與浪費,教育信息化建設投入大,收效仍不明顯[4]。同時,在教學中,過多的強調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設備時,卻忽視實際生活中對多媒體設備的建設與維護,導致部分學校教師依舊只能使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教學。
(二)理念層面:教師信息化意識不足,信息化素養有待提高
一些學校由于培訓缺位,信息意識跟不上,信息素養不高,加之一些教師認為這是信息技術教師的專利,沒必要每門學科都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所以對于教師培訓持對抗、應付心理[5]。當前,大部分農村教師總體上仍處于剛剛“會用”階段,如何讓教師“想用”,如何“用得好”“用的精”還需加強教師培訓,增強教師信息化意識,轉變教師的觀念與理念,激發教師學習自主內驅力。
(三)培訓層面:信息化教學培訓的成果難以落實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
雖然國家一直都在推進信息化教學培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其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導致難以整體推進農村地區的教育信息化:(1)教師培訓受訓人數有限,難以保證培訓的廣泛性[6];(2)培訓內容多偏于理論,實踐可行性不高,缺乏與農村教育需求的有效對接[7];(3)培訓方式方面,短期集中面授培訓缺乏長期、系統的學習,而遠程培訓又缺乏統一的監控與約束,培訓效果有待考證[8];(4)培訓評價方面,培訓效果依賴于靜態的、量化的考核標準,考核內容過多強調技巧操作和知識記憶,忽略了受訓者的實際應用能力[9];(5)培訓后續支持方面,缺乏對受訓者后期的追蹤與關注,培訓支持不到位。
(四)資源層面:統一開發的供給驅動的教學資源建設模式難以滿足實際教學需求
為了推進教育公平,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國家推出了包括“農遠工程”“國家教育公共資源服務平臺”、優質資源班班通項目、“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等項目與工程,這些項目都給農村地區學校推送了大量教學資源。這些項目建設的過程中,多以政府主導為主,資源建設的多,使用起來的卻非常少。影響資源使用的原因非常多,例如一些農村學校配備數字資源與實際教學版本不匹配、數字資源知識點結構與教材不一致、教學資源無法得到有效利用,且一些農村地區教師信息教學能力較弱,無法對優質教學資源進行再創新或是自主開發適合本校學生的數字教學資源。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這些資源難以滿足教師最直接、最現實的資源需求。
(五)經費層面:現有的經費投入與使用機制,難以滿足教育信息化的“深耕細作”
據調查研究發現,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經費投入不足、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如:市級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投入渠道,僅是通過“全面改造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等項目進行統籌,力度相對較弱;區縣級的投入力度往往與本級財政狀況密切相關,地區差異較明顯,缺乏穩定的長效機制[10]。教育信息化投入不夠精準,重復購買和重復建設等不合理的低效經費使用,使得本就不足的經費捉襟見肘。同時,一些教育行政部門的教育信息化頂層設計能力與治理水平還不夠,不能結合當地現狀,探索設計“低成本、高質量”的解決方案。
除此之外,目前,農村小規模學校師資力量薄弱,優秀教師“進不來”、年輕教師“留不住”、留守教師“教不好”,同時,班級多,教師少,比例嚴重失衡,學科教師缺乏成為制約學校開齊、開足、開好課程的關鍵問題。
農村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當前存在的這些問題也為教育信息化2.0階段農村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改進方向和實施經驗。農村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和全面發展必須在應用、融合和創新方面著力,其中應用最為基礎。同時,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我國也不斷的出現了一些典型的依托于互聯網的教育教學創新實踐。在基礎教育階段最為典型的包括“雙師教學”“多師協同”等,這些都為當前有效破解農村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一)雙師教學及發展
雙師教學,顧名思義,是由兩位教師共同完成教學活動。雖然職業院校領域有雙師型教師,但是這里所講的雙師教學是依托于互聯網連接兩位老師來共同開展教學活動。它是在農村學校教學質量堪憂的背景下,國務院參事湯敏帶領的友成基金和人大附中校長劉彭芝帶領的人大附中于2013年秋季學期合作開展的一個教學的試驗。其最初的出發點為探索如何將優質的教育資源慕課用于鄉村教學、如何提高鄉村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師培訓質量。雙師教學通過互聯網技術的使用,以直播和錄播的方式來共享優質的教育資源。這個項目從最初國家級貧困縣的鄉鎮級的13所項目試驗校擴展到全國18個省市130多個學校,課程范圍也從最初的數學拓展到英語、美術等課程。
雖然這種遠程主講教師—現場支持教師的雙師教學模式在中小學的遠程教育領域已有較長時間的探索,例如:成都七中早在2002年的時候就開始了“四同時——四位一體”的“同時上課、同時備課、同時作業、同時考試”的遠程直播教學模式[11]。但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與發展,在近幾年才開始大規模的開展,且被越來越多地被大眾所接受,尤其在農村地區。例如,教育部開展“三個課堂”行動,通過“專遞課堂”幫助農村薄弱學校和教學點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的課程,通過“名師課堂”組建網絡教研共同體,由優秀教師帶動農村教師教學能力與信息化素養提升,通過“名校網絡課堂”推動優質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在區域或全國范圍內共享[12];還有華中師范大學王繼新教授團隊提出的“雙軌數字教學模式”,讓中心校教師通過網絡給教學點的學生同步上課,解決農村教學點師資匱乏、學科教師供給不均衡、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13]。同時,各種類型的雙師教學突破了傳統教學原有的時間、空間、社會關系,得到了迅速發展,“教師走網”成為新時代背景下教師流動的新取向[14]。例如,在北京市開展的“開放輔導”中,通過“教師走網”,學生可以在課后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在線診斷,智能推薦或自主選擇滿足個性化學習需要的優秀學科教師,獲得一對一、實時的免費在線輔導[15]。
(二)疫情期間的多師協同及發展
2020年為了應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因為居家隔離不能正常開展面對面教學的情況。國家做出了利用互聯網居家開展在線教學的決定,即“停課不停學”。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開展,事出緊急,促使教師、教學管理者匆忙應戰,一時間在線教學能力成為教師短時間內的必備技能。很多教育行政領導、校長、教師在回顧疫情時期在線教學都會提到這段時期是“教師全員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大練兵”[16],看似“措手不及”“匆忙應戰”的大規模在線教學背后,反映出各個地區、各個學校的信息化教學發展中面臨著信息化基礎設施不足、教育觀念落后、教師信息化素養不高、教育資源匱乏等問題。同時,我們也看到,經過了前期的相對混亂,有一些教育信息化建設較好,積淀比較充分的地區,在雙師教學的基礎上,將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進行了進一步集中整合,開始了區域化的“多師協同”教學。例如,河北省衡水市基于前期的信息化建設,制定了“雙師”在線教學模式,利用“湖城云課堂APP”開展“雙師”在線教學輔導方案——由全市100名優秀教師作為主講教師,錄制課程教學視頻,同時,全市以縣為單位,統一分配教學輔導任務與教學輔導的具體要求,由各校各學科教師作為輔導老師,與學生共同進行錄播課堂學習并為學生答疑解惑。貴州省貴陽市在全市遴選部分中小學優質師資團隊,錄制各年級各學科課程資源,以“陽光校園·空中黔課”的形式向全省免費播放,實行全省統一課表、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要求。江蘇省江陰市在“江蘇省名師空中課堂”“錫惠在線”等省、市網絡課程的基礎上,由各學科教研員牽頭50余名骨干教師,分別錄制初中畢業班優課30余節、高中畢業班優課80余節,各校圍繞“五育并舉”的教學目標,整合現有資源,開展在線教學,不僅保障課程正常開展,也保障了線上教學的質量。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經緊張籌備,在延遲開學的第四周實施“每個年級一張課表”,由市、區的學科教研員領銜的骨干教師隊伍,結合杭州本地的學情特點和學生的學齡特點,提前兩周錄制了各科課堂視頻,提前一周公布課表,13張課表,實現了基礎教育年級全覆蓋、學科全覆蓋。
除此之外,在非疫情期間的“多師協同”的實踐中,教育信息化發展較好的杭州市早在2019年10月底啟動了“千校結對大課表”項目,全省有約1500所學校參與,城鎮與鄉村學校形成800個結對組,基于“之江匯教育廣場”,通過開展“城鄉同步課堂、遠程專遞課堂、教師網絡研修、名師網絡課堂”等活動,推動城鄉結對學校共同發展。在大課表應用中,各校和學科教師負責創建本校課程(活動),并通過自愿分享的機制供全省師生共享和使用,同時,“之江匯教育廣場”中的優質資源會作為遠程專遞課堂和名師網絡課堂資源定時定向推送到大課表,平臺中所有用戶(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可以根據特定需求制定“自己的課表”[17]。
(三)雙師教學與多師協同的優勢
雙師教學、多師協同是在教育信息化發展進程中,尤其是進入到2.0階段的教育教學創新實踐項目,他們都基于互聯網將優質教育資源引進農村課堂,來提高教學質量。在學校信息化硬件、軟件建設逐漸完善的當下,雙師教學及其相關實踐為優質教育資源有效利用、農村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法。“多師協同”及其相關實踐是在有一定信息化建設積累的地區,整合地區優質教育資源提出的在線教學模式,具有開放性、整合性、多渠道獲取的特點,為地區學校間優秀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學校共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案例。二者的出發點均為解決農村地區課程結構不均衡、教學資源匱乏、教學質量差的問題,是對農村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有效探索與發展,在推動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均起到了非常有積極的作用。
相對于我國在農村教育信息化推進過程中由政府主導和推動的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與資源建設行為,雙師教學與多師協同則更多的是社會、民間、區域力量的參與的協同教學嘗試。并且,相對于以往的供給側推動的根據課程目標制定的、“物化”“靜態”的教學資源配置方式,雙師教學與多師協同實現了根據教學情況定制的、“生成”“動態”的教學資源。同時,它們還讓城市優秀教師與農村教師分層對口、精準結對,同步開展教學,在課程教學中完成教學方法的學習與信息技術素養的提升,實時解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實現“一對一”的精準幫扶,為農村教師提供“長期的、陪伴式”的培訓。這種培訓基于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真實問題而開展,針對性和可遷移性較強。同時,教師可以不離崗地進行培訓,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完成教師教學技能的培訓和信息素養提升的過程。并且,雙師教學將設備很好運用到日常教學中,在教師培訓中,教會教師利用信息化教學設備來優化教學、制作教學資源,實現“建用同步”。
(四)雙師教學與多師協同的本質
聯通是“互聯網+教育”的本質[18]。無論是雙師教學、多師協同、還是其他的基于互聯網的教育創新實踐,根本為各級各類主體在解決農村地區教育信息化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利用互聯網的“聯通”本質,有效連接最根本的課堂、教師與學生。通過協同教學實施與推進,促進人的智慧的連接與共享,促進各類資源的共建、共享、匯聚、迭代與發展,從而實現協同育人,提升教學質量,推動教育均衡與公平。在此過程中,相對于傳統的“物化”的學習資源的聯通,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優質的教師這一“人”的資源的聯通,并且這類資源均直接作用于課堂、作用于學生。它們有效推動了優質人才資源與課程資源的共享,為教師培訓提供了新思路,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完成理念更新、教學技能的培訓、信息素養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同時,這也是在互聯網的推動之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教育信息化2.0和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推動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有效探索。
國家指出將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工作與促進教育公平、推進教育均衡和讓農村地區的孩子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為國家社會發展和民族的未來培養更多人才,這是國家“十四五”規劃這一新的時代背景下的偉大工程[19]。結合我國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中的問題,“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村教育教學創新實踐,在教育信息化2.0階段,農村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可以從以下七個方面著力。
(一)理念更新:樹立堅定的互聯網變革教育的信念,在實際問題解決中更新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農村教育信息化的推進是一項上下聯動的系統化工程。政府部門、教育管理者、學校領導和教師都必須具備互聯網思維和堅定互聯網促進教育變革的信念。各級各類主體要增強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與主動性,在實際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開放思想、更新觀念、創新工作方式,協同推進農村地區的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表明,在教育信息化推進的過程中決定作用的還是農村學校自我發展意識的確立與自我能力的提高[20]。在學校信息化變革中,校長不僅是信息化變革方向的引領者、決策者,還是為師生選擇信息技術平臺與資源的專業體驗者,以及教師和學生的助力者,因此,校長必須堅定教育信息化變革信念與決心,提升其信息化領導力[21][22]。此外,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意向與教育信息化認同感息息相關,學校要在積極推進信息化教學實施和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過程中,提升教師的教育信息化認同感,并將教育信息化理念轉化實際的教學行動。
(二)政策開放:用開放的政策引導和鼓勵創新,促進主體間的有效協同
政策引導是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國家推進教育信息化2.0的進程中,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都應該用開放的政策為各類創新提供新動能。政策的開放性表現在政府給地方政府、企業等多個主體放權,其目的在于引導和鼓勵各類主體積極創新與協同。例如,國家出臺政策,積極引導高校、企業、當地政府與學校等多個主體之間的合作和協同,促進跨區域多維度協同發展。充分發揮高校尤其是有教育技術學專業的高校的智庫作用、教育信息化相關企業相關產品的快速迭代、當地政府調控和推進、以及參與學校具體落地執行的協同作用,來加快所參與學校的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進程,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的發展。此外,引導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當地特色的政策來推動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此外,應充分發揮社會力量,鼓勵校企合作,使農村偏遠地區的學校、優質學校、高校以及社會企業形成共同體,積極探索實踐教育創新形式,實現跨區域多維度的協同發展。
(三)經費多元:拓寬經費來源,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和城鄉合作
充足的經費來源和保障,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農村在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最薄弱的環節。當前我國各地教育經費的投入極不均衡,特別是中部地區省份,教育經費投入僅為發達地區的1/2[23]。一方面,我國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并將教育經費的投入向農村地區傾斜,另外一方面,國家和地方政府、學校也要積極拓寬各類經費來源的渠道,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對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投入。鼓勵公益組織、各類大型的有責任感的企業家、事業單位、慈善家、校友以及其他的社會力量積極支持和投身農村教育事業,為農村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持。因為我國農村地區的差異非常大,很難一套方法適應于所有的地區,教育信息化相關政策與實踐都需要因地制宜。因此,在此過程中,社會力量的參與和城鄉間的深度合作非常重要,只有在這個基礎之上,才能夠實現跨區域、多層次、多元化的精準幫扶。
(四)人員專業:引進專門的信息化人才,整體推動和規劃學校的信息化建設
人才儲備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保障。在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方面,要全面提高學校整體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和質量,必須將校長定為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第一責任人和推動者。同時,必須專門引入信息化的人才,來統籌和負責校園的信息化建設規劃和信息化環境的維護。調查發現,在推進農遠工程的過程中,只要學校校長對農遠工程重視,學校中設施建設及應用方面都比較好,反之,設施安裝完成后,也沒人使用和維護[24]。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學校校長培訓,使校長真正意識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在培訓結束后,結合學校實際,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形成有效的評價機制,幫助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另外,政府在教師資源的配置方面,需要推動學校專門的信息化建設人才的引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宏觀上有整體的布局,推動信息化校園的建設與規劃。除此之外,在日常中更新教師的理念和觀念,為信息化教學的開展提供有效的支撐和保障,也為類似于雙師教學等陪伴式的教師培訓和專業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撐和保障,否則,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教學實踐都難以落到實處。
(五)環境實用:引入競爭和長效機制,以用促建按需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
信息基礎設備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條件。在農遠工程推進的過程中,國家為農村的中小學地區建立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置,但是由于很多學校理念跟不上、人才缺乏、設備無人維護,導致部分基礎設施處于閑置和無人問津的狀態,這樣也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與其大面積鋪開,不如將引入競爭機制,以用促進,通過系統化的信息化教學項目來推動基礎設施的建設。將資源配置給有積極性、有能力的學校,通過示范作用,來帶動區域的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同時,在推進的過程中,應該精耕細作,即根據信息化教學實施的需要,在過程中逐步配置相關的軟硬件,避免重硬輕軟,重“建設”輕“應用”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頑疾的再次出現。
(六)資源適用:創新資源供給方式,引入市場力量推動建設與使用同步的資源供給
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是教育信息化發展進程中的核心問題。在當前國家已經建有大量資源的基礎上,我國教育資源建設需要打破現有條塊分割、垂直分級的資源建設與管理模式,將資源的選擇權和經費權交給學校和師生用戶。通過創新資源的供給方式,積極引入市場、公益組織等的力量,來推動多樣化的、貼合教師實際需求的教育資源的供給方式,建立適合農村師生和地方特色的資源,促使用戶主動使用這些教育資源[25],從而為教師創新教學模式和方式奠定基礎。例如,當下出現的“短視頻+教育直播”,不僅增加了新型的教育供給方式,而且很好的解決了網校教學中教研中心化,與本地化需求不匹配的問題[26]。同時,在雙師教學和多師協同的相關實踐中發現,資源供給應該堅持 “建用同步”“建用并重”的思想,推進城鄉教育資源的共建和共享,只有這樣,才能在使用城市教育資源的同時,結合農村實際教學問題,組織開發出符合農村地區教育需求的優質教育資源。在這個過程中,市場機制的引入非常重要,企業在資源開發的過程中能夠做到快速迭代,為了開發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會不斷地研究用戶的需求,實現消費驅動的教育資源供給。
(七)實效培訓:倡導陪伴式培訓,在實戰中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與管理水平
雙師教學和多師協同解決了當前教師培訓與課堂教學結合不緊密的問題,是一種陪伴式的培訓。國家應該優化教師培訓頂層設計,將基于互聯網的教學創新與“國培”“省培”“市培”計劃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培訓可采取以國家為主體,以學校為中心,以市場為主導的教師培訓體系,通過分層對口精準結對,從面向群體的教師培訓轉向面向個體,鄉村教師、優秀教師和高校專家共同組成教研團隊,可實現一對一精準幫扶,以適應不同教學水平和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鄉村教師可以有選擇性地吸取專家和優秀教師的指導意見,結合自己學校學生的水平,在原有教學風格基礎上優化教學。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雙方成立教師團隊,城市學校教師團隊不乏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而大多數農村學校教師學歷及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團隊的建立,能夠整合教師的教學經驗,集思廣益,解決農村學校教學中實際教學問題,幫助農村學校老師掌握最佳教學方法,最大化的理解教學理念和方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推進教育公平[27]。農村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育信息化的推動,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同時可以促進教育公平進一步實現。教育信息化1.0階段的骨干工程和項目為農村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鋪路搭橋,為教育信息化后續深度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雙師教學、多師協同等教學創新,充分利用互聯網的聯通本質,在多主體協同教學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陪伴式地促進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共享優質教學資源,為農村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參考和借鑒意義。教育信息化進入2.0時代,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能技術助力教育,為教育教學的創新和變革提供給了可能。我們應該以雙師教學、多師協同等創新實踐為典范,用更加開放的理念、政策、人才配備、環境建設、資源供給和培訓方式,來鼓勵更多的創新與實踐。基于互聯網的聯通本質,共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信息化與真實課堂的深度融合,推動農村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3][23] 顧明遠.教育現代化要解決好農村教育問題[EB/OL].http:// ire.nenu.edu.cn/info/1041/3217.html,2020-04-20.
[2]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 html,2018-04-18.
[4][10] 何易立.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策略探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7(6):67-72.
[5] 吳青青,陳濤.農村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困境與出路——基于培訓實效性的提升[J].繼續教育研究,2016,(7):39-41.
[6] 王唯嘉.“互聯網+”時代下教師培訓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6,(16):21-24.
[7][9] 梁宇.雙師教學:“互聯網+教育”下的鄉村教師培訓新模式[J].中國成人教育,2017,(21):134-136.
[8] 湯敏.用“雙師教學”模式改造鄉村教師培訓[J].中國教師,2015,(19):78-80.
[11] 李爽,王磊等.基于衛星的遠程直播教學模式評價研究——以成都七中網校為例[J].開放教育研究,2009,15(4):86-92.
[12]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EB/OL]. http://www.cac.gov.cn/2020-03/16/c_1585902344492764.htm,2020-03-16.
[13] 王繼新,張偉平.信息化助力縣域內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2):1-7.
[14] 趙興龍,李奕.教師走網:移動互聯時代教師流動的新取向[J].教育研究,2016,37(4):89-96.
[15] 陳玲,劉靜,余勝泉.個性化在線教育公共服務推進過程中的關鍵問題思考——對北京市中學教師開放型在線輔導計劃的實踐反思[J].中國電化教育,2019,(11):80-90.
[16] 閆寒冰,單俊豪.從培訓到賦能:后疫情時期教師專業發展的藍圖構建[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6):13-19.
[17] 屠元成.千校結對大課表 助力“互聯網+義務教育”城鄉結對幫扶工作[J].浙江教育技術,2019,(5):14.
[18] 王志軍,陳麗.聯通主義:“互聯網+教育”的本體論[J].中國遠程教育,2019,(8):1-9+26+92.
[19] 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http://www.gov.cn/ 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0-11-03.
[20] 雷勵華,張子石,金義富.教育信息化2.0時代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路徑反思與重構[J].中國電化教育,2019,(10):47-53.
[21] 閆寒冰,鄭東芳等.信息化變革中校長角色的個案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5):112-118.
[22] 李華,王繼平.深度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要解決“適應性”問題[J].人民教育,2020,(23):51-54.
[24] 王繼新,陳梅芬等.“后農遠”項目的思考——對“農遠工程”百校五年發展績效研究的總結與反思[J].中國電化教育,2015,(1):51-55.
[25] 曾海軍.信息化促進農村轉型與精準扶貧[N].中國教育報,2016-04-01(08).
[26] 未來之星EdStars.本地化網校服務,“短視頻+教育直播”的另一條路[EB/OL].https://mp.weixin.qq.com/s/x08y_6BHgKOU53nUIu61 Xg,2021-03-09.
[27] 新華社.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 content_5234876.htm,2018-05-02.
作者簡介:
王志軍: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遠程教育與在線學習。
余新宇: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遠程與在線學習。
齊夢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
Analysis of the key Points of Chinas Rur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Wang Zhijun, Yu Xinyu, Qi Mengmeng
(1.Jiangnan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of ‘Internet + Education in Jiangsu, Wuxi 214122, Jiangsu 2.School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Abstract: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to help our country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five aspect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tries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essence of double teacher teaching, multi teacher collaboration and related innovative practice,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essence i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all kinds of subjects at all levels use the “connectivity” essence of the Internet to effectively connect the most fundamental classroom,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ion of collaborative teaching, we can promote the connection and sharing of human wisdom, and promote the co construction, sharing, convergence, it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quality resources, so as to achiev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balance and fairness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even key poi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1) Establish a firm belief in Internet reform education, and update ideas in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2) Using open policy to guide and encourage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collaboration of different subjects, (3) Broaden the sources of funds and encourage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and cooperate wi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4) Introduce special information talents, promote and plan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 as a whole, (5) Introduce competition and longterm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on demand, (6) innovating the way of resource supply and introduce market forces to promote the synchronous supply of resources, (7) advocating accompanying training to improve teachers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ability and management level in actual combat.
Keywords: “internet + education”;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ural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equity
收稿日期:2020年12月8日
責任編輯:趙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