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紅
摘要:在高校外語類課程中進行思政建設,能夠幫助學生正確對待外語類的學習,形成正確的發展以及思想價值觀念。外語類課程具有實踐性強、語言應用性強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呈現出高效的教學效果,學生也能較好的理解相關的知識內容。但在目前實際外語類教學過程中,在高校外語類課程開展思想政治還面臨著較大的困難,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努力實現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積極了解和學習我國的育人政策和方針,認真開展外語類課程教學。
關鍵詞:高校;外語類教學;課程思政;創新研究
引言:高校外語類課程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學工作時,除了向學生講解相關的外語類理論知識外,還要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思想教育,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思維創新的能力以及相關的政治意識發展等都具有一定的幫助。但在實際的高校外語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過程中,部分教師的教學模式以及相關的教學內容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較為刻板,學生的學習動力以及學習興趣較低,對于高職外語類的課堂參與程度較低,并沒有意識到外語類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除此以外,外語類與其他課程的聯系較少,導致呈現出“孤島化”的趨勢,這對于高校外語類課程思政的發展來說,十分不利。
一、高校外語類教學現狀
1、老師自身的原因
在新時代的教育環境下,很多的大學外語類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教學。雖說有很多的老師已經意識到外語類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出現了較大程度上的脫節現象,并且已經逐步意識到外語類的學習與文化離不開關系。但是在整體的應試教育環境下,大學外語類的考試還是以單詞、詞組以及句式等的考核,在進行教學時還是難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其中的思政內容講解較少。除此以外,還有很多的老師也想對學生進行交際能力的培養,但是找不到具體的實施方案以及教學重心。很多老師在進行教學時,雖說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將“啞巴式”外語類的教學局面改變,但是還是很難將其他的文化引入到外語類的課堂教學中,不能較好的制定出教學內容,學生的交際能力很難得到提升。
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身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正處于形成能力的關鍵時期,對于很多新鮮事物會感到好奇。很多學生對于不同的國家文化感到好奇,但是由于面對各種各樣的因素,例如學習時間有限、相關的教學設備、教學資源不完善等,導致很多學生不得不去背誦單詞、詞匯等,對于課程思政的內容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很多學生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對于外語類的學習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認為外語類的學習只是需要進行單詞的固定知識點就好了,朗讀以及口語交際不在考試的范圍內,就不需要投入過多的精力在其余的方面。這樣的學習方式對于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養成形成了極大的阻礙。[1]
二、課程思政融合外語類教學的創新研究
1、分析外語類教學內容,將兩者進行融會貫通
在高校開展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教師應對外語類的教學內容進行積極的了解,根據相關的教學目標以及相關的教學大綱,將課程思政的內容進行解剖,對其進行一定的結合。在融合的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的外語類學習能力以及外語類學習興趣進行積極的了解和探究,找出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和內容,積極了解和創新相關的教學模式。在外語類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與其他課程進行緊密的聯系,根據學科中出現的各種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素養等,對學生展開相對應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模式,對思政內容以及外語類內容進行融匯貫通,將兩者的特點進行分析和對比,將兩者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融合。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與學校進行溝通,開展“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親身的體驗相關的外語類活動,了解其中存在的各種精神文化以及相關的思想內容,將自身的所學知識進行充分的利用,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對相關的知識內容進行較為徹底的了解和作用。
2、轉變教學思維、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
外語類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主要強調教學實用性、應用型與研究開放性,這就要求高校在進行外語類教學時,樹立以科學教師專業為培養主導,以促進學生成長為培養主體的現代教育實踐教學觀。構建一個以高等就業教育為教學導向,以高等外語類教育為教學標準,以課程思政為思想導向,完善符合國家教育教學目標和層次要求的外語類教學管理體系。實現高校專業課基礎教學由“知識傳遞、短期復制與記憶”向“知識加工與轉化”的轉變;培養學生從“被動接受模仿型”向“主動實踐、手腦創新型”轉變。
3、將外語類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
校園文化建設是加強學校德育建設工作的有效組成載體,也必然是加強在校大學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校園文化不僅反映了整個學校以及全體老師教職工的一種精神面貌,對逐步提高在校學生的思政水平也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它可以從外語類文化價值觀和實踐兩個不同的方面納入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范疇。“外語類文化微視頻展”定期在高校舉行。學生參與活動的策劃、主題的選擇、導演和表演。拍攝完成后,制作成微博和視頻,在全校進行展示;學校舉辦“外語類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主題文化演講比賽,將外語類知識與思政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結合,融入校園文化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文化活動中充分體驗強烈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和維護民族團結的偉大精神,激發學生的強烈愛國主義思想情感;學校創辦相關的社團,弘揚傳統中華文化。這些交流活動積極營造了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不僅為外語類學習者提供了交流學習的良好機會和作品展示的良好平臺,更有力提升了當代中國大學生的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和富有時代感的使命感,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政水平有著較強的促進作用。
4、開展班級主題討論
如若想進一步提高課程思政與外語類教學的融合質量,就要提高學生對相關內容的重視程度。在學生每一周的學習過程中,相關的課程內容都是有限的,因此,相關的教師可以創建班級主題討論,在主題討論中讓學生表述自身對外語類教學以及課程思政兩者關系的看法,探討如何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開展類似的教學活動。在學生探討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對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感興趣的內容有所了解,找出教學的相關途徑。同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找出最適合的外語類案例,向學生進行分析和講解。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組隊,共同分析找出相關的教學案例,讓學生進行分析,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主題探討中,提高課程思政與外語類教學融合程度,促進學生綜合發展。[2]
結語:在課程思政模式下,高校外語類教學應積極創新自身的教學模式,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實踐中發揮自身的價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汪承平,胡玉明,陸秀東.高校外語類"課程思政"建設思考[J].皖西學院學報,2019, v.35;No.169(04):18-20+38.
[2]班煒.智能時代高校外語教學創新研究——基于POA理念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智慧教學設計[J].休閑,2020(9):0183-0185.
課題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構建,立項編號:20C0331;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大學英語思政課程新格局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