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城 劉光清 唐政 馮坤明
摘要:立足于全面構建成渝雙城經濟圈架構的現實,南充作為“成渝南三角”中的次級,南充市委市政府響亮地提出了建設“成渝第二城”的口號。如何培養具有精益求精的實踐精神?如何融入成渝經濟圈建設的主戰場?南充職教將如何主動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貫穿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全過程?南充職教(集團)是成渝第二城建設技能人才主要保障基地,只有地域特色的技能型人才能確保成渝第二城建設順利進行,南充職教培養的合格技能人才是成渝第二城建設良性發展的根本保證。
關鍵詞:南充職教;作用;研究
不久前在天來大酒店成立的“成渝雙城經濟圈研學旅行職教聯盟”,打響了職業教育進軍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第一槍。立足于全面構建成渝雙城經濟圈架構的現實,南充作為“成渝南三角”中的次級,市委市政府響亮地提出了建設“成渝第二城”的口號。新時代的南充職教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自覺服務于經濟圈建設,為成渝雙城經濟圈特別是南充本地輸送更多的合格建設者,做出南充職教應有的貢獻。主要包括以下三點:一是如何培養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和人文素養的畢業生?二是如何培養具有規則意識和標準意識的畢業生?三是如何培養具有精益求精的實踐精神,如何融入成渝經濟圈建設的主戰場?南充職教培育出具有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勞動者,在成渝雙城經濟圈生產、服務和創新中,起到實體經濟建設生力軍的作用。那么如何實現這種路徑的研究,這就是我們的研究邏輯思路。
南充中高職業院校總量,是除成渝兩地之外的第一名!在成渝雙城經濟圈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如何配置和利用好這一戰略資源,對雙城經濟圈的健康發展,無疑會起到重要的作用。面對南充職業教育現狀,我們準備從南充的現實出發,構建融入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育人機制和體系,構建符合南充職業教育融入雙城經濟圈“成渝第二城”建設的作用體系。
1.南充職教集團有能力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
隨著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國家新的職教20條,同時也迎來了國家發展中西部經濟大戰略實施的契機—發展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決定實施地的機會。作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必然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支撐才能發展。特別是作為地方職業院校,她的天職就是為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撐。因此,職業院校要不斷滿足地方經濟發展日益增長的人才需求,在辦學的指導思想上,就必須要確立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大局觀,以地方經濟為根,以學生為本,努力實現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作為職業院校特別是地方職業院校的辦學宗旨!因此,一方面要著力培養學生適應職業崗位、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特色的硬技能;另一方面也要培養學生有自覺融入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各種技能需求的軟技能。職業院校要將技能教育與經濟發展的根本任務有機結合起來,突顯職業教育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首要和根本地位。作為職教大市,南充職教集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積極推進“政、行、企、校”緊密結合,產教深度融合,積極對接南充市“155戰略”和為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需求,打造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特色專業和特色學校,推進專業鏈、產業鏈、創新鏈“三鏈融合”,中高職業院校梯次推進,使南充職業教育集團服務南充甚至成渝雙城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
2.將如何主動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貫穿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全過程
雙城經濟圈建設是黨中央進一步開發和發展西部經濟的重大戰略舉措,當然也是西部職業教育百年難遇的發展機遇,由此也產生了“成渝第二城”建設的概念。如何抓住和利用好這一機遇,是擺在特別是西部職業院校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所以,認識到成渝雙城經濟圈是南充職業院校一次大發展的機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融入實體經濟建設,這是認識的核心。同時成渝第二城建設也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這就要求南充職業教育必須科學地把握,才能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因此,只有把職業教育系統地植入地方經濟的頂層設計中,才能實現職業教育的愿景與使命。
2.1結合專業設置,主動把專業與園區經濟和企業對接
職業院校設置的專業,必須與雙城區域經濟高度掛鉤,結合南充和學校自身的條件,主動與相關企業聯系,做好專業、職業、崗位需求的對應連接關系。避免供過于求、供不應求、供非所需等情況的出現。客觀地講,現階段職業教育資源還是相對短缺,不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導致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
2.2結合區域文化特點,堅決主動做實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工作
南充屬于西部內地,與成渝基礎文化相同,但經濟相對落后,與東部沿海有相當的差距。要教育學生認識現實,懂得擔當。要他們知道:發展當地經濟,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國家對他們的期望與要求。一方面不能“挑肥揀瘦”選崗位,另一方面也不能“這山望著那山高”頻繁跳槽,眼睛只盯著“錢”,不安心本職工作,不執著追求事業,難成大師,對企業發展也不利。還要教育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品質,教育學生要具有愛崗敬業、踏踏實實、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品德和職業道德,才能對本人和企業做到雙贏的局面。
2.3結合區域企業特點,科學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要充分利用現代學徒制對企業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盡量采用訂單式培養模式。一方面,能做到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方案校企雙方參與,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科學合理;另一方面,校企雙方資源共享,辦學條件扎實可靠,學生受企業文化熏陶時間長,人才接地氣,畢業生在企業今后非常好用。同時,學校在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方面,有的放矢,針對性強,而且還可以隨時修正,非常有利于學校先于企業需求改革人才培養過程。可以預見,也必然有利于南充建設的實際需要。
2.4結合職業教育特點,主動完善畢業生考評機制
可以說,學校是特殊工廠,她的產品就是畢業生。在目前的運行機制下,畢業生合不合格是學校一家說了算!由于有的學校對畢業生的考評機制不科學,甚至不健全,所以畢業生質量參差不齊。因此,在學校工作的整體資源配置中,要花大力氣建立健全對學生和教師的考評機制,要敢于沖破收費教育的弊端,要高度重視與企業一起培養合格人才,建立產教融合適應地方經濟工作建設的技能人才培養機制,并制定相關的教學工作檢查和全方位評估指標體系,以推動南充職業教育的持續、深入開展,穩步推進成渝第二城建設工作。
3.南充職教(集團)是成渝第二城建設技能人才主要保障基地
成渝雙城經濟圈和成渝第二城建設需要大量的復合型技能型人才,這是不爭的事實。南充是一個職教大市,中高職業院校達48所,同時南充也是一個人口大市,每年中高職入學人數達近3萬人,是技能人才的強大供應基地。南充職教一方面要清楚成渝兩地的職教基本情況,另一方面,也要清楚內江、遂寧、資陽等地方職業院校的辦學情況,知己知彼,辦好我們自己的職教特色,填充好其它兄弟院校的不足,補充他們的短板,有目的地契合雙城經濟圈和成渝第二城的經濟建設。因此,必須加強學校和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系統地了解企業生存和發展對職業教育的期待與需求,預見性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機制和方案,及時地將現實需求轉化為教學內容,培育出企業真正需要的崗位人才。南充職業院校要明確自身定位,自覺引入職業院校現代管理模式,科學提高管理的效率。建設健康的校園文化,不斷浸潤和鍛造教師隊伍過硬的職業素養和教學管理水平。如何培養合格的經濟建設人才,是南充職教的責任,也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4.只有地域特色的技能型人才才能確保成渝第二城建設順利進行
人,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所有經濟活動是人來進行和完成的。現代制造經濟,如果沒有合格的技能人才及其人才儲備,完全是不可以想象的。南充中高職院校培養的大量技能型人才,由于地理和區位優勢,客觀上必須首先對接南充本地的經濟建設。因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聘請著名企業的知名高水平工匠師傅,進課堂直接傳授知識和技能,而且另一方面,還可以組織學校教師進入企業,通過參與科研攻關、合作項目為企業排憂解難的同時,學習體會企業的真實需要,從而提高職業教育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為企業培養用得著留得住且很實用的人才,建立起這種有效的人才培養和人才供給機制,也為技能人才培養工作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能得到學校和企業雙贏的理想結果,才能確保成渝第二城建設順利進行。
5.南充職教培養的合格技能人才是成渝第二城建設良性發展的根本保證
產教融合培養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職業教育與產業的深度合作,是當下職業教育建設和發展的必由之路,實踐證明符合職業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職業院校為提高其人才培養質量,自愿與行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使教學生產理論聯系實際,在產教融合模式下把理論教學、生產實習、頂崗實習以及現代學徒制等多種人才教育培育模式有機統一,堅持將“工人偉大、勞動光榮”的產業精神融入人才培養過程中,全面整合職業教育中實踐教育的五個環節(實踐教學、教學實踐、實訓、見習、頂崗實習),培養全面合格的技能人才,這也符合企業的崗位技能人才觀。通過情景式的實踐教育,讓學生深刻體驗生產實訓過程的技術要求,工藝內涵,以及產品中的技術含量和精神品格,在多次的生產實訓過程中,逐步培養出對技術的高度尊重、對專業的充分景仰,進而形成技能人才的內在品格,滿足經濟建設主戰場的需要,同時也就加強了經濟圈企業產品質量的市場競爭能力,在體現職業院校作用的同時,增強了企業對學校的依靠,貢獻了職業院校在雙城經濟圈特別是“成渝第二城”建設中的作用和價值。因此,輸出合格技能人才是促進南充經濟建設良性發展的根本保證。
6.結論
國家發展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大戰略,是南充職教快速發展的難得機遇。如果南充職教(集團)擺正位置,狠抓內涵建設,根據學校的專業特色和特點,主動對接企業,產教融合,將如何主動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貫穿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全過程,明確合格技能人才是“成渝第二城”建設良性發展的根本保證。建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給機制,努力把南充職教建設成為南充經濟建設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確保“成渝第二城”建設順利進行。
南充市社科課題:課題編號NC2021B175。
作者簡介:羅城1963.11~,男,漢族,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機械設計與制造以及工科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