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是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技工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內在需要。學校在實施合作過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難和困惑,制約了校企合作深入開展。建立良好的合作運行機制,需要政府、學校、企業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本文在總結實施校企合作尤其是常州冶金技師學院經驗的基礎上就構建良好的校企合作機制作了探討。
關鍵詞:校企合作;合作機制;深層次合作;協調;保障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謀求自身發展、實現與市場接軌、大力提高育人質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一線實用型技術人才的重要舉措,校企深層次合作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是解決專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實施合作的過程中暴露出了一些深層次問題,如共贏合作機制的建立等,已成為制約技工教育發展的瓶頸,這些矛盾解決與否直接關乎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技工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如何營造校企雙方利益互惠的、互動的、共同發展的長效雙贏機制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校企合作辦學是技工院校重要課題,成為技工院校的主要辦學模式。我常州冶金技師學院前身為寶鋼集團常州冶金機械廠技工學校,多年來一直實施校企合作,在機電專業校企深層次合作方面有著一定特色,取得顯著成效。
常州冶金技師學院依托周邊諸多大型企業的教學資源優勢,與寶菱重工機械有限公司、常州東芝變壓器有限公司、梅特勒-托利多(常州)稱重設備系統有限公司、常州騰星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小松(常州)機械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積極倡導和不斷探索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開放式辦學模式,完善合作機制。長期以來致力于將現代化的企業管理和文化融入到本專業的各項教學管理之中,將先進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形成了理論教學、企業專家講座、技能訓練、下廠實習,頂崗實習和就業有機結合的教育鏈。實現了教學與企業對接,專業與崗位融通,技術與工作結合,學生就業就是員工的培養目標。實施了按教學目標,學生分階段工學交替有針對性實習,并以模塊化教學為主體;以崗位技術與完成生產任務同步考核為教學模式。逐步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企業管理要求,熟悉先進生產設備,接觸企業眾多的產品和工藝。從而達到教、學、做三者合一的高度統一,實現學校教學與企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1.當前校企合作機制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我院積極實施校企合作,廣泛開展訂單式培養,建立校外實習基地,邀請企業參與課程開發、專業建設、人才培養計劃設計等工作,在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制定了校企合作章程、管理辦法等。學院從上到下對校企合作的重視程度和認識性不斷提高,通過不斷的嘗試,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隨著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入開展,在實踐中我們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難和困惑,這些困難和困惑也正是制約多數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共同難題。主要是政府缺乏有力的財政和政策支持,企業行為短期,沒有形成長遠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校企合作機制等。
1.1缺乏共贏機制。一些企業有需要就要求學校派學生去實習,經濟形勢不景氣時就不提供崗位,學校沒有更多話語權,常處于不利地位。在校企合作中能否獲益是企業能否長期參與校企合作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發揮企業在校企合作中主動性。
1.2缺乏政策和制度支持。雖然我國現在高度重視校企合作,各校也開展了試點。但有關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優惠政策、鼓勵政策尚不健全,政府也未建立專門的校企合作的協調機構來負責設計、推行校企合作,很多項目主要由學校在推動。
1.3合作深度層次淺。學校運作機制和企業運作機制、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存在較大差異,二者難以真正融合,使校企之間的合作層次和受教育者從學生到企業人角色轉變受到一定制約。按照合作的深度,有人把校企合作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淺層次合作模式。學校專業方向按企業所需確定,并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簽訂合作協議,建立合作指導委員會。二是中層次合作模式。學校為企業提供咨詢、培訓等服務,建立橫向聯合體,建立由知名專家參加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制定切實可行的專業教學計劃,確定專業能力結構,根據企業的需要進行人才培養。三是深層次合作模式。企業與學校相互滲透,學校針對企業的發展需要設定科研攻關和研究方向,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工藝技能、產品和經營決策,提高整體效益。企業也主動向學校投資,建立利益共享關系。目前,多數技工院校仍屬于淺層次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度不夠,遠未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環機制。
1.4學校自身條件不足,企業積極性不高。技工院校提供的服務難以滿足企業的需要,學校自身實力不強,學校硬件設施、師資等實力弱,科研能力不強,不具備服務企業的能力,制約了校企合作的開展。
2.構建良好的校企合作機制
校企合作特別是深層次合作,牽涉政府、企業、學校、受教育者和家長等多個方面,為達到有效的合作效果,建立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關系,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需要政府、學校、企業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構建多層次校企合作機制。
2.1政府主導機制
校企合作實際上是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一種資源交換,單靠學校一方主動出擊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也很難保證校企合作的長效性,需要政府宏觀調控,需要政策的引導和財政的支持。政府在推進校企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構建一套剛性有制約機制的法律保障體系,把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作為其應盡義務,明確企業參與教育的責任、義務和權利;協調有關部門制定鼓勵校企合作的激勵政策,落實資金扶持政策等,調動學校、企業參與合作的積極性;發揮在學校和企業之間的橋梁作用。
2.2校企互利機制
校企雙方應建立多形式的互利機制,調動校企雙方內在的合作積極性。一、校企共管機制。積極吸納學校辦學利益相關方共同管理學校,特別是吸納相關企業參與學校事務的管理,使相關企業成為學校管理的主體之一,在學校事務的治理中有充分的話語權。二、信息溝通機制。建立多樣化的校企合作信息溝通制度和平臺,及時把握企業參與學校辦學的利益訴求,這是有效開展校企合作的前提。三、利益分享機制。學校和企業作為獨立的利益主體分別有各自的利益訴求,我們技工院校應尋找并把握校企雙方的利益結合點,圍繞校企利益結合點設立多樣化的合作項目,以服務企業換取企業服務,真正實現合作共贏。四、情感促進機制。學校領導和教師應采取多種形式建立并維護與合作企業領導和技術人員的良好人脈關系,促進校企全方位、深層次合作。
2.3校企合作的保障機制
校企雙方要為校企合作提供相應的政策保障,制定管理制度,建立有學校、企業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監督和評價管理辦法。如建立相關基礎文件:《合作辦學協議》、《專業建設委員會章程》、《校企聯合共建實訓基地協議》、《校企合作協議書》、《校企合作咨詢委員會章程》、《校企合作咨詢委員機構》、《冠名班、訂單式培養協議》、《實習培訓基地協議》、《學生頂崗實習協議》、《教師培養計劃》、《企業專家兼職教師考核辦法》、《企業員工培訓協議》、《合作辦學專項經費使用管理辦法》、《校企合作產品開發協議》等。建立新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與評價標準,企業參與課程標準的制定和質量監控,課程評價標準須將教育標準、企業標準和行業標準統一起來。
2.4完善工學結合培養人才的機制
工學結合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是被實踐證明了的一種高效、高質培養技能人才的模式。通過工學合作、工學交替的合作方式使多方獲益,利益共享,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還要完善校企雙方共擔的人才培養機制。一方面技工院校要注重內涵建設,提高技術開發與服務能力,走產學研發展之路,改革傳統課程體系,培養企業、社會急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要注重工學結合社會環境的構建,明確企業在技能型人才培養中的地位、責任與義務,提高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實現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保證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要有新思維,走雙贏之路,我們要探尋有利于企業利益和學生利益的校企合作新機制,開展長期合作。校企合作中要注重學校在學生培養中的主導地位,把系統培養學生的崗位工作能力作為校企合作的衡量標準。與企業界做朋友,處理好合作中可能出現的矛盾,為學校獲得更多合作機會,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崗位選擇,以達到共贏。
參考文獻:
[1]吳滿財.創新校企合作機制,實現校企深度融合.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2011年
[2]張建春,殷志揚,程培罡.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3年第02期
作者簡介:羅俊,1972.07,女,漢,江西,本科,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校企合作、專業建設,工作單位:常州冶金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