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媚
摘 ?要:新課程改革促使現階段教育行業所秉承的教學理念發生了濃墨重彩的變化。數學學科本就是小學階段較為重要的學科之一,現如今則變得愈發重要,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字基礎和理學概念,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邏輯能力和抽象判斷能力。傳統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只注重學生有關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學習,容易忽略幫助學生對易錯題進行糾正和分析引導。久而久之導致學生一直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績得不到提升。本文基于現階段教師對于學生計算易錯題的相關策略,針對性進行優化和改善,分析如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降低易錯題的發生和再次出現幾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易錯;策略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學習數學知識的時間較短,所以在計算方面都依賴教師的傳授和講解,另外再加上現階段科學技術逐漸滲透教育行業,科技產品已經普遍應用在學習生活過程中。雖然科學產品可以提升學生學習效率,但是從一定程度會影響學生的自主計算能力的提升。學生在開展計算學習過程中長期使用計算工具,將會導致學生的計算思維邏輯逐漸弱化。而這些情況最終將會造成學生在面臨考試時缺少計算工具的幫助從而錯誤百出。另外,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可能比較注重學生的知識吸收程度,而經常忽視對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培養。小學階段的學生的思維邏輯尚未成形,具備一定的可塑性,但是又從一定程度意味著他們在學習抽象類的數學知識時難度將會大大提升。基于以上情況,教師需要及時優化自身的教育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優化自身的教學模式,進而科學合理地降低學生出現計算易錯題的概率,最終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一、巧妙結合趣味教學提升學生自主計算水平
為了能夠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效培養并發展學生的自主計算能力,教師需要需要明確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目標,并且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結合在一起,聯合家長的力量監督學生,促使學生在實施計算訓練過程中有效脫離計算工具的需要,從本質上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計算意識。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尚幼,因此其個性中的玩性并沒有收斂,同時對于新鮮有趣的事物容易產生較強的興趣。基于此,教師可以有效利用學生的“好玩”心理,同時針對性地設計出趣味課堂吸引學生對于自主計算的興趣,從此逐漸擺脫計算工具的依賴性。學生通過趣味教學可以形成良好的計算思維,進而從源頭上降低學生自主計算的錯誤幾率。
例如,教師在執教人教版小學數學課程《百以內的加減法》的相關內容時,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的自主計算習慣和能力,進而促使學生逐漸適應自主計算之后降低計算失誤出現的幾率。教師可以設置競賽性質的教學活動,例如“小小計算能手“的趣味課堂活動。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自主計算能力安排競賽小組的分組工作,并且安排相應難度的計算訓練,而訓練內容則是平時教學或者考試過程中總結出的易錯題。競賽的機制如下:答對題目的小組得分,若是一個小組回答錯誤,則其他小組可以有機會進行搶答,回答正確也可以得到相應分數,最終分數最多的小組獲勝,勝利的小組可以得到一定的獎勵。這樣的趣味競賽活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自主計算的興趣,并且用易錯題作為訓練題目,還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優化自身的邏輯思維,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找到錯題的正解,從而從一定程度強化學生對于已學知識的掌握性和理解性。
二、巧妙通過信息技術輔助工具降低錯題率
信息技術已經逐漸滲透至教育行業中,不僅被廣泛傳播和應用,同時可從一定程度推動課堂的進度。學生之所以會出現審題能力薄弱的情況,主要原因還是由于學生的基礎較為薄弱,亦或是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基于以上情況,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對于教學的推動性,針對學生對于課堂的需求展開引導工作。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培養學生行程良好的計算習慣,同時從一定程度消除學生對于計算的抵觸心理,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另外,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輔助教學時,需要及時關注學生在課堂提出的問題,從而針對性的去引導和開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解題思維。
例如,教師在執教人教版小學數學課程《分數的加減法》的相關知識時,為了能夠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分數加減法”方面的典型錯誤例題,并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已學知識進行分析,首先判斷給出題目的解題方法的正誤,再給出錯誤原因以及正確答案。例如,教師在學生學習“分數加減法”的概念,給出這樣一道易錯題:3/4+1/2=?我們可以發現本題兩個因數都是不同分母,因此不能夠直接相加,這類型的題目也是學生容易產生錯題率的經典題型之一。學生通過自己對于“分數加減法”概念的理解嘗試進行計算,通過分母的通分得到相同分母,再將通分后的結果相加便可得到正確答案。另外,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統計班級內學生的做題正確率,若是出現正確率低的情況,教師可以再次剖析題型幫助學生深度理解,提升題目正確率,減少此類問題后期的錯誤率,提升整體的教學效率。
三、引導學生善于總結和反思
小學階段的學生玩性比較大,因此在進行數學學習過程中,不會對所學知識進行反思和宗介,導致錯誤的題型沒有得到正確的解答,后期遇到相同的概念知識點或者相似題型,依舊容易做錯。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和總結,特別是將自己做錯的題目進行總結和整理,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學生在記錄錯題的同時將正確的解題方式和自己錯誤的原因都記錄下來,通過不斷復習和整合能夠促學生后期在遇到相同題型時可以有效降低錯誤率。
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小學數學課程《四則遠算》的相關內容時,可以發現學生常常會因為對概念不理解或者粗心大意的情況頻頻出現計算錯誤的情況。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自己的錯題進行分類整理,將錯誤的類型進行分類并給每個類總結錯誤原因,有效降低后期再次出錯的幾率。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把有關聯的錯題連在一起,以思維導圖的形式記錄在錯題本上,促使學生能夠點對面地深入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內涵,在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知識體系結構的同時,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效培養個學生的自主計算能力,從而有效降低計算錯誤率。教師不僅需要削弱學生對于計算工具的依賴性,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善于總結和反思錯題,進而形成良好的思維邏輯體系,有效推動課堂的進行。
參考文獻:
[1]趙志璽.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易錯題的提前干預策略解析[J].新課程,2021(07):204.
[2]蘆志學.小學數學計算易錯題的干預和跟進方法初探[J].考試周刊,2021(1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