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程中,高效情景的構建可以提升課堂成效與教學質量,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與學生的發展需要與生活實際相貼合,引領學生在已經具備的知識與經驗入手,創設合理高效情景,從而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與學科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景創設;探索
引言
數學作為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性科目,對于學生的思維發展具備較大的推進作用,但是因為小學數學所具備的抽象性與知識難度較大,使得一部分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較為困難,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有效情境。提升學生學習熱情。下文將對小學數學教學中高效情境的構建措施展開分析,旨在為相應教育人員提供些許建議與思路。
一、創設問題情境
古人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查研究知識這一進程中,所出現的思維活動,總是經由疑惑開始的,同時在處理問題的進程中,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前進與提升,構建問題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的大門實現學生走進數學知識的世界。例如教師在向學生教授小學數學人教版小數的性質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一組數字7、70、700,接著教師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哪名學生可以用等于號將這三個數字連接起來?”問題的提出以后,學生將會感覺十分好奇,700比70和7都大,怎么可以用等于號相連接呢?學生急于想獲取解決問題的答案,從而產生了躍躍欲試的探求思想,誘發產生了強烈的學習熱情,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進行討論與研究,有些學生說。分別在那一個數字的后面加上米、分米和厘米就可以得到,7米等于70米等于700米,還有學生說可以在后面加上圓角分,等等,這時教師接著提出問題:“哪名學生可以用同一個單位,將上面各式表示出來呢?”學生聽了教師的問題,思維更加活躍,爭先恐后進行回答,7米等于7.0米等于7.00米,教師接著說:像7、7.0、7.00這樣的數字,大小是否一樣呢,為什么?”通過這種方式,從而可以高效自然的引出本節課將要學習的知識點,小數的性質,通過構建這種問題情境,可以實現學生的數學思維迅速經由抑制轉變為活躍,經由無意轉變為有意。使得學生積極自發加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從而在活動中萌發創新,求知的欲望。
二、創設趣味教學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熱情
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依據學生的特點。設法將單一枯燥的數字與定理等知識轉變成為直觀形象的知識。特別是在教學課堂開始前期階段,教師為學生構建愉悅情境氛圍,對于激起學生學習熱情,啟迪學生數學思維十分關鍵,對此,教師可以應用講故事、聽音樂等形式,構建輕松數學情景,激起學生參與熱情。例如,在開展數學教學進程中的練習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展開時間長度一分鐘的問題搶答游戲,教師可以預先準備好學生可以口頭計算的題目,將全班同學劃分成為幾個小組進行搶答,學生在游戲中精神高度集中,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在潛移默化中不僅使得學生學到了有用的知識,同時。還還可以將學習過的知識進行沉淀與深化。通過這種游戲化氛圍的創設,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實現學生數學思維的進步。
三、創設生活情境
任何科目的學習最為根本的目標就是為了處理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選取應用一部分與實際生活相關聯的情境,為學生展開模擬演示,從而實現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產生熟悉感。使得學生更加高效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將生活情境與數學教學相結合,可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以情入境,帶動學生更好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成為情景中的主人公,提高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在向學生教授小學數學人教版加減法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構建生活化學習情境,讓學生扮演公交車的乘客,教師則扮演司機。在公交車行駛到第一站時。五名學生加入其中,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現在公交車上有多少人?”學生回答五人,在第二站。再加入四名學生,這時教師向學生提問:“現在有多少人?”學生回答九人,到第三站。離開四名學生,這時教師再次提問:“現在車上有多少人?”學生回答六人,之后教師引領學生在生活實際場景中體悟數學加減法的知識,讓學生明白。加法與減法混合計算的形式,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使得學生在真實的情境體驗中鞏固并深化所學習的知識,提高學生數學素養與學科思維。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學教師應該順應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重視教學情境的構建,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創設趣味情境與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推進學生數學知識學科素養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張屹,王玨,謝玲,王丹丹,李幸,莫尉.小學數學PBL+CT教學促進學生計算思維培養的研究——以“怎樣圍面積最大”為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39(08):70-82.
[2]王運慶.直觀表征視域下小學幾何題意理解的策略研究——以一年級上冊6、7加減法解決問題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1(34):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