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 王燕
內容摘要:2018年,《大學教育科學》分6期連續刊發了王偉廉教授的“不愿丟失的教育感悟”,感悟共分為36部分,它們真實的記錄了王偉廉教授作為教育者、研究者和辦學者對教育思想、教學改革和教育管理的珍貴建議,是高等教育的寶貴財富。筆者作為一線教師,教書育人20年,拜讀過王偉廉教授的系列感悟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們僅就其中之一二寫出所思所想,期待和廣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共勉。
關鍵詞:高等教育 教育感悟 教育思想
王偉廉教授的“不愿丟失的教育感悟”涉及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內容豐富,見解深遠,無論對于高等教育的管理者還是從事高等教育的教師都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筆者對于王偉廉教授的36部分感悟都深有同感,但是由于見識有限我們無法對于每一部分都發表見解而僅就其中之三部分從一線教育者的角度談談我們的看法。
一.關于“高考指揮棒背后”
王偉廉教授的“不愿丟失的教育感悟I”之四從“大學的社會功能”角度探討了高考為什么在我國遭到了如此多的詬病。王偉廉教授提到了大學的一個重要功能---社會流動功能,即一個人由于上了大學,便可以從原來的社會階層上升到更高的社會階層。由于不同層次的大學所發揮的社會流動功能不同才導致出現了“高考指揮棒”現象。筆者從事高等教育20年,接觸過幾千學生,感受過適應高考指揮棒的學生順利走向社會的欣喜,也看到許多不適應高考指揮棒的學生曲折的成長過程,以下幾點感觸和同行分享。
第一點,關于大學專業的選擇。許多人可能會認為大學的社會流動功能主要體現在學校層次上,跟學校內部的專業無關。王偉廉教授在“不愿丟失的教育感悟VI”中談到畢業生就業與大學關系的時候曾經引用當年時任教育部長的周濟院士的一次公開講話,說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專業對口率僅為20%左右。雖然畢業生就業專業不對口現象并不是只在我國存在,但是筆者從教過的學生身上看到了專業選擇正確的極端重要性。可以說,大學生在讀書期間能否獲得成就感從而順利步入社會同能夠選對專業密切且直接相關。
雖然從去年開始高考招生制度發生了很大改變,準大學生可以先選擇專業再選擇學校,但是很大一部分學生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選擇了專業,而是聽從父母、老師或者親朋的建議,步入大學之后才發現所選專業并不是自己擅長或者喜歡的。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學生本身并不了解各個專業需要學習的內容和相關聯的職業,因此習慣于聽從父母、老師或者親朋的建議,其二是做出選擇的父母、老師或者親朋大多是根據自身的社會生活體驗以及傳統的思維慣式幫助學生做了決定。殊不知,這些不恰當的選擇對學生的大學生活造成了很大障礙,有許多學生草草結束大學生活并且慌亂就業,還有一些學生由于多次掛科而無法順利畢業,黯然退學者有之,肄業者也大有人在。
筆者教書這些年看過太多勉強學習的學生,他們本應該是十八、九歲的青春大好年華卻因為不喜歡或者不擅長所選學科而天天混沌度日。課堂上,放眼望去,每個教室角落里坐滿了不想聽課的學生,其中以男學生居多,筆者有時候把這種現象稱為“男孩之殤”。這些學生因為已經進入大學,不想也不愿意再退回去重讀重新選擇,只能天天靠時間,最大的愿望是考試能及格而且快快畢業。不知各位同仁注意過一個現象沒有,現在大學生中出現心理問題甚至嚴重抑郁的學生越來越多,筆者問過一些這樣的學生,許多都回答是跟他們選擇了不喜歡的專業有關。
那如何解決以上這些問題?筆者要談的第二點可以看作是一個解答。
第二點,關于大學教育結構“少分段,多分枝”。王偉廉教授已經提到任何國家都不會也不可能把所有大學都辦成一個水平。那既然大學的流動功能和大學的層次密切相關,要想解決類似于第一點中提到了專業錯選問題就迫切需要有同等層次的各類高等學校存在,即“多分枝”的說法。比如說,現在普通高等學校里設置的專業門類大部分還都屬于傳統的理科、工科和文科,各專業的培養方案也基本上是按照傳統的培養模式執行,但是許多準大學生并不適合“學術”工作,之所以還是選擇普通高等院校而不是技術和職業學校的原因就在于這兩類學校不在同一個段位上。雖然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需要大批量的技術工人,但由于技術學校被認為是“學渣”的選擇從而影響了準大學生的學校和專業選擇。王偉廉教授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一是設立與職業社會配套的職業院校或者在大學里開設多樣的主修專業;二是必須用法律來保障,無論從哪個“分枝”畢業,工資都應該至少相同或者大致相同。
大學教育結構的“多分枝”和我們國家教育界一直提倡的“素質教育”和“因材施教”也是密切相關的。因材施教思想孔子已有,并用于指導實踐,但根據金景芳先生的考證,“因材施教”這句話是北宋人程頤第一個講的。因材施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而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遵守的一種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中的“材”主要是指個體的天生稟賦或者后天學習生活中體現出的個體偏好,而大學教育結構的“多分枝”恰好就是針對不同的“材”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選擇不同的教育內容。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中看重的“個性發展”實際上也是因材施教的意思,筆者認為實現素質教育首先要尊重個性發展,因此高等教育“多分枝”能夠為素質教育提供合適的土壤。
二.關于大學里面的“教學”與“科研”
大學里教學與科研是兩個出現頻率比較高的名詞,現在許多高校實行的崗位津貼制度將教師分了若干等級,而同一等級又劃分為教學型和教學科研型兩類。這種劃分方式固然是為了照顧到絕大多數教師的利益,實際上這種劃分的背景是高校中的確存在教學與科研分離的情況,也就是存在“假教學”與“假科研”。王偉廉教授將這種現象分為四組:真教學與真科研,真教學與假科研,假教學與真科研,假教學與假科研。在中王偉廉教授已經比較全面的分析了這四組的特點,筆者在這里不再贅述,而僅從高校教師的角度談一談對于假教學與假科研的看法。
首先關于科研。王偉廉教授說真科研創造新知,假科研變換花樣重復舊知甚至創造垃圾。筆者也算是一個科研工作者,在自身的專業領域做過多年的研究工作,關于真假科研也有點自身的感受。大家口中提到的科研一般來講是指某個專業方向的科學研究,針對專業方向內的各種問題進行探索,找尋答案。大學中大部分教師尤其是有博士學位的教師無一例外的在做科研。近些年我國每年的科研論文總量在世界上遙遙領先,這固然是個好現象,說明我國的確在朝著科研強國邁進。但是,筆者要說的是這其中存在許多假科研帶來的垃圾論文。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垃圾論文呢?因為論文對于高校教師太重要了!除了高校獎勵制度倚重論文,教師提職稱、拿崗貼,甚至評優都和論文有關。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著力破除“五唯”的頑瘴痼疾,建立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學術評價制度和機制。此方案下達之后,各級各類高等學校都組織學習,一時之間大家議論紛紛場面非常熱鬧,但是依據什么來制定新的教育評價卻沒有下文了,高校管理部門也不知道除了論文、項目和獎項這些能夠數清楚的名目之外還可以如何考量。尤其是論文,許多高校以論文分區來判定論文的質量,并且制定出相應的獎勵制度,不同的分區論文獎勵數額有明顯差異,這也是導致假科研制造垃圾論文的一個重要原因。論文分區總體來看是同雜志的影響因子密切相關,影響因子實質上是期刊論文的平均被引率。這樣帶來的后果是許多基礎學科分區普遍偏低,而同一學科也因為不用研究方向的差異而導致雜志分區差別較大。但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門無法對不同學科和同一學科的不同專業制定不同的考核制度,只能一刀切,這就造成了某些專業方向高分區垃圾文章泛濫,而某些低分區基礎學科很難發展。
其次關于教學。王偉廉教授提到了“假教學”的問題,筆者的理解是指許多人不適合教學。的確如此,高校中有一些科研突出的教師教學能力實在不敢恭維。筆者今天要談到的是跟教學密切相關的教學研究問題。提到教學研究大家可能會立刻想到教研論文的撰寫和教學項目的申請,這些當然是教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在這里所談的教學研究是指課程組范圍內圍繞教學內容展開的研討。首先,圍繞教學內容展開不定期的研討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是至關重要的。每一門課程都由一個個的知識點構成,不同的教師在講解同一個知識點時會有不同的方式,至于哪一種方式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或者產生的效果最好是需要研討的。其次,圍繞教學內容展開不定期的研討有利于培養青年教師從而形成良性發展的教學團隊。現在有一種現象,許多剛畢業參加工作的青年博士往往授課效果比較差,在學生評價中經常排名靠后甚至墊底。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經驗缺乏和知識點不夠熟悉。那么,教學內容研討可以幫助青年教師迅速的成長起來,這也有利于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傳承。
參考文獻
[1]王偉廉.不愿丟失的教育感悟I, II,III,IV,V,VI[J].大學教育科學,2018/1,2,3,
4,5,6(167-172).
[2]田建榮.古代書院因材施教與現代高等教育個性化[J].大學教育科學,2020/6 (184):94-101.
基金項目:山東省本科教改重點項目(批準號:Z2018S049),煙臺大學教改項目(批準號:jyxm2021050)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煙臺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