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城的《棋王》作為尋根小說的經典作品,承載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具體體現為對世俗的提倡,對堅韌的生命力和身處亂世卻能保持沉穩的精神定力的贊揚,對傳統文化的堅守。本文對《棋王》這部作品中的尋根意識加以分析,并總結《棋王》對于當今時代的一些影響,期望能夠通過對《棋王》的文本解讀,為我們今后的文學創作和文化傳承帶來啟示。
關鍵詞:尋根小說 《棋王》 傳統 世俗 啟發
一、“吃”與“棋”中的尋根意識
阿城說過這樣一句話:“以平常心論,所謂中國文化,我想基本是世俗文化吧。” 而《棋王》這部作品,可以說將“世俗文化”描寫得淋漓盡致。兇惡的吃相原是再俗不過的事情,而在阿城的筆下,卻有著別樣真實的生命體驗在其中?!镀逋酢纷鳛榘⒊窃诿撾x了知青生活后發表的第一部小說作品,是最能體現阿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探尋與思考的,可以稱得上是尋根小說中的經典之作。
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用了大量筆墨來描寫“吃”和“下棋”這兩件事。首先談談“吃”,吃是一門最大也是最基本的學問,生而為人,沒有真正能夠不食人間煙火的。想要生存,就離不開“吃”,它是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但是,“吃”這個動詞可以有很多種狀態,它和人的生存境遇息息相關。處于社會底層的人民,生存下來是第一位的,那么“吃”對于他們來說,便談不上講究和豐富,能夠果腹,便是極大的幸福。再如對于現代社會中生活大多富足的人們來說,“吃”便不僅僅是為達到“生存”的手段了,而是更能體現“生活”的一種方式。人們對“吃”的要求也絕不滿足于吃飽就行,還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再遠一些,大富大貴人家的“吃”則是一種藝術。這個時候“吃”就顯得格外講究,富有儀式感。《棋王》中,作者阿城對王一生的吃相做了多次生動的描寫,如:“拿到飯后,馬上就開始吃,吃得很快,喉結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食指抹進嘴里”;“吃完以后,他把兩只筷子吮凈,拿水把飯盒沖滿,先將上面一層油花吸凈,然后就帶著安全到達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等??梢哉f,王一生對“吃”是無比虔誠的,他體會過生活的艱辛,深深懂得吃不飽飯的痛苦。因此,面對食物,他小心翼翼,不愿意有絲毫浪費。王一生的吃相“殘忍”,是生命力之頑強與執著的一種具體化表現。在大的時代背景下,“吃”顯得太低、太個體,但缺少了“吃”,人也就缺少了生存下去的物質基礎,革命也無法開展。王一生出身貧寒,他對饑餓太過熟悉。從小缺乏食物導致他對饑餓產生了恐懼,這樣的生命體驗使他對待食物有著極其認真的態度。“殘忍”的吃相實際上讓讀者們看到的是那個時候人的一種生存狀態,當讀者去想象那種艱難的生活時,那些形而上的東西就顯得遠了。作者筆下王一生的“吃”不是饞,不是為了好上加好,而是人在最困難的狀態下對生命的最大的尊重。對“吃”這么一種極具代表性的世俗化行為的放大描寫,實際上就是在提醒狂熱中的人們:人要面對現實。
如果說“吃”是人在物質層面的基礎需求,那么“棋”無疑是精神層面的一種寄托?!拔摇迸c王一生的相識從一句“下棋嗎”開始,下棋是王一生人物形象的靈魂所在。對于“我”而言,下棋不過是一種娛樂消遣;對“腳卵”來說,一副好的象棋可以是一件收藏品;但對于王一生而言,下棋是人活著就必須要進行的事?!拔覀冞@種人沒有什么憂,頂多有些不痛快。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王一生的話有著某種哲理。很多學者認為,阿城所描述的王一生對下棋的態度,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老莊哲學很有些聯系。例如書中寫王一生請教收廢紙的老頭棋道,老頭用中國道家講陰陽之氣來為王一生指點迷津:“老莊之隨遇而安,淡泊清靜之思想顯露無遺?!弊怨乓詠恚倨鍟嬕煌豢醋魇俏娜怂挠?,雅人四好??梢哉f,下棋不光是一種益智性的消遣游戲,而更是中國文人的一種內涵修養。王一生愛棋,他的母親臨終前交給他一副牙刷把磨的無字棋,這個時候棋對王一生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愛好,更像是一種信仰了。生活是艱辛的,而自己鐘愛的象棋得到了母親無聲的支持,親情的厚重也在這一幕中得到了無言的升華。
當我們回歸到作者的創作中來時,不難發現,阿城在用王一生對棋的態度來表明這樣一種思考:在精神世界的極度荒蕪中,人需要向前反思,堅守最根本的文化信仰。只有這樣,人才不會垮掉,才能活得有意義。在阿城的筆下,王一生沒有高漲的政治熱情,沒有大多數青年學生的熱血激昂,而是沉迷在路邊的棋攤;即使被監禁,被撕毀精心收藏的棋譜,他仍舊可以在心里下盲棋。《中國新文學史》中這樣評價棋王:“它寓示了在文化沙漠年代中,傳統文化對于我們民族的精神療救意義。”阿城也借作品中“我”的心理活動,說出了自己的感觸:“是呀,還要什么呢?我不是也感到挺好了嗎?不用吃了上頓惦記著下頓,床不管怎么爛,也還是自己的,不用竄來竄去找刷夜的地方??墒俏页3灥氖鞘裁茨??為什么就那么想看看隨便什么一本書呢?電影兒這種東西,燈一亮就全醒過來了,圖個什么呢?可我隱隱有一種欲望在心里,說不清楚,但我大致覺出是關于活著的什么東西?!?/p>
二、人物形象中的尋根意識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部小說的靈魂,這不僅僅是對創作的需要,更多的是作家對生命情感體驗的一種投射?!镀逋酢分械耐跻簧瞧灏V,最初與象棋結緣,是他和他的母親為印刷廠疊書頁子,書恰好是本象棋書。王一生看出了些意思,自此一發而不可收。這個情節看似是作者有意設置的巧合,其實不然。王一生家境貧窮,學校組織的春游、看電影他都不去參加,是為了給家里省錢。而當他愛上了象棋,他的整個生命狀態都發生了改變。沉迷在象棋中,他可以不用過多思考貧窮的問題,下象棋甚至成了一種讓他暫時忘卻壓力的方式——“何以解不痛快?唯有下象棋。”但是,小說中的“我”說:“人一迷上什么,吃飯倒是不重要的事。大約能干出什么事兒的人,總免不了有這種傻事?!蓖跻簧胍幌?,又搖搖頭,說:“我可不是這樣?!?這說明王一生愛下象棋并不是為了逃避現實,正相反,下象棋是王一生面對現實的一種鄭重的選擇。象棋無法改變貧窮的環境,王一生的饑餓體驗告訴他如果沒有飯吃,象棋這劑精神的良藥也就不復存在。因此,在王一生身上,“吃”與“棋”有著某種和諧的平衡感。他對待吃無比虔誠,又不囿于口腹之欲。對待下象棋,他同樣無比認真。這也不僅僅是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統一,更多的是王一生認真對待生命的精神定力。“腳卵”為讓王一生參賽,將自己收藏的一副明朝的烏木棋送給了書記,王一生卻說:“我不賽了,沒意思。倪斌是好心,可我不想賽了。”身窮志堅,王一生不會為用錢財得來的好處而沾沾自喜。他更看重生而為人的基本原則,這很有中國人的脊梁在里面。起初王一生下棋“太盛”,難免會有求勝欲。當遇到了“世外高手”——撿廢紙的老頭,王一生學會了以柔克剛,學會了在棋局上的收勢和造勢。下棋和做人的道理一樣,太盛則易損。小說開頭,王一生一位同學的父親,一位國內名手,評價他說:“你這同學倨傲不遜,棋品連著人品,照這樣下去,棋品必劣?!钡叫≌f最后,王一生經過九局連環車輪大戰,最終同意了地區賽冠軍的求和,這個過程顯現著王一生的成長。在物質和精神都極度匱乏的大環境背景下,王一生能夠擁有如此冷靜而執著的信仰,確實是非常不易。阿城不僅在王一生這個人物身上賦予了對傳統的中華民族個性、文化的確認,而且賦予了對繼承傳統文化的思考和啟示。
“腳卵”(倪斌)是《棋王》中另一個富有內涵的人物形象,他與王一生的身世大相徑庭,是南方大城市的知識青年,“動作起來頗有些文氣,衣服總要穿得整整齊齊”。對他來說,象棋是“很高級的文化”,自己是“會走一點點,很愛好”?!澳_卵”的棋具也是他父親送給他作為收藏用的精品。這些都與王一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下鄉在王一生看來,“去的是有飯吃的地方”;而對于倪斌來說,鄉村則是受罪的地方。王一生得知倪斌為讓自己參賽,將珍貴的棋具送給了書記,于是拒絕參賽。倪斌這樣說:“棋不能當飯吃的,用它通一些關節,還是值的。家里也不很景氣,不會怪我?!蹦弑鬀]有錯,他不是一個能吃苦的人,但他一樣知道活著重要,用錢財換取生活質量對他而言是值得的。就像小說中的畫家所說:“生活太具體了。”沒錯,對于不同的人而言,“生活”這個詞有不同的含義。倪斌在追求生活質量的同時沒有迷失自己,他依然有著一個年輕知識分子的單純和質樸。他與王一生下棋,換了一身筆挺的裝扮,表明他尊重對手。兩人切磋交流得開心,倪斌拿來自己私藏的零食同大家一起分享。倪斌很認同王一生的棋技,想方設法地要幫王一生參加比賽。王一生說:“倪斌是個好人。”兩位身世背景完全不同的年輕人,卻通過下棋發現了自己與對方身上的共同點,即他們同樣有著真誠和執著的品質。倪斌身上蘊含著阿城對那一代年輕知識分子的贊賞和期許: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應該認真地對待生活,保持善良誠摯的內心。
三、《棋王》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積極意義
作為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尋根文學”反映了20世紀80年代的“尋根熱”,從這個角度看,它似乎是有時效性的。而隨著社會的變化發展,文學思潮也會不斷地變更,那么“尋根文學”是否能夠保持自己的有效性,它對現世及后世是否還具有積極的意義呢?
答案其實是肯定的,“尋根文學”在當下仍然有著獨特的時代意義。中國的知識分子應當自覺主動地承擔起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任,阿城自己曾這樣說:“一個民族自己的過去,是很容易被忘記的,也是不那么容易被忘記的?!碧綄v史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地創造歷史,繼承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在《棋王》中,“車輪大戰”中穩如古時戰將的王一生不僅給讀者帶來了震撼,更彰顯了一種不容小覷的自信感,這種自信感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向根源處探尋文化的發生,回到中國知識分子們最初的精神家園,才能找回對本民族文化的強大自信。這種自信讓我們的精神狀態不再漂浮不定,而是能夠沉下心來,潛心創作出更多具有感染力、具有血性的好的文學作品。
在如今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仿佛一切都趨向“快餐化”,人們越來越多地追求利益,一切都可以被拿來消費,文化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越是處于這樣的環境下,越是凸顯出“文化尋根”的重要性。我們的文學創作不能走上僅僅為市場而創作的消費主義道路,保持內心的沉靜是每個有良知的創作者應該保持的清醒姿態。探尋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中仍然有其偉大的意義和必要性,或許這也是創作者保持冷靜內心的必由之路。
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從未停止,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只會越來越豐富和寬廣,而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還不夠。當面臨不同文化的沖擊時,我們應當始終堅持發揚傳統文化,不要丟失文化的“根”。如何讓傳承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在現世和后世繼續散發魅力,如何讓后來者不忘記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這樣的問題仍舊值得我們去思考,而更多的“尋根文學”創作實踐也許能夠幫助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一些。
對待傳統文化,我們還要經歷一個“重新認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多地去思考和交流,而絕不能夠墨守成規、故步自封。只有對傳統文化的探索和反思成為一種自覺的習慣,并且不斷地投入創作實踐中,我們的文學作品才有希望成為流傳不朽的經典。
參考文獻:
[1] 楊曉帆.知青小說如何“尋根”——《棋王》的經典化與尋根文學的剝離式批評[J].南方文壇,2010(6):40-49.
[2] 李云.歷史記憶的文學闡釋——圍繞《棋王》的前前后后[J].當代文壇,2010(1):54-61.
[3] 李蕾.淺談《棋王》中的游俠精神[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1):71-73.
[4] 陳鈺.論《棋王》中倪斌形象的文化內涵[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9):46-49.
[5] 馬曉雁.“吃相”遮蔽下的“世相”與“真相”——再讀阿城的《棋王》[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4(5):31-34.
[6] 雷育濤.不一般的普通人——從人物形象看《棋王》的內容底蘊[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S1):228-230.
[7] 王鳳秋.《棋王》:最本色的生命書寫[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3):149-150.
[8] 蘇丁,仲呈祥.《棋王》與道家美學[J].當代作家評論,1985(3):20-26.
[9] 楊志永. 在世俗中游走的名士[D].河北師范大學,2013.
[10] 司馬曉雯.叩問一個時代的饑餓感——讀阿城的《棋王》[J].名作欣賞,2010(27):13-15.
作 者: 丁咚,浙江海洋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編 輯:趙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