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影響中國學生用英文交流的問題,然后推薦了幾種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并討論了學生可以利用這些有效的方法來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
【關鍵詞】英語交流;口語;跨文化交際;接觸;思維方式;參與度;動機
【作者簡介】寧雪萍(1989.10-),女,湖北鐘祥人,武昌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中國政府越來越重視英語教育,與此同時也加強了學生之間的競爭(Kim and Shin, 2014)。中國學生基于他們的語法技巧不遺余力地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因為所有的中國英語考試并不包含口語部分,課堂上教師和學生沒有講重點放在口語表達訓練上,中國學生的口語能力比起聽力和閱讀相對較弱。這一點,從雅思考試的成績上可以看出,大多數中國學生聽力和閱讀分數較高,口語和寫作分數較低。很多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把重點放在了語法知識上,通過做題大量的輸入提高了分數,但是在輸出部分(口語和寫作),最體現語言能力水平的地方,結果卻差強人意。然而,外語學習不僅需要語法知識,也需要掌握母語者流利和合適的表達知識。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不可避免地要分析中國學生所遇到的英語學習交流問題。
一、影響中國學生英文交流的問題
首先,年齡是影響語言學習尤其是口語的決定性因素(Shumin, 2002)。根據Krashen, Long, and Scarella(1982,cited in Shumin, 2002),在兒童時期接觸第二語言的學生比更晚時期接觸第二語言的學生的語言水平要更流利。12歲之后聲帶已經發育成熟,所以當上中學時,他們不能像母語為英語的人一樣發音地道。而且,他們的語調、重音以及其他語音上的細微差別都會引起誤會。然而,交流不僅需要表達正確,還需要發音正確。當學生超過12歲,他們的身體特征不能被改變。這就是為什么成年學習者不能像兒童一樣擁有是口語表達流利和自然的內在的能力。年齡是現實存在的弱點,這影響了中國學生的交流能力。
其次,由于很少接觸英語以及很少和母語為英語的人交流,中國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相對較弱(Shumin, 2002)。雖然他們掌握了語法知識,但是在現實場景中他們依然不知道怎么開口交流。缺少講英語的機會是中國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毫無疑問,學生參與口語課堂活動和他們的學習水平有關系(Lim, 1992, cited in Tsou, 2005)。而且,語言學習絕遠不止是只學習語法知識(Shumin, 2002)。通常,大多數中國課堂教學采取教師為主、基于練習冊的教學法(Sharpe and Ning, 1998, cited in Hu, 2004)。更進一步說,課堂上沒有討論,老師僅僅是在灌輸語法知識,學生沒有機會在課堂上開口說英語,他們所做的就是聽老師講然后做筆記。 即便輪到學生開口講話,大多數學生也會選擇以單詞來回答問題而不是完整的句子。然而,學習的過程包括學生意識的提高和他們的學習環境(Wu,2001)。在學生的調查問卷中, 53%的參與者說他們沒有英語交流課程(Kim and Shin, 2014)。口語表達在某些場景下對學習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口語交流也是語言學習的目的。如果學生不能利用所學的語言來溝通交流,那么他們所學的語言將沒有意義。所以,說英語的機會對學生來說是必要的。
再次,中文和英語思維方式的不同是對中國學生來說是另一個問題。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了不同的思維方式。有大量的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詞匯,但是在說話的時候,依然一個單詞一個單詞的翻譯。這是中國學生常見的問題,這叫作中式英語(Megan, 2011)。中文的思維會產生不地道的英文表達。例如:在中文的文化中,人們經常對別人的贊美進行否定的回復,“不是的,并沒有那么好”來表達謙虛。但是這類回答在英語文化中是不合適的尷尬的(Shumin,2002)。 還有一些表達雖然沒有語法上的錯誤,母語者可以聽明白,但是母語者并不會運用同樣的表達,這就叫表達不地道。眾所周知,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的使用系統(Bern,1990, cited in Shumin, 2002)。比如:中文句子里并沒有直接變詞語的形式來表達時態。而英文中需要將單詞變形來表達時態。因此,需要掌握在社會場景下使用語言。也就是說,掌握這門語言的標準準則能幫助學生知道在溝通交流中怎樣問問題,知道哪一種評價是合適的,知道怎樣回答問題(Shumin,2002)。思維方式是中國學生面臨的最主要的影響(Megan, 2011)。如果學習者決定學好英語,那么他們就要以英文的表達方式來思考而不是中文。他們需要把自己沉浸到英語文化當中去,因為文化是語言不可避免的一部分(Prodromou, 1992)。
二、解決策略
首先,政府需要加強措施讓學生更早的接受英語教育。 Oyama的研究(1976, cited in Shumin, 2002)表明很多成年人的第二語言不能達到母語者的水平。他們不能持續取得進步,這一現象叫作“石化”,意思是語言學習的發展永遠地停止了(Shumin,2002)。可以宣傳這個概念,來提高人們盡早學習英文的意識。許多研究表明,開始學習英文越早的學生的英文熟練度要比開始學習英文晚的學生要高。身體特征決定了學習語言的優勢(Goh and Burns, 2012)。因此,相關部門需要在幼兒園就開設英語課程,這樣,學生才能更早地接觸英語。
第二,為了吸引學生更早的開始英語學習,教育部門需要組織各類教師培訓項目來培養有相應資質的教師,他們可以正確地引導學生開始學習英語(Wu, 2001)。管理人員需要意識到,教師是學生學習英語結果的重要決定因素(Kim and Shin, 2014)。第一位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有資質的老師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這是常識(Wu, 2001)。然而,偏遠地區的中學老師沒有受過專業訓練(Hu, 2004)。需要花費更多的努力來使項目有效的發展。更進一步來說,該項目需要符合不同熟練度的老師,講授一般英語知識,特定英語教學法(Wu, 2001)。只有給學生提供了有益的環境和高水平的教師學生才能夠提高英語學習的熟練度。
第三,教材是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另一種引起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方式,尤其是對于年幼的學習者來說(Wu, 2001)。如今,教材需要將傳統知識和多媒體有效結合。時下引起討論的話題,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以作為素材來引導學生開口。中國出版社和母語出版社需要經常合作(Hu, 2004)。更重要的是,教材的編寫者需要有思辨的能力,在涉及相關的理論和方式研究成果上(Kim and Shin, 2014)。隨著信息的傳播,高質量的教材要呈現系統的、有效果的、有效率的英語學習內容。而且,日常生活中地道的高頻詞匯、短語需要包含在教科書中。固定搭配、俚語在口語表達中也是很重要的。及時更新的教材對英語學習者來說是很寶貴的。然而,這些在沒有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是不可能達到的。
另外,關于課堂上缺少開口說英語的機會的問題,老師應該在課堂上多給學生提供機會參與其中。學生參與的越多,在口語流利度方面取得的進步越大(Tsou,2005)。課堂上多以學生為主導,引導他們開口表達,盡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多設計游戲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現實課堂上有五個原則,根據Nation and Newton(2009),“關注有意義的相關的內容、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維持興趣、避免讓學生符合太多的新語言知識、提供學生可理解的輸入、創造有好安全的合作氛圍”。尤其對于初學者來說,短語和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單詞需要加強練習。有意義的交流需要老師教學生怎樣聽別人說話、怎樣與別人交談、怎樣在某種場景下弄懂含義(Tsou, 2005)。在社會中和人交往的能力可能和他們是否能參與到對話交談中并交換觀點有關系(Nation and Newton, 2009)。關于天氣、交通、假期、體育運動的對話可能看上去沒有意義,但是,目的是為了創造一種社會歸屬感(Tsou, 2005)。所以學習者需要參與到這些對話中來,尤其是初學者,他們需要學習簡短的交流技能(Shumin,2002)。老師應該激勵學生開口表達并激發他們的興趣。因為大多數英語學習者是在自己的文化中學習這門語言,課堂上的練習是唯一的機會。 英語學習進步的關鍵因素是課堂上的練習。
就思維方式來說,學生需要了解跨文化交際的知識。作為一種嘗試,第一語言的特征會影響第二語言的學習(Menal, 2000)。因此,學習語言同樣也需要學習這門語言在特定的社會場景下是怎樣被運用的(Tsou, 2005)。由于第一語言的影響,非母語人士對于在某些特定場景下要選擇合適的表達形式經常感到很困難。口語表達經常包含非語言表達系統(Shumin, 2002)。有些學生不熟悉手勢或者肢體語言,很多學習者不知道怎么選擇非語言表達。根據Goh and Burns(2012),交流能力包含語法能力、語篇能力、社會語言學能力、策略能力。語法能力是指關于語法詞匯的知識;語篇能力是指把單詞連成一句話;社會語言能力是指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合適、準確地使用語言。由于第二語言學習者并沒有完全掌握這門語言,語篇知識可以幫助他們猜測他們聽到的信息并做出適應的回答(Shumin, 2002)。他們可以把這么知識翻譯成清楚地合適的信息。跨文化交際是英語學習重要的一部分(Menal, 2000)。文化和語言是相互影響的因素。了解了文化背景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運用這門語言,只有幫助學生學習英語文化才能幫助他們學習到地道的表達。
總之,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中國學生會面臨很多問題,如果他們不遺余力地學習,文化上的差異和缺少開口表達的機會是可以解決的問題。僅憑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相關部門也需要對英語學習做出貢獻。英語學習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多練習。換句話說,不要局限于思維方式或者害怕犯錯,多開口說可以改變這種局面。但是,依然有一些問題,比如怎樣把這些解決辦法付諸實際。哪些方式是適合在中國培養英語教師的?英語是全球化的語言。有效的指導能夠幫助學生表達更地道和準確。隨著社會的發展,考試高分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擁有能夠真正使用語言能力的人才是被需要的。
參考文獻:
[1]金E.G,錫恩A.為非英語專業畢業的工程專業學生尋找有效的項目[J].韓國工程學校案例,2014.
[2]馬內爾.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文化[J].2000.
[3]舒民K.需要考慮的因素:發展英語為非母語的成年學生的口語能力[J].2002.
[4]鄒W.通過口語課堂參與指導提升口語技能[J].2005.
[5]胡G W.中國英語語言教育[J].2004.
[6]梅根E.英語中式英語,或者中國英語[J].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