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珍
摘 要:合作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而在生物學習的過程中,合作學習模式不論是對于學生提高理論知識還是實踐知識,都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生物學科作為一門高考必考科目,在近些年來,越來越受到教師與家長的重視。對此,教師可通過合作學習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實施進行探究,進一步探討合作學習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生物;生物教學;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2-009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2.047
一、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合作學習的重要基礎是社會文化理論,其研究的重點內容主要集中于社會活動與個體認知的發展之上。它認為個體的認知活動是和一定的歷史、文化與習慣習俗緊密集合在一起的。知識與學習都存在于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當中,而知識則來源于各類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維果維斯認為,兒童經過成年人的指導或是和擁有更強能力的同伴合作,就會表現出潛在發展水平,更能夠促進最近發展區更好地轉化到現有發展水平的范圍之內。而兒童如若能夠在彼此的最近發展區內進行合作,就會表現出相較于單獨活動時更為高級、優秀的行為活動。當不同的學生在活動中互相合作,就能夠取長補短,進一步地加深對問題的理解程度,提高學習的質量,這便是合作學習中重要的思想與理論基礎。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在分析人類的需求時指出,人都有對安全、生理、歸屬感、愛、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等的需要。所以人的行為內驅動力便來源于人的這多種需要。其中,與合作學習關系密切的有四種需要,分別是交往需要、表現需要、游戲需要、求援需要。而合作學習則就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滿足學生情感以及其需求的發展,促使學生的內驅動力得到開發與利用,提高學習的積極性,由此保證學生能夠自覺地進行學習活動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應用策略
(一)設定合適的學習任務與教學目標
生物學科的學習課程較為豐富多彩,不同的教科書或是不同的章節之間表面雖然互不關聯,但其內在實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備課時,教師應當注重這些不同章節之間的關聯,制定合理的學習任務與教學目標。在完成本課目標的同時,也同樣關注前面已學過的知識,和未來將要學習的知識,以此鞏固學生對于知識的把握程度。當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融進生物課堂時,教師應當從不同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學習情況出發,結合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來對學生進行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實際所需的教學。合作學習的特殊性同時也要求教師對學生有著一個較為準確的把握,這樣才能夠在進行小組劃分的時候,合理地將不同學生優勢互補地結合起來。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一節時,教師提出“簡析近些年生命科學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影響”時,如果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來分析題目,學生自然無從下手。所以,面對生物學科的合作學習,教師要注意每堂課最核心的教學目標是什么,并對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有大概了解。在此基礎之上,在進行進一步劃分。如在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時的合作探討,與在實踐實驗時進行的合作,也必然有著較為不同的模式,這些都是在策劃時所需注意之處。
(二)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感受,以學生為主體
生物的教育教學最終仍然要實踐教育學生本身,如若脫離了學生個體,那么生物的教育也就是一紙空談。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提升教學有效性的一大關鍵點便在于是否始終將教育目標圍繞學生來展開。
所以,對合作學習的思考應當由學生展開,最終落實于學生。首先,提高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是必不可少的。主動學習獲取的知識價值一定要高于被動接受。當教師進行生物知識的教學準備時,應該了解當代學生所真正感興趣和能夠接受的內容,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將其進行融合,以此引發學生對于課本知識和較為枯燥知識的熱情。在課上,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才能實時感受到學生對于教授內容的所思所想。而在課下,增加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不僅對學生本身的主動性有著正面的培養作用,更能不斷提高執教教師的教學水平[1]。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觀念,那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其次,在生物課堂的合作學習中,各組學生的互相合作將是完成學習目標的關鍵所在,而教師在其中主要起到的作用便是引導作用。若想令學生充分發揮主體的積極作用,那便要求教師須得充分了解各組學生,以此對各個學習小組做出合理科學的預判。
(三)綜合評價合作教學成果
在進行合作教學之后的最后環節,必不可少的部分便是要求教師對各個合作團體予以總結與評價。教師應充分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即時表現,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在不同教學需要下,通常有補充式討論法、擇優式討論法、辯論式討論法等等諸多討論法。
首先,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開始后,教師可在教室四處走動,注重觀察不同學生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解讀,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但不將死板思想強加于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觀念,使不同學生的優點能夠得到充分展示。其次,在面對學生的不同觀點時注重調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型想法。將小組的不同意見收集評說完畢后,教師再對全班的情況進行歸納性的總結深化。將課本的內容移入實踐生活當中,令學生得到更深的領悟與思考。將書本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生物學科是注重實際操練的學科,自從初中起,學生便已經接觸了簡單的生物實驗。而在高中生物中,雖然應試教育并未對實驗有過高的要求,但若想將課本知識吸收,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必不可少。因此,在更加注重合作的實驗中,教師應當予以學生恰當的引導。通過實驗的課堂,教師也更便于觀察每位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情況,并給予合理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