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俊寶 宋明國 王金慶 王康
作者簡介
蘭俊寶(1961- ),男,濟南市教育教學研究院職業教育研究部主任,正高級教師(濟南,250002);宋明國(1972- ),濟南旅游學校高級講師;王金慶,濟南市長清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王康,濟南科技中等職業學校
基金項目
山東省教育教學研究重點課題“市域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有效性推進研究與實踐——以濟南市為例”(2018JXZ2014),主持人:蘭俊寶
摘 要 學校是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實施的主體,推進此項工作,既要發揮學校的主體作用,還要有外部的促動機制。如何在學校的主體責任、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責任以及教研機構的引導和幫助責任之間,謀求協同以推進教學診改是區域層面教學診改需解決的問題。濟南市在中職學校教學診改工作的推進實踐中,強調教育行政部門與教研機構協同,采取全面推進基礎上的“先做再優”策略、全員參與基礎上的“分層推進”策略、全程關注基礎上的“問題導向”策略、科學推進基礎上的“數據平臺支撐”策略、有效推進基礎上的“評價激勵”策略。從實踐經驗反思來看,市域中職教學診改工作要系統謀劃,建立外部促動機制,加強診改過程性管理,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的作用。
關鍵詞 中職學校;教學診改;市域推進策略;濟南市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1)23-0067-04
一、問題的提出
2015年6月,教育部發文啟動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以下簡稱“教學診改”)制度建設,同年底,教育部印發《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2016年,教育部將此項工作拓展到中職學校,印發了《關于做好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通知》。
2015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將“教學診改”的內涵與任務界定為:“學校根據自身辦學理念、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聚焦專業設置與條件、教師隊伍與建設、課程體系與改革、課堂教學與實踐、學校管理與制度、校企合作與創新、質量監控與成效等人才培養工作要素,查找不足與完善提高的工作過程?!笨梢钥闯?,“教學診改”的責任主體是直接指向“各職業院校”的。2017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通知》提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履行對診改工作的領導職責。”隨后,山東省教育廳印發《山東省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實施方案(試行)》(魯教職字[2017]2號),提出“各市依據本實施方案,制定本市診改實施方案,統籌安排全市中等職業學校診改工作,并指導學校制定實施方案和‘十三五規劃”。
如果將“教學診改”的目標定位于“實現學校自我規劃、自我診斷、自我改進、自我發展,持續提高辦學活力和人才培養質量”,將“教學診改”視作為“教育行政部門履行管理職責、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基本形式”,將“教學診改”的指導思想確立為“引導和幫助中等職業學校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改善辦學條件、規范學校管理、深化教學改革、完善制度體系、健全運行機制,促進中等職業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那么,究竟該如何在學校的主體責任、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責任以及教研機構的“引導和幫助”責任之間謀求協同以推進“教學診改”的深化呢?
本文擬立足于濟南市有關實踐經驗,定位在教育行政部門(教育局業務處室)與教研機構協同的角度,簡要介紹濟南市推進教學診改工作的經驗與相關思考。
二、濟南市中職學校教學診改工作推進的策略
(一)全面推進基礎上的“先做再優”策略
教學診改本質上就是立足于日常工作,著眼于自主發展,著力于目標管理,落腳于質量提升。從制度設計視角來看,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涉及的工作內容實際上就是學校日常工作內容,只是將學校各項工作納入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的設計思路和運行體系中,使學校所做的工作更加制度化、條理化、機制化、可控化、科學化,避免過去學校工作存在整體性、系統性不足,缺乏標準和評價體系等弊端。
診改工作可以在學校日常工作的基礎上生成,如制定發展目標歷來就是學校常規工作之一。把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遠期目標、發展規劃、發展愿景等貫穿起來,就形成了目標鏈,把目標細化、具化就生成了標準鏈,這就是診改工作的重要內容;有了目標和標準,再進一步明確由誰來做、何時完成、完成到什么程度、如何考核等,這就是計劃的執行過程;在執行中及時檢查和反饋,這既是學校日常工作的一般路徑,也是診改工作的重要內容。此外,“五縱五橫”基本上也是學校的常規架構,當我們以質量提升為宗旨把它們重新整合起來之后,就成為教學診改工作的質量保證體系。因此,對一般學校來說,診改是可行的。
邊做邊優化是可行的。目標完成的過程就是“實施鏈—質量生成”的過程。舊的目標實現之后再提出新的目標,近期目標實現之后再瞄準中期目標。隨著診改工作的推進,診改的目標和標準不斷提升,“五縱五橫”的質量保證體系日益完善,學校自我規劃、自我診斷、自我矯正、自我提升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就可以實現螺旋上升和發展,教學診改工作自身也會由初級1.0版,逐漸向更高級的2.0版、3.0版發展。實踐證明,市域范圍內先做再優、全面推進的策略是有效的。
(二)全員參與基礎上的“分層推進”策略
全面推進、先做再優,絕不等于市域內所有中職學校齊頭并進、整齊劃一。全員(校)參與的基礎必須立足于學校不同層次發展水平的現實。全國教學診改專委會主任委員周俊曾經分析過,在中職學校教學診改過程中,“處于生存危機中的學校,其問題焦點往往是決定學校存亡的相關要素;旨在推進發展的學校,其問題焦點往往是推進學校特色發展的相關環節;處于“高原狀態”的學校,其問題焦點是制約學校走向高峰的瓶頸要素。中職教學診改以目標為引領,以問題為導向,有助于自身真實問題的解決,有助于個性特色的打造,有助于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據此,我們提出“分層推進”策略,將全市29所中職學校分為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