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近年來,我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受到了重視,在課程理念上、手段方法上和教學設施上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由于缺乏資源和專業培訓不足,我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仍然面臨困境,需要從“學校—個人”、“家庭—社會”多角度多方位促進我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以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策略研究
心理健康對于人們的適應能力、生命活力性、性格的塑造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對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小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教育則顯得尤為重要。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師要以現代化教學理念開展教學工作,給予學生更好的發展空間,認識指導法,旨在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程度和水平。
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每個人不可能永遠都待在同一個地方或者屬于自己的小空間內,當自己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時,有些人能盡快的適應這里的環境,而有些人卻一直對這個陌生環境保持距離,不愿去適應。這時,就應該注意了。不能適應周邊環境的人或群體其實已經患上了心理問題。這些人在患上心理問題后,會產生情緒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這時就應該去找心理醫生進行治療。教師的職業性質和工作特點決定了教師要具有多方面的心理品質。所謂心理品質,是指一個在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方面表現出來的本質特征。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欠缺一定的科學性。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活動時,對于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的理論講解的重要內容,學生沒有畫重點并做好相應的筆記。社會和家庭的重視程度不夠。由于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相對較多,許多地區的家庭生活相對貧困,有些學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對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的程度不夠,導致很多小學生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易使他們產生自卑或抑郁心理,甚至在班級中表現出不合群等現象,情況嚴重時還會產生嚴重的叛逆心理,對小學階段學生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解決策略
良好的性格對教書育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性格誠實穩重的教師會扎實工作,治學嚴謹;性格溫柔、和藹可親的教師一定會與學生打成一片,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性格正直的教師往往會受到學生的信任和尊重。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良好性格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師用身教,比單純的語言灌輸效果更加,久而久之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1.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領導的認識是關鍵。即通過課堂教學、輔導答疑和學科滲透等形式,學生喜聞樂見、便于接受的方式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健康教育是關系學生身心健康長遠發展的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當前考核機制不完善,加上唯“分數論”的影響下,一些學校或者說學校領導對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在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的引進、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課時、活動場所的提供等方面都大打折扣。學校領導有了這樣的認識,那么這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狀況就可想而知,最終學校的質量似乎上去了,學生的成績似乎提高了,但是在學生成長的這個階段所呈現出來的心理問題被掩蓋了,這就為孩子的一生或者社會埋下了隱患。這種短視的教育認識,不僅會毀了孩子的一生,還會威脅社會的穩定。
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學校領導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影響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未來,而學校領導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是要建立由主要領導負責的心理健康教育領導機構,在這個機構的統一領導下,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整體謀劃、精心組織、系統推進,這項工作的開展就會富有成效。
2.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是主陣地。等到心理問題出現再進行干預固然可以避免一些更壞情況的發生,但如果我們防患于未然,提前就做好預防教育,能夠大大減輕各個方面的能耗。在這一點上,學校教育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國家教育方針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也是國家課程的重要內容,這些都決定了學校擔負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責任。而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按國家要求開足開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配齊專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師;其次,要建立符合國家標準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中心,建立每一個學生的心理檔案,并定期開展教育活動對來訪的學生提供咨詢幫助;最后,要進行大力廣泛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如心理講座、創辦心理專業報紙等途徑。
3.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的配合是保障。影響學生成績更多的可能是學校、老師,但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和方面就太多了,家庭、學校、社會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問題,像單親家庭、離異家庭、發生重大變故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更大,不良的社會風氣也會波及心理還不健全的青少年。而學校一方面是孩子心理問題產生的多發地,同時也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像成績的不理想、考試焦慮、同學關系緊張等問題在學校就比較普遍。而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方面形成的不良心理問題還會交叉感染,使問題加重。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們就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應該形成有效的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方面配合的教育機制。
總之,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不斷探索、持續創新,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性地構建完善的教學體系、優化教學形式。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張世禮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考試周刊,2018。
[2]李賽蘭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教育,2018。
[3]王莉潔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心理學,2013。
作者簡介:
楊艷,(1982.05),女,漢族,甘肅隴南,本科,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創新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內容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