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冰心
【摘? 要】小學科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強調學生在科學學習中形成探究、解疑、表達、創造、思維與修養的素養。下面,筆者將從多元預測——提升思維能力;親歷取證——掌握實踐能力;拓展課程——豐富科學素養等角度出發,研究如何以核心素養為基礎,落實小學科學探究,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多元預測;親歷取證;拓展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8-0179-02
Implement Scientific Inquiry Based on Core Literacy
(Shange Central Primary School, Pinghe County Zhang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China) HAUNG Bingxin
【Abstract】The core literacy of primary school science subjects emphasizes that students form the literacy of inquiry, problem solving, expression, creativity, thinking and accomplishment in science learning.Next, the author will star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ultiple predictions——improving thinking ability;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evidence gathering——mastering practical ability; expanding courses——enriching scientific literacy, etc., to study how to implement primary school scientific inquiry based on core literac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learn science.
【Keywords】Core literacy; Multivariate prediction; Witness evidence collection; Outreach programmes
一、多元預測——提升思維能力
科學猜測是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問題進行分析和加工,并進行判斷、推理、聯想和綜合,從而對提出的問題做出合理的預測。我們需要順應學生“口味”,根據學生的猜測推進課堂探究,從而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合理推測,激發探究興趣
如教學“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時,首先學生對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進行了猜測,并提出自己的猜測原因:有同學提出馬鈴薯比較重會沉下去;也同學提出馬鈴薯占的空間大,有可能浮起來。那馬鈴薯到底是沉是浮?學生通過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進行合理的推測,學習興趣得到充分激發,有更強的欲望進行接下來的實驗驗證。
(二)錯誤推測,推進探究熱度
如教學“抵抗彎曲”一課時,學生完成“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一張紙)探究活動后,接下來進行“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探究時,出示兩張紙,由學生先進行猜測能承受多少墊圈?基于第一個實驗探究的基礎上,學生的推測接近兩倍一張紙承受的數量。在動手實驗后,發現兩倍厚度的紙承受墊圈的數量要遠遠多于兩倍寬度的紙條。有了這樣的基礎,接下來讓學生推測四張紙承受墊圈數量時,學生不再以之前的實驗結果的倍數關系作為參考,而是修正自己的推測,做出新的推測。
二、親歷取證——掌握實踐能力
小學科學教學的核心目標是讓學生懂得什么是證據,怎樣用可靠的證據證實世界。證據意識是發展兒童科學素養的關鍵,也是科學教師所應該具有的素質。只有教師有這樣的意識,學生才有這樣的意識。具體如何操作,筆者將結合課例敘述。
(一)探究發現代替直接揭示
執教“物質發生了什么變化”時,有個教學環節是觀察發現白糖加熱以后留下的物質還是不是白糖?有教師問:“白糖加熱后留下還是不是白糖?”有學生回答:“是。”有學生回答:“不是。”有的教師會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但科學探究應由進教師這樣引導:“我們知道,白糖是會溶解的,我們用溶解的方法來證明留下的物質還是不是白糖。”在探究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用實證的思想、實證的做法解釋觀察到的現象。
(二)形象操作代替抽象解釋
“空氣有重量嗎?”一課中,在以往的課堂,教師是這樣操作的:托盤天平兩端分別置放充足氣的氣球和橡皮泥,并調整標尺使天平平衡,接下來放掉氣球中的空氣,發現天平的指針向橡皮泥這邊傾斜了。接下來,通過調整標尺上的尺碼,直到天平恢復平衡,進而推算空氣質量,教師再對此做出解釋,,以十分具體、形象實在的重量為證據,證明空氣是有重量的。教師提供更直觀、更具體的證據,能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
(三)尊重意外數據代替草草了事
在執教“食物中的營養”時,學生學習脂肪和淀粉鑒定時,教師講授了這兩種物質的鑒別方法和操作過程。當學生利用知識點進行鑒別其他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和淀粉時。有同學舉手提問“我們有進一步的發現!紙張中含有淀粉。”“紙張難道也是食物?也含有淀粉?”一時間,課堂開始沸騰,學生眼中閃爍著好奇的眼光。原來,學生把自己帶來的食物放在了白紙上,用碘酒進行鑒別淀粉的時候,碘酒順著食物滴落到了白紙上,白紙的顯色反應讓學生十分驚嘆。教師引導道:“這一現象太有趣了,大家都想親身來體驗鑒別下吧?”這時,看到幾個學生舉手躍躍欲試,教師繼續問:“那你們除了做這個實驗,還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們還有進一步的想法嗎?”“白紙遇到淀粉會變藍色,說明有淀粉,是不是所有的紙都含有淀粉呢?”學生很快反應過來,提出問題。教師順水推舟:“那你們認為我們今天可以嘗試做哪些紙是否含有淀粉呢?”“餐巾紙、作業本的紙、濾紙、彩紙……”學生道。教師繼續問:“那你們準備怎么做呢?”學生紛紛舉手利用剛學的鑒別淀粉的方法,搶著回答應該操作進行實驗。教師馬上準備了學生說的這些現有的紙,滿足學生的要求,讓他們一一進行實驗分析。一分鐘后,學生都完成了實驗,爭著向教師匯報分享實驗結果:原來餐巾紙和濾紙不含淀粉,而其他的紙都含有淀粉。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用實驗驗證數據,讓這些錯誤成為一些美麗的意外,成為課堂的亮點。
(四)清晰準確代替模糊估量
在前不久溫州市舉行的以“立足核心素養,揚帆探究課堂”為主題的小學科學課改領航現場會活動中,戴樂韻老師的“污水和污水處理”中,利用現代技術支持科學教學,利用IPAI將學生在課堂上的觀察操作投到大屏幕上,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驚喜,改變了傳統式教學,讓學生實驗過程的匯報不再是靠回想,而是靠“重播”展現在我們眼前,用證據說話,多了些真實,少了些想象,體現了科學的嚴謹性。
三、拓展課程——豐富科學素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科學世界時,會產生激情和興趣。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愿,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引領他們到校園、家庭、社會中學科學、用科學。科學課程的開放性表現在時間、空間、過程、內容、資源、結論等多方面。在創設科學擴展課程時,需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相聯系,充分體現實踐性和探究性,才能促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協調發展。記得一次聽課中,姜良瀅老師執教“倒掛的小水珠”一課時,結合自己在生活中的觀察發現,大膽創新,將小水珠引入課堂教學,帶領著學生一起經歷了發現小水珠,思考小水珠下落的原因,初步建構關于附著力的科學概念。本課為拓展課,姜老師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闡釋了自己對培養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理解。姜老師選取生活中常見的“倒掛的小水珠”的現象,引導學生自主建構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提問、自主探究的意識。因為科學實驗的意義并不能滿足于課堂的操作完成,更應該關注后續實際效果,以及學生能從中悟到什么知識,產生什么智慧火花。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與我們的科學教育擴展不謀而合,唯有以生活為基點,才能豐富學生的科學素養。
總之,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獲取知識與方法,同時也要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情境,改進實驗,實現理趣相融,趣縈理隨,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以飽滿的熱情進行各種探究活動,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科學取證、敢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
參考文獻:
[1]王曉明.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科學教學實踐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7(08).
[2]李學林,劉曉穎.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基于核心素養下的科學實驗教學研究[J].學周刊,2017(35).
[3]孟今紅,石新妹.科學探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4).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