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寶燕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與音樂學科融合的有效性研究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針對不同學齡段的學生通過把握語文與音樂兩學科的相通點,抓住二者的切合點,巧妙整合音樂知識和內(nèi)容以達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并做出以此為特征的課堂教學、教學案例、論文、實驗報告等成果。逐步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與音樂學習結合起來,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音樂審美能力,增強綜合素質(zhì)。
【關鍵詞】小學音樂;語文教學;有效性融合;策略
“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xiàn)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音樂是人類心靈的樂章。音樂是人類最美的語言,是思想的共鳴,是情感的宣泄。音樂具有藝術魅力,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音樂,音樂伴著我們一生。兒歌伴著我們長大,紅歌伴著我們成長,國歌激勵我們前進,我們的情緒會隨著音樂變化而變化,時喜時悲,時驚時嘆,時而翩翩起舞,時而靜思默想。音樂連著人的情感,深入人的情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語文課堂上不僅要傳授知識,教會學生技能,更要重視學生的態(tài)度和情感。那么,語文教學能否與音樂學科融合在一起成為一種教學手段、一種教學方法,成為引導學生進入語文天地的前奏曲、品味課文內(nèi)容的間奏曲、深入領會課文主題的終結曲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怎樣才能在小學音樂中有效地融入語文知識呢?
一、在小學語文的拼音教學中融入音樂學科的有效性策略
一年級的語文課堂加入音樂學科,不僅能迅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在學習漢語拼音時,我們可以把要點編成兒歌,方便學生記憶。如,在學習b、p、d、q時,我們可以把它們之間的區(qū)別方法編成兒歌:像6字b b b,畫彩旗P P P,馬蹄馬蹄d d d,像9字q q q,一邊唱一邊做動作,借助兒歌幫助學生記憶。又如,在學習四聲調(diào)時,我們可以創(chuàng)編兒歌,一聲高高平又平,二聲就像上山坡,三聲下坡又上坡,四聲就像下山坡,再加上手的動作,學生們就能在朗朗上口的兒歌中掌握知識。
二、在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中融入音樂學科的有效性策略
1.科學發(fā)聲,有節(jié)奏地朗誦
在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中,可以加上簡單的節(jié)奏朗讀生詞,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幫助記憶生詞。在語文的教學中,比較繁瑣的是學習詞語,而且一個課時的詞語也不少,學生們在朗讀詞語的時候時常拖拖拉拉、有氣無力地讀詞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有節(jié)奏地讀詞語”。比如,我們在念兩個字的詞語時,我們可以加上節(jié)奏2/4 XX? XX|? X· 0|,比如,讀詞語“努力”加上節(jié)奏就讀成:努力 努力|? 0|;在朗讀四字成語時,我們可以加上節(jié)奏2/4? ? |XX? XX|,比如,讀成語“一心一意”,我們加上節(jié)奏就讀成2/4? ? |一心? 一意|,這樣讀起來就朗朗上口,而且越讀越起勁。我們在讀詞語時,運用聲樂的科學發(fā)聲知識,讓學生學會科學發(fā)聲,讓學生在讀詞語同時練習氣息,打開共鳴腔,讓學生掌握科學發(fā)聲的方法,發(fā)出來的聲音強勁有力,有質(zhì)感,有共鳴腔。這樣,學生讀的聲音洪亮,嗓子不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創(chuàng)編兒歌識字法
在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中還可以編輯兒歌,讓學生唱著朗朗上口的兒歌,容易記憶。如,在教“攀”字時可編成“兩木兩交叉,大字手來拿”“二人從,三人眾,雙木林,三木森”等;還可以編上簡單的曲調(diào),把順口溜變成簡單的兒歌,讓學生在愉快地歌唱中識字;還可以配上響板,有節(jié)奏地念詞語;還可以自己制作簡單的樂器,比如,利用廢舊瓶子做沙錘來配樂朗讀,這樣學習詞語能增添學生學習生字的情趣,讓學生在快樂中掌握知識,增添語文課的色彩。
3.配樂情境識字法
在語文識字教學中,還可以運用情境識字法,打破常規(guī)教學,讓學生在有趣的故事中識字。比如,我們在學習成語時,可以讓學生畫圖以故事形式講解成語的意思,并設置場景,進行闖關,加上音樂設置情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口耳目》的教學中講到文中“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時,可以播放屠洪剛的《中國功夫》,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還能加深學生們對中國功夫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時輕松識字。
三、在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中融入音樂學科的有效性策略
1.明確曲調(diào),由聲入境
吟誦是有曲調(diào)之分的。在小學古詩詞教學當中,我們應該先明確吟誦的曲調(diào)。教師可以在教學時先要吟誦示范,讓學生整體感受曲調(diào)的韻味,再讓學生嘗試吟唱,嘗試獨立吟出模仿的調(diào)子來。
2.吟準音節(jié),吐字清晰
小學階段,在吟唱古詩時要使用普通話吟唱。教師帶領學生吟唱讀準字音。語文學科與音樂學科相結合,學會科學發(fā)聲,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圓。
3.運用腔音,感受韻味
中國古典詩詞節(jié)奏鮮明還押韻。押韻能使古詩詞讀起來有節(jié)奏感、好聽,還能使古詩詞充滿韻味。運用聲樂科學發(fā)聲的知識,讓學生科學發(fā)聲。結合聲樂的發(fā)聲共鳴腔的要求,讓學生體會古詩詞的韻味,體現(xiàn)在韻尾發(fā)音時鼻腔和胸腔的共鳴,體會一種讓人蕩氣回腸的感覺。
四、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融入音樂學科的有效性策略
在學習小學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這一課時,可以在課前給學生播放《秋天》或《秋天的雨》這首歡快的音樂,讓學生受到音樂的感染。同時可以配樂朗誦有關秋天的詩句;也可以請預先準備好的學生拿出自己熟悉的樂器,彈奏一首小曲,讓學生們在音樂聲中感受秋天的美。
在學習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梅花魂》時,可以導入音樂《梅花頌》作為主題的升華。讓學生去感受世世代代人民對“梅花”這種精神的贊頌。學生的情緒得到了升級就會有所感有所思,并讓會把自己的感受和觸動的情景描述出來。同時,還可以多創(chuàng)造學生上臺表演的機會,如,在校園里舉行配樂話劇表演詩歌朗誦等,讓學生真正地愛上閱讀,走進閱讀。
五、在小學語文的習作教學中融入音樂學科的有效性策略
習作教學以作文為例,靈活巧妙地將音樂與習作融合起來,作用顯現(xiàn),大有裨益。例如,在學習部編本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習作“我想對您說”時,可以借助多媒體呈現(xiàn)閻維文《母親》,讓學生在視覺、聽覺的沖擊下,有所思有所悟,讓學生為之動容動情。這樣,學生就會有感而發(fā)。且會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聽覺視覺,最大限度喚醒學生自身內(nèi)部存在的寫作欲望,由“被動”轉變?yōu)椤爸鲃印钡膶懽鹘虒W模式,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有感而發(fā),打破死板,千篇一律的局面。在完成作品后,可以播放適當?shù)囊魳纷鳛楸尘埃寣W生上講臺跟同學、教師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自信心。
六、在小學語文學科的朗誦教學中融入音樂學科的有效性策略
朗誦是一門純粹的“語言表達藝術”。學習語文少不了朗讀,聲情并茂地朗讀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點燃學生的熱情,讓學生更好地投入文本的朗誦當中。同一句話,不同節(jié)奏地朗誦所表達的思想和情緒是不一樣的。那如何讓學生對朗讀有激情、有興趣呢?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朗讀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學習。在朗誦過程中播放適合的背景音樂。在背景音樂的鋪墊下朗誦,學生更有激情、更容易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學習效率。在語文的朗誦教學中,運用音樂學科的節(jié)奏、音樂多媒體或者配上各種樂器舞蹈等來增添語文課的色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朗誦水平。
配樂朗誦音樂的可以突出其節(jié)奏感,增添文章的色彩。作用于詩文的可以使詩文增加節(jié)奏感,在進行古詩詞、現(xiàn)代詩、散文等體裁的課文教學時,可以配上一曲適當?shù)囊魳愤M行朗讀,對于理解詩文內(nèi)容和作者感情,欣賞詩文語言美是非常重要的。如,教學《迢迢牽牛星》時,配上毛曉彤的《迢迢牽牛星》或者配上一曲優(yōu)美的鋼琴曲或古典的琵琶、古箏曲,再或者現(xiàn)場來段舞蹈,盡量地打開學生的視野,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感覺到這首詩的優(yōu)美和其獨特的節(jié)奏,讓學生更好地體味詩歌的韻味以及體會作者的那種相隔銀河而不能見的相思之苦。
總之,文學與音樂是同生共存的,音樂的發(fā)展需要文學的孕育,文學的創(chuàng)作需要音樂的靈感。小學語文教學與音樂有效性融合能促進學生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最終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把握語文與音樂兩學科的相通點,抓住二者的切合點,巧妙整合音樂知識和內(nèi)容以達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音樂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