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芳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英語作為基礎學科,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合思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在新時代背景下,以課程思政為理念指導,將從課內和課外入手,探索英語教學中 “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從而為初中英語教學“課程思政”提供方向和思路。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程思政;路徑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國際形勢日趨復雜,國與國之間競爭日趨激烈,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與日劇增,這意味著國家需要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目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都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他們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和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學校需要在思想品德的發展上給予正確引導和有效幫助。而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是各學科的課程教學。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所有學科課程教學中,發揮其育人功能,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初中英語教學 “課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其明確指出:深度挖掘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體育、藝術等所有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由此可見,課程思政是各學科教學的新理念。在課程思政這一理念指導下,學科教學與思政教育相結合,能深化學科核心價值觀,促使教師調整教學內容及創新教學方法。英語課程作為基礎主學科之一,是青少年的必學科目,它將伴隨青少年很長一段時期。而且這一時期是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另外,初中英語教學內容非常豐富,涵蓋社會人文、國家、科技發展、人際交往、環保、文化、藝術、體育健康等方面。如果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有效開展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活動,那么英語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其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是與思政教育相結合。英語教學發揮主學科優勢,融思政教育于日常教學,一方面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能得到很好地發展,另一方面,學生的思想政素養也能不斷提升,從而培養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英語教學西方文化的強勢輸入
英語作為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橋梁,是國家基礎教育的必修學科。學習英語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拓寬國際視野,理解西方文明,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形成跨文化意識。然而,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在傳播過程中,其背后承載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也會極大影響學生的思想。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英語教師更多關注的是英語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對學生強調的是語言知識的掌握。同時,課程內容設置以英語國家語言和文化為主,呈現的是西方社會的方方面面,而忽略了中國本身文化的輸入和輸出,導致很大一部分學生崇洋媚外,以追捧西方文化為榮,甚至全盤西化。但是對于本該熟知和認同的中華傳統節日及優秀傳統文化卻了解甚微,更不用說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甚的是,不加批判和甄別地輸入西方價值觀,學生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也受到沖擊,出現不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主流觀念,從而動搖學生的理想信念或扭曲其價值觀,阻礙學生在新時代下的個人發展以及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更不用說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愛國情懷。當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英語教學要與思政教育融合并進,這樣促使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和文化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深化對祖國文化的理解,熱愛祖國,向世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因此,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努力自覺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政治素養,將思政教育落實到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英語課程的思政教學能力,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使之為祖國社會主義發展做貢獻。
二、探尋初中英語教學“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
以育人為主旨,思政教育融入到初中英語教學的全過程即從課內課堂教學到課外學習活動,兩者可相互促進,從而達到最佳教育效果。下面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尋初中英語教學“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
(一)課內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初中英語教學的主陣地,要實現英語課程思政,就要抓好課堂教學。
1.以單元主題為中心,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的不同課型目前廣州市所用英語教材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ENGLISH》,共6本教材。教材內容的每個單元以一個中心主題呈現,包括Reading、Listening、Grammar、Speaking、Writing、More Practice等課型。教材題材豐富,體裁多樣,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更為重要的是,這套教材蘊含非常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每個單元都有主題,也有相應的文章與之對應。這些主題涉及思政教育的很多方面,例如人生理想、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愛護生活環境、孝敬父母、熱愛科學、樂于探究、誠實守信、熱心公益、傳揚中國傳統文化、注重禮儀交際、熱愛文學藝術等。教師可以整合整個單元的內容,開展單元主題教學,將主題貫穿于不同課型之中。而每個單元主題都可以融入與之對應的的思政資源。例如,7A unit 4 Save the trees(保護樹木),主篇章討論了樹木在凈化空氣、保護環境等方面的作用,指出保護樹木的重要性。其思政教育資源就是激發學生愛惜樹木的意識,培養學生環保生活的態度,引導學生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做地球的朋友。教師在設計單元教學目標就可以將該思政元素融入其中。開展閱讀課型時,可播放有關樹木重要性的視頻,以及展示圖片關于學校和社會上存在的一些破壞樹木的行為,然后以小組活動的形式討論我們可以做哪些去保護樹木,從而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這就是引導學生用實際行動去踐行環保的有效途徑。開展語法課時,可以展現種樹的圖片,提問學生“What are they doing?”,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自覺歸納語言規則,在情境中領會語法知識而不是生硬地講解語法知識。學習語法知識同時,學生可以認識到怎么用實際行動去保護環境。開展聽說課時,學生學習課內松樹的相關知識后,可以介紹其他不同的樹木及其不同作用,進一步了解樹木的重要性,深刻認識到保護樹木,人人有責。開展寫作課時,可以設計任務讓學生制作一份宣傳保護樹木的海報,小組討論分工合作去制作海報全過程。將課堂的寫作任務成果線下線上展示,號召大家一起保護樹木,保護地球。在整個單元教授的同時,可以引入并讓學生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這些當代重要的思政觀點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核心價值觀念。這就是思政教育自然融入英語教學。英語課程思政讓英語教學有了靈魂主線。該套英語教材中每個單元的主題都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去進行課堂教學。這樣,英語課程思政既能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又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借助新興的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法,融思政教育于英語課堂教學各環節。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教育得益于技術的飛速發展,課堂教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多媒體時代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英語課堂教學加入視頻、音頻、動畫等充分調動學生聽覺、視覺、觸覺多感官進行學習或依托互聯網平臺如微信、騰訊會議、QQ等開展線上教學并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豐富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的各環節,教師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既能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又可以強化學生的理解與認同,更有效進行思政教育。例如,在學習8B Unit 3 Traditional Skills閱讀課時,課前可以通過播放視頻介紹一些中國優秀的傳統技藝,讓學生認識并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然后進行頭腦風暴,談論學生各自知道的中國傳統技藝,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課中,教師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學習傳統技藝,并利用圖片或動畫,用英語復述傳統技藝,加深理解。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傳統技藝的價值與傳承,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正確看待中國傳統技藝的時代性,促使學生創新思維,挖掘傳統技藝的現代元素。課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視頻介紹一種中國傳統技藝并發布到學生app人人通空間,讓更多學生了解到更多中國傳統技藝,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并引發對優秀傳統技藝如何傳承的思考。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創新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融思政教育于英語課堂教學,從而達到育人效果。
(二)課外學習活動
課外學習活動也是實施英語課程思政的有效載體。
1.開展各種形式的主題活動,寓思政教育于課外實踐活動
學生在英語課堂學習到的英語知識和思政理念,可以通過課外的實踐活動來加深學生的認識和體驗,加強學生的文明素養,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例如,結合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教師可以開展英語周一系列活動:以“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為主題的英語書法大賽,以“Sing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為主題的英語唱歌大賽,或以“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my heart”英語演講比賽,或以共產黨偉人事跡的閱讀知識競賽,或者慶祝建黨一百周年英語手抄報大賽并展示等引導學生愛黨愛國,了解共產黨的發展歷程,認清自己的理想抱負,從而為祖國的發展發奮學習。又比如,教師可以開展以“初中學生是否應該擁有手機”為主題的英語辯論賽。教師還可以組織開展以當代社會時政熱點為主題的專題講座、寫作等英語活動,或組織開展與中西方傳統文化相關的戲劇表演等。學生可以從這些主題鮮明的活動中鍛煉自己的學習能力、思辨能力、交際能力、合作能力并培養創新和批判精神。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團隊日,假期時間等參加志愿活動如垃圾分類、去養老院探望老人等。從而將課本里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志愿活動中,增強社會和公民責任感,豐富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實踐能力。
2. 利用互聯網,開發英語課程思政新陣地
互聯網+時代,特別是新冠疫情之后,線上教育興起,教師應抓住這個教育契機。由于互聯網平臺的信息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及資源共享等優勢,教師可以通過篩選和甄別,向學生推送最新鮮的思政材料,在微信或QQ班級用英語開展話題探討;也可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短視頻推送有思政主題教育意義的資源,讓學生觀看后用英語寫心得體會;或借助英語學習APP進行閱讀、朗讀打卡,豐富課外知識,拓寬視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或利用學科微信公眾號,推薦一些精美的英美文章,進行線上誦讀展示等;也可在寒暑假,給學生提供線上互動直播課,組織學生跨地區交流,甚至跨文化交流,引發思想碰撞,培養其文化差異意識。教師也可以自己開發設計一些英語思政專題,帶領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自主學習,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政教育。英語課程思政新陣地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還可以使其獲得有效的思政熏陶。互聯網讓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更有效地結合起來,實現英語教學的思政功能,使其符合我國的國情需要。
我國現正處于一個全新的時代,更加注重“為誰培養人才”。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政教育,形成英語“課程思政”是勢在必行,也是英語課程改革的新道路。作為英語教師,應積極在英語教學中探尋實施“課程思政”的有效途徑,充分利用英語課程在育人方面的優勢,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為祖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培養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白玲玲.“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路徑探究[J].品位·經典,2021(10):136-139,153.
[2]馬路倚,宋紅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現路徑探究[J].考試與評價(大學英語教研版),2021(02):112-115.
[3]嚴婷.大學英語課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為例[J].黑河學刊,2019(05):105-108.
[4]孫光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1):168-169.
[5]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6]義務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7]閆虹,楊玲玲.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的路徑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0(27):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