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禪君
摘 要 生活素材是中學生寫作的重要源泉,有效積累、提煉并升華原始素材的寫作價值,是拓寬寫作路徑、提升寫作水平的必由之路。靈活運用及時復述、追問復述、創造復述策略,有助于克服生活素材的隨意性和偶然性,強化個體對生活素材的記憶點,明確素材中的關鍵要素,以代入體驗、補白、聯想的方式拓寬故事情境,豐富材料的人文價值。
關鍵詞 復述策略;生活素材;寫作
中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主要來源是課文資源、課外閱讀素材以及生活素材。相較于課文與其他閱讀材料,生活素材更豐富多彩,注重情感體驗,具備原生態活力。引導學生對生活素材進行合理判斷、選擇和擷取,使其煥發活力為學生寫作所用,使作文回歸真實生活是中學作文教學的重要實踐。然而,現實生活的素材往往具有偶然性,因其內容龐雜、零碎、不飾雕琢而遭到忽視和冷落,難以轉變為寫作素材。巧妙運用復述策略,及時對生活中的言語材料重新加以組織和表達,有助于擺脫這一困境,發掘生活素材的價值點。
一、及時復述:記錄“有意思”的素材
復述生活素材,其目的不在于信息的“復制”或“再現”,而在于個體通過個性化言語表述故事的過程描述出故事的人文情調和生活趣味。而根據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規律,多數無意義的信息掠過大腦便轉瞬即逝,少數含有意義或趣味的信息在初次接觸的情況下也只是形成短時記憶;學習成效金字塔理論則指出“應用、轉述或轉授他人的學習方式擁有較高的知識保持率”,因此及時對生活中偶遇的故事進行復述是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前提。
復述的內容不拘于簡明扼要或詳細完整,但務必具有動人之處。個體復述的目標是“講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須綜合考慮素材本身的特點以及聽故事的興趣點。與平淡、單一、偶然的生活事件相比,故事在時間上具有延續性、在事件之間具有因果聯系。為及時記錄故事重點、突出其中的故事性或戲劇性,可嘗試以“提綱分類法”在積累本中記錄生活素材的要素,將“故事”從“生活事件”中辨識出來。
分類記錄時,應盡量以具體的原生態描述代替概括性表達,在白描藝術中發現生活況味。如記錄祥林嫂的故事,以“呆滯”“貧窮”等抽象詞語不足以言盡她的狀態,而“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這一描寫,則極具視覺沖擊性、思想深刻性、語言豐富性,顯出悲劇人物的悲哀境遇。
二、追問復述:檢驗故事的關鍵要素
探析生活素材之中的情調或趣味,不必過度追尋講故事者講述故事的個人意念或生活素材廣為流傳的主旨意義,而應關注生活素材本身的結構何以得出這種巧妙的效果、又是哪一關鍵要素對故事的“人情味”和“人性觀”起到催化作用。
1.程序追問法
在借助“提綱分類法”將生活素材化為基本六要素之后,可通過“程序追問法”依次分析各要素的價值點,發現其中可用于寫作的有效信息。每一次追問,都在引導個體思考該要素之于故事的作用。在層層追問與記錄的情況下,該生活素材中真正起關鍵作用的要素便隨之浮現。
以近日新聞為例,“2月14日山東濰坊動物園的游客用雞‘釣老虎,當老虎跳起時,游客收起釣線致使老虎撲空并重重摔在地上”,通過不斷追問可發現:(1)“2月14日”這一時間并不是關鍵信息。(2)“動物園”這一地點是重要信息,在這一特殊環境才能兼容“老虎”與“游客”,才能使故事有可能成立。(3)“游客”這一人物帶著活生生的雞去動物園,屬于特殊行為;“老虎”跳起覓食是動物天性,不屬于特殊行為。(4)關于“游客為何用雞‘釣老虎”,素材中沒有描述,需要發散性思考、重點分析該行為的動機。(5)“游客‘釣老虎”的過程并不能用“精彩”這一褒義詞,大眾關注該事件的反應主要在于“譴責”。(6)老虎一方的結局是“覓食失敗重摔在地”,游客一方和動物園一方的結局處于空白。再次復述故事:游客竟隨身攜帶活生生的雞來到動物園,或出于貪玩、獵奇、惡作劇等心理,公然違反“禁止投喂”的參觀條例,用雞‘釣老虎,致使老虎撲空并重重摔在地上。新聞一經披露,游客與動物園遭到眾多網友譴責。該生活素材中最關鍵的信息集中在“地點”“起因”以及“結果”。若要將此素材用于寫作,則可能探討“動物園管理”“人與動物的關系”“愛心與公德心”等話題,或將“游客”化用為“冷酷荒謬的人類”這一人物形象。
2.刪減法與替代法
在復述策略中,還可使用“刪減法”和“替代法”來檢驗素材中某一要素是否關鍵、不可或缺。對于生活素材的宏觀層面,可根據六要素將故事濃縮為若干語句并分別制成卡片,隨后抽走其中一張并讓個體使用剩余卡片的信息完成故事的復述。如果復述出現不連貫、不合理、無趣的情況,則說明被抽走的信息關乎故事的整體走向、立意基礎或趣味點;反之則表示被抽走的信息無關整個故事的基礎架構以及精彩部分。此外,也可將卡片內容替換成有所相似但不盡相同的信息,混雜在原信息卡片中一同復述,若替換成功則表示該信息在故事中不具有獨特性,若替換信息無法與其他信息配合復原故事,則被替換的內容有特殊價值或與其他信息配合時能充分發揮故事的特點。當生活素材較為龐雜時,各個要素的內容也更詳盡,對于某一要素的微觀層面(尤其是“人物”和“經過”的部分往往較復雜)可先劃分基本的句子成分,再劃掉其中的組成部分來檢驗故事是否依賴于這一信息。
三、創造復述:拓深人文情境
無論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中學階段的寫作都強調以個性化的語言、微型的敘述觸點探討人類精神世界深層的人文關懷。當積累一定數量的“有意思”的生活素材時,嘗試在這些生活瑣事中找到人與世界的精神聯系、挖掘故事當中的“人性立場”,才能真正確定寫作的價值點。這就要求運用創造性復述策略,對生活素材進行有效調整、變形或擴充,在拓展真實情境的過程中傾注對于人性的思考。
1.體驗并克服“成長困境”
就故事進程而言,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尾構成傳統的平衡結構。在有限的篇幅和漸進的情節內,中學記敘文并不追求宏大抽象的政治命題或道德取向,而是力求以個人體驗揭示某種“成長主題”。
將生活素材轉化為寫作的基本內容,一方面要靈活運用體驗式復述,對生活素材進行“私人化”處理。就事論事分析生活素材的價值點時,個體基本保持客觀而疏離的態度。一旦要將其化用于作文,寫作者則應調動來自個體經驗的各種感官感受、對話、心理等代入其中,營造沉浸式體驗。如《想家的味道》中應用了“離家想家”的生活經歷,這一素材并不新奇罕見,不同境遇不同年齡段的人各有其心酸。但因主人公(剛升上七年級的女生)的代入,想家的滋味具象化為寢室中被窩里的獨自抽泣、電話中聽到母親一聲叮嚀的酸楚,這就符合初中生孤獨敏感、自尊心強的心境和學業繁重、忙中通話的現實。
另外,要以補白式復述適當拓展生活素材的情境,使人物身陷“成長困境”之中,并以困境中的“掙扎”“努力”及“克服”串聯成為故事的發展線索。以“第一次做菜”為例,許多人對此類生活素材信手拈來,寫作中尤其突出烹飪情景的刻畫、以較大篇幅渲染第一次做菜的不易。這種寫法僅僅是充分利用了生活素材的現成部分,卻忽略了對其留白處的填補和開拓,在“成長”主題的表現力方面更是有所欠缺。若以上面提及的“程序追問法”加以分析,不難發現,“人物的特殊性”和“第一次做菜的起因”并未得到充分的開發。顯然,一個“一時興起想學做菜的孩子”與一個“獨守在家不得不學著照顧自己的孩子”,后者遭遇的“成長”考驗更加具有張力。孩子因“好奇心”拿起鍋鏟,這種經歷只是興趣的突破而無益于其精神世界的變化。但若孩子是為了照顧下班后熟睡的父母而下廚、或是為了讓身為公務人員的父母安心而學習做菜技能,那么“第一次做菜”所強調的“零的突破”的意義才得以凸顯。復述故事時,如能補充刻畫人物面臨“成長”難題時從懵懂到成熟的內心世界、為人物的行為安排一個合乎情理的現實情境,更有助于挖掘生活素材用于中學記敘文寫作的價值。
2.聯想并提煉理性認識
在充分調動生活素材的感性價值、形成一個“有意思”的故事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打磨出該素材的理性價值是又一難題。實際上,對素材的要素進行分類、對其情境進行拓展,所憑依之物仍然是生活素材本身。而要挖掘素材的理性價值則往往離不開個體對世界的理性認識。這些理性認識或來自于個體親身經歷而收獲的生活閱歷,或來自于以閱讀等間接方式領悟的規律或道理。
個體除了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觀察和感受、加強閱讀體驗之外,還應運用聯想式復述策略,不斷發散性思考生活素材中“人”與“世界”的關系,聯想該故事與某種經驗、道理或文章寓意的相通之處,思考其深刻的人文旨歸,整合理性認識。復述時,不能越過素材本身大談個中道理,應注重對蘊含其中的理性認識加以提煉并巧妙融于原素材之中,使得理性認識依托于故事的輸出而自然流露,顯出其點綴升華之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