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丹
摘要:在眾多舞蹈文獻中,已有不少專家學者都會提到人物關系是雙人舞的重要組成部分,且表達雙人舞人物關系有一定難度,但很少提及如何解決困難,人物關系如何在雙人舞中處理,幫助體現作品中的人物關系,盡量解決雙人舞人物關系表達不明的問題。
關鍵詞:雙人舞人物關系;處理方式;運用
前言
在眾多舞蹈形式中,除去獨舞的舞蹈形式,其他的舞蹈形式都存在人物關系,而雙人舞在舞蹈作品和舞劇中都是表達人物關系最直接的舞蹈形式。舞蹈是從生活中來的,舞蹈中的人物關系也是表現生活中的人物關系。生活中的人物關系錯縱復雜,隨著人的情感產生變化:如閨蜜之間是友情,這份友情可能會因之后兩人不同的人生經歷和生活變得疏離。但情感不是瞬間變化的,是隨時間和經歷逐漸變化,最終使倆人的關系產生改變。這樣的人物關系,是細膩的、多變的、復雜的,用身體去表達這種復雜的、多變的人物關系,會容易出現表達不明等問題,所以筆者把雙人舞人物關系的處理方式以及運用作為切入點,對雙人舞人物關系如何處理進行探索。但筆者所掌握的這些處理和運用方式只是冰山一角,還需要繼續學習和推敲。
到目前為止,已有不少專家學者都會提及到在雙人舞中處理人物關系的重要性,且強調人物關系處理在雙人舞中的運用手法有一定難度,但都沒有單獨的提到如何去處理雙人舞人物關系,只是籠統的介紹,沒有實際的方式方法,更沒有實際的運用舉例。
一、雙人舞人物關系類型
肖蘇華在《當代編舞理論與技法》中提到“雙人舞的最重要的是對兩個人的關系的編創。在整個過程中,兩個人之間發生著某種內在關系。這條關系線始終都不能間斷。”人物關系在家庭、生活環境、教育背景、社會交往等諸多因素中產生,同時會產生情感,情感會影響人物關系。
通常在舞劇中,雙人舞都是承擔表現人物關系、推動人物關系發展的關鍵部分,是展現人物關系最直接的舞蹈形式。而在人物關系中,性別是人物關系最直接的組成部分;家庭、生活環境、教育知識、社會交往是人物關系的背景,是塑造人物身份的因素;除此之外,人物之間交往所產生的情感是對人物關系最大的影響;從上得出:性別、身份、情感是人物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把雙人舞人物關系類型按照性別、身份、情感三個角度來劃分:其中,三個角度不是各自自立門戶,而是相互之間都有關聯,身份關系包含性別關系,而性別、身份關系受情感的貫穿。
(一)按照性別角度劃分
男女雙人舞、女子雙人舞、男子雙人舞。
在以上類型中,拋去雙人舞里的情感和情節,性別差異在舞蹈中帶給觀眾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動作質感上的區別。男子雙人舞和女子雙人舞都屬于同性別的雙人舞表演方式,相對于男女雙人舞而言,整體的動作質感會更加和諧、友愛;而男女雙人舞因性別不同,男女的動作質感也不一樣,會呈現出柔和鋼的動作質感對比。
(二)按身份角度劃分
男女雙人舞中存在戀人、夫妻、母子、父女、兄妹、姐弟等人物關系類型,女子雙人舞中存在母女、姊妹等人物關系類型,男子雙人舞中存在父子、兄弟等人物關系類型。
(三)按情感角度劃分
戀人中有羞澀、熾熱、卑微的愛情,母女中有驕縱、寵溺、嚴苛的親情,兄弟中有友好、共勉、默契的友情。
人的情感是豐富、復雜且多變的。隨著社會、生活、身份等變化,人的情感也會隨之改變和波動。如:夫妻關系的猜忌與包容;兄弟姐妹關系的爭斗與和解;母子關系的疏離與親密。在雙人舞中,根據情節的展開,人物關系會因情感變化產生改變或出現矛盾沖突。
二、雙人舞人物關系如何處理
雙人舞中存在對話式、獨白式兩種人物關系表達方式。“在一般情況下,對話式的動作顯得輕松、愉快、詼諧、有激情;而獨白式的動作則顯得深沉、壓抑、凝重、耐琢磨。對話式的動作,人物情感是獨立的,表現方式是外顯的;而獨白式的動作,人物情感是依附的,表現方式是內隱的。”因此,人物關系要根據情感所需的情境來選擇表達方式,使情感和情境匹配、融合。不管以上哪種表達方式,人物之間情感所產生的關系都互為因果,隨對方人物的情感變化而變化,不是各自獨立的。
(一)動作層面
《當代編舞理論與技法》中提到:“雙人舞的人物關系在動作層面和情感層面都存在著,其中動作層面更多的是動作進行方式的主被動關系上,情感層面則可能分為最基本的五種方式:融合、對抗、融合—對抗、對抗—融合、融合—對抗—融合。”在這五種方式中,都以融合、對抗兩種情感為單位組成。“融合是指兩人情感彼此交融匯合,對抗是指兩人情感相互對立抗衡。”舞蹈是用身體去表達的藝術,因此在舞蹈中動作和情感無法分割,動作的主被動關系會隨情感變化而變化,相互對應。由此推論,動作的主被動關系可以表達人物關系的內心情感,可以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在一段破碎的親情面前,媽媽的動作為主動,女兒的動作為被動,表達在這段破碎的親情面前,母親想去主動與女兒和好關系、女兒選擇逃避的兩個不同情感狀態。除此之外,主動的動作可以體現人物自信、積極、勇敢的性格特征,被動的動作可以體現人物自卑、消極、懦弱的性格特征。
(二)情感層面
筆者發現,情感層面的融合、對抗兩種方式可以與《中國雙人舞編導教程》中提到的抒情雙人舞和對抗雙人舞的理論相互聯系起來:融合的情感表達方式可以用“抒情雙人舞”的音樂形式來展開,通常抒發和諧、美好的情感,體現彼此情感相互融合的表達方式,以及融合、和諧的動作狀態,整體呈和諧畫面;對抗的情感表達方式可以用“對抗雙人舞”的音樂形式來表達,通常展現倆人對立的情感,表現倆人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動作的相互對抗和排斥。
變化是情感的特點,動作的調度方式可以幫助表達情感變化:久別重逢的戀人之間調度線路應是走最短的直線接近對方;即將分手的戀人,此時是最后一次約會,彼此相見的調度線路應是惆悵蜿蜒的。所以,調度可以幫助更好的體現人物關系情感,銜接情感關系變化。
對比(突出矛盾沖突)是舞蹈中常見的創作手法,因為“舞蹈藝術具有同時利用時、空、力的‘優勢”。因此需找到倆人不同的人物特點,尤其是比較鮮明,人物特征相差很大的特點,放在同一個舞蹈中進行對比,通過動作的動靜對比、強弱對比(動作力度)、大小對比(動作幅度)、緩急對比(動作節奏)體現兩個人不同的人物特點,突出矛盾,更易表達彼此矛盾關系。在同一形象的、雙人舞人物關系中,對比也可以表達同一人物形象的內心矛盾沖突。
展開,“言下之意是把‘小做‘大,展開,是在藝術中抓住某種核心的物質材料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對它們進行發展與擴充形成更大的結構單位,乃至一個完整作品的常用手法。”是對于一個動機、事物、矛盾點將其解構、重構、變化、發展,適當加入新的素材進行整合,“比如古典芭蕾舞劇《天鵝湖》整個第二幕就是在天鵝的三個站本造型動機的基礎上展開而成的。”所以,在雙人舞人物關系中,運用展開的手法,更為清晰地表達雙人人物關系。
變奏也指主題變奏,“是我們在編舞中借用了音樂作曲的一種觀念和方法,指的是將代表基本舞思的舞蹈主題進行若干次變化或展開,稱之為舞蹈主題變奏。”這一概念在《當代編舞理論與技法》中肖蘇華打了這樣一個比喻,大概意思是:“把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運看成是人生與命運的不同變奏。”成長是人生的永恒主題,可以把人生分為四個階段:同年、青年、壯年、老年。在這四個不同階段會發生不同命運的主題變奏,比如:無憂無慮彩色童年,朝氣蓬勃金色青年、頹廢墮落灰色壯年、貧窮饑餓黑色老年;同樣,如果以愛情為主題,產生主題變奏可能有:平淡、幸福、轟轟烈烈、痛苦的愛。在“變奏”中,要圍繞“主題”去“變奏”,就像性別、身份是影響人物關系的客觀因素,所構成的人物關系是“主題”,情感是影響人物關系的主觀因素,會讓人物關系產生“變奏”,但一定要圍著最初的“主題”去“變奏”,否則會成為另一個新的“主題”。
以上這些編創手法都可以幫助人物關系的情感表達,刻畫作品中的人物關系。不管是身份表達還是情感表達,創作手法都可以運用其中。
結語
在雙人舞中,舞者之間一定會存在某種人物關系,和不斷相互交流的狀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員自我修養》第一部中曾提到:間斷的交流是不正確的。所以,即使雙人關系是矛盾、互不理睬的,人物之間也會有隱形的關系存在。
“在探索人類情感世界的觸覺里,舞蹈成為最敏感的神經。在鮮明的節奏和連續的律動中,我們獲得了一種生命的真實感。”所謂真實,是要切合實際,符合兩個人身份可能出現的人物關系,以及兩個人的身份關系可能產生的人物情感,所以,身份關系是塑造人物關系的因素,而影響人物關系變化是人物之間產生的情感。何群在《舞蹈創作思維》中認為:“生活現象不能構成藝術創作的物質材料,構成藝術創作材料的,必須是與藝術家主體內在構成產生過撞擊并有所感悟的那些‘儲存。”所以對身份的塑造和人物情感的把握是人物關系處理、運用的關鍵。對生活的積累是藝術創作的備用材料,是會讓創作者對人物身份、人物情感在頭腦中產生“留影”,從而成為舞蹈動作的原型,最終通過藝術手法的加工后體現出來。我們要細心觀察感受身份、情感所產生的人物關系,去學習探討相關的處理方式,從實踐中感受人的身體動作特點對人物關系處理運用的幫助,舞蹈表達是等待發明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DancingevilME.淺析塑造人物形象在雙人舞中的重要性(修改)[D].百度文庫,2015(4).
[2] 呂藝生.舞蹈美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
[3]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自我修養[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4] 肖蘇華.當代編舞理論與技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
[5] 張建民.中國雙人舞編導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