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摘要:古詩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以古詩詞為教學素材利于發展學生的文學素養,全新的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故事教學策略也需要創新和轉變,才能夠發揮古詩教學環節的作用。本文具體結合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案例,給出幾點教學建議,希望觀點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課程;古詩教學;策略分析
引言:
傳統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模式單一,語文教師對古詩內容缺乏深刻解讀,沒有有效引導學生感悟古詩審美意境和文化內涵,使古詩教學特色沒有體現出來,在傳統文化教育上也沒有發揮相應的作用。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教學提出了全新要求,創新傳統古詩詞教學方法已經勢在必行,學科教師要負責打造優質的古詩教學環境,營造傳統文化教育氛圍,關注學生的文化素養發展和文化知識積累,讓學生成為古詩教學活動中的主體,突出語文課程的人文特征,引導學生感受語文學科魅力。
1.借助教師范讀環節,使學生領略古詩魅力
讓學生能夠領略傳統文化風采和古詩魅力,是激發學生參與古詩學習活動興趣的有效舉措。朗讀是重要的古詩教學方式,教師泛讀突出教師的朗讀示范作用,給學生提供模仿學習的機會,同時教師泛讀能夠進一步突出古詩的韻律美和朗讀節奏要求,學生自發參與模仿朗讀過程,深入感受古詩的意境和魅力,這對于學生的古詩學習興趣養成存在重要意義。尤其是小學生剛剛接觸系統的古詩學習過程,教師如果可以利用范讀的機會營造優質的古詩學習氛圍,對于小學生來說也是他們自主學習古詩的重要開端。例如,在學習《小兒垂釣》時,當讀到“側坐莓苔草映身”,我就做一個夸張的坐的姿勢;讀到“路人借問遙招手”,我就擺擺手;讀到“怕得魚驚不應人”,我用聲音的高低來區分。通過老師聲情并茂地范讀引領,孩子們一聽,就激發了學習古詩的興趣,會迫不及待地想讀,而且有模有樣地模仿老師的姿態、語調和表情,個別讀、互相讀、小組讀,很快進入了學習古詩的情境中。
2.利用信息技術資源,豐富古詩教學內容
“互聯網+教育”環境下,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資源獲取途徑更加多元,互聯網給我們提供了獲取教材以外的教學資源的契機,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與課程教學目標,融合應用課內外資源,擴大課堂容量。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不僅可以有效豐富古詩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古詩學習的欲望,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所傳達的情感,使學生能夠高效完成古詩學習任務[1]。如《長相思》是一首情意綿綿的思鄉詩,它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濃濃的思念與熱愛之情。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感受詞的抒情韻律,教師可利用信息設備為學生展示該首詩的創作背景,并為學生播放一些展示邊塞戰爭的影視圖片或視頻,讓學生可以通過這些資料的補充充實自己的情感,更深刻地體會詩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同時,通過信息技術豐富古詩教學內容,還可以讓學生在強烈好奇心理的推動下對古詩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欲望,以此為學生接下來更積極地開展古詩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礎,進一步保證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效率。
3.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構建新的故事教學法模式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所以,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改變傳統以自我思維開展教學的觀念,注重凸顯學生在古詩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對古詩知識產生自己的理解與學習思維,并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古詩學習方法,以此確保學生在語文古詩學習過程中的可持續發展[2]。例如,教學《塞下曲(夜黑雁飛高)》一課時,教師可通過布置自主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如讓學生試著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與理解說一說該首古詩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等,在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引導,這樣不僅能讓古詩教學更具針對性,保證古詩教學的質量,還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產生自己的學習思維,搭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以此實現學生在古詩學習過程中的全面發展,更高效地完成新課程標準所下達的古詩教學任務。
4.推進學科交叉,整合古詩教學內容
學科交叉與融合是全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學者樹立跨學科意識,在語文教學工作中能夠樹立大語文觀,整合教學資源,豐富學科教學內容,同時帶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可以發揮學科交叉教學的優勢,提升古詩教學水平[4]。同時,這種優化學生古詩學習體驗的教學方法也非常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這對于更好地完成新課程所下達的教學任務也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教學《江
南春》這首詩時,以高度概括的筆法描繪了江南明麗而又迷蒙的春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這首詩的意境與韻味,教師可將詩詞教學與美術學科進行整合,可讓學生運用畫筆將古詩在自己腦海中呈現出來的景象描繪出來,這樣就相當于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與情感加以放大,讓學生真正地融入古詩所描繪的意境中,更好地理解古詩的韻味。同時,通過學科整合,還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
結束語: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寶,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古詩是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素材。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古詩教學策略的更新和轉變需求較大,面對全新的教學目標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重構古詩教學工作思路,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教學策略的選用對策,優化課堂組織架構,營造優質的古詩教學環境,培養小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筆者立足新課程改革環境,分析現階段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幾點策略,希望文章內容可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蔣琳.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研究[J].科技資訊,2019,17(16):23.
[2]李菁.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究[J].新課程(中),2019(12):60.
[3]費小欣.新課程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分析[J].中華辭賦,2019(10):181-182.
[4]陳秀芬.小學古詩教學中審美意識的培養——以五年級上冊《山居秋暝》的教學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0(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