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摘要】科普說明文在語文教學中占據了不容忽視的地位,其雖篇幅短小,但內容獨特新穎,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并且該文體語言簡潔準確、通俗易懂,極其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閱讀習慣。對此,在教學中,教師可將學段目標與說明文的文體特點有機融合,開展豐富且有深度的閱讀活動,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其語文素養的有效發展。文章以《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為例,談談高段科普說明文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文體特征;說明方法;語言特點;內在邏輯
科普說明文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內容,這類課文不僅具有豐富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還融合了科學元素,能有效拓寬小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其科學素養。當然,不同年段,閱讀科普說明文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針對小學高段說明文教學的目標,《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對此,說明文教學怎么教、教什么,我想,除了科學知識的教授,更離不開語言要素的挖掘,讓說明文的課堂不僅有知識性、科學性,還有濃濃的語文味。接下來,我結合《只有一個地球》一課,談談對科普類說明文教學的一些拙見。
一、學說明方法
說明文的寫作特點是運用說明方法來闡釋事物特征,在課文《只有一個地球》中,作者為了說明“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在文章中運用了多種說明方式,如舉例子、做比較、列數字,對有關地球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細致、全面的介紹。在教學中,教師若只是基于學生已有的說明文學習經驗,將課堂教學重點放在“講解說明方法”上,不僅容易“肢解”課文知識,還會讓學生沉溺于煩瑣的說明方法分析中,使得課堂索然無趣。然而,作為一篇說明文,說明方法的教學不該因學生的學習經驗而淡化,而應結合學生年段特征、文本特點,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既聚焦說明要點,又關注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比如,課文第二小節中,作者用了列數字和做比較兩種說明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緊扣“6400千米”這個數字,讓學生想象這有多長?大約是五千八百萬(58000000)個國際標準足球半徑的總和。地球,是個龐大的星球,這一概念因這組數字形象化地植入學生頭腦中。然而作者筆鋒一轉,又說“地球只有這么大”。對于這一細節的教學,我抓住比較對象的變化:于人類而言,地球的確是龐大的;但是與茫茫宇宙相比,地球卻也是渺小的。比較的對象不同,所得的結論自然也不同。同樣是說明方法的教學指導,我始終圍繞文本,引導學生深入賞析,通過比較和思考,感受這兩種說明方法在文中產生的矛盾沖突及其在說明文中所起到的表達效果,學生強烈地感受到說明方法的巧妙運用。這不僅僅可以讓說明對象的特點更具體、更生動,還能凸顯說明文的理趣。
二、品語言特點
科普說明文講究實事求是,準確性是科普說明文的基本特征。在小學階段,教學科普說明文的目的不僅是傳授學生與之相關的科學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嘗試運用說明方法進行寫作、表達。鑒于此,教師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文中具有說明性特點的詞語或句子進行比較閱讀,體味說明文中的語言表達手法。如在《太陽》一文中,“我們看到太陽,覺得它并不大,實際上它大得很,約一百三十萬個地球的體積才能抵得上一個太陽。”《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一文中,“光的速度是驚人的,大約是30萬千米每秒,比流星體的速度要快幾千倍!”等,這些語句中的“大約”“也許”這類詞匯,用于表述估計和猜測,體現出說明文準確性的語言特征。教師可引導學生對類似的語句進行反復研讀,充分咀嚼詞句的表現意味,深化學生對說明文文體的認知,品味其中獨具特色的語言藝術魅力。
科普說明文中還有許多描寫、抒情或引用典故的語句。如《太陽》一文的開頭:“有這么一個傳說,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地面寸草不生……”在課文《只有一個地球》中有這樣的描述:“據有幸飛上太空的宇航員介紹,他們在天際遨游時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晶瑩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而在《海洋—21世紀的希望》這一課文的開篇也有類似這般描寫:“你知道嗎?當飛上太空的宇航員回眸我們的地球時,他們發現,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顆美麗的藍色‘水球。”由此可見,科普說明文并不似我們想象中那樣刻板、模式化,它同樣可以生動、鮮活,充滿情趣和多樣性。因此,教師應帶領學生一起去品讀說明文中的詞句,品味說明文形象、鮮明的語言特色。其實,在教學的導入環節中,老師就可以用自己優美、有示范作用的朗讀,范讀課文的第一小節,“美麗壯觀、和藹可親”,地球給人的這一美好印象,就從老師的朗讀中浮現于學生的腦海之中。
三、悟內在邏輯
科普說明文中的描述語言簡潔而通俗,但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內都有著緊密關聯,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教師應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感知這一特性。在《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中,作者運用了較多的連詞,“但是”“只有”“不是……而是……甚至……”這些連詞的作用不僅僅是連接句子,而且讓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銜接得更為嚴密。教師可用刪詞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清晰直觀地體會其中的表達特點。如教學“但是,如果不加節制地開采,必將加速地球上的礦產資源的枯竭。”這句話時,我讓學生將句子中的“但是”“如果”“必將”三個連詞去掉,然后與原句進行比較。學生通過對比閱讀、品悟,不僅能深化對課文的認識,還能感受到說明文內在邏輯的緊密性。
科普類說明文文章思路清晰流暢,教學時老師還應當適時引導學生揣摩文章表達的邏輯順序。在教學本課時,我通過復習舊知,回顧課文主要內容:“相對渺小”“資源有限”“無處移居”,最后得出結論—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因此要珍惜資源,保護環境。隨著對文本的研讀,尾聲部分,我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計: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這樣的結論的?結合板書,嘗試著用關聯詞語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之上,很快理順篇章順序,我又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想一想,“相對渺小”“資源有限”“無處移居”這三個板塊的順序能交換嗎?
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從整體和局部上梳理課文內容,把握內在的邏輯結構,了解作者是如何層層遞進,一步步把意思說清楚的,在此訓練環節中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促遷移運用
語文大綱指出:“要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以此要求為基礎,我在課后設計了一項擴展應用性的作業:“同學們,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家園,我們還要呼吁更多的人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結合生活,請大家設計一下宣傳標語,向其他人也宣傳宣傳。老師給大家一些小提示,文中列舉了各種資源的現狀,我們也可以從這些資源的保護寫起,大家要注意,寫宣傳標語一定要簡單明了,言簡意賅。”
這種具有探究性、體驗性和實踐性的作業,能有效滿足小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其愉悅高效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并從中開拓思維、形成能力、激發創作的興趣,真正體現大語文教學觀的理念。
總而言之,教授小學生學習科普說明文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其科學素養,還能有效提高其語言的表達和運用能力。在教學中,只要我們能立足于文本,關注文體特征,發掘說明文語言要素,組織適宜的課堂教學活動,說明文教學定能散發出濃濃的語文味。
【參考文獻】
[1]吳忠豪.第二學段說明文教什么[J]. 湖北教育,2018(9):22-23.
[2]李洋. 發掘語文元素,讓說明文教學語文味更濃—小學本體性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小學教學研究,2020(06):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