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倩
【摘要】音樂教育是提高學生審美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加強音樂常態課是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根據新課程標準,想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就必須先提高教師的自身素養,教師需要有獨特的教學風格、豐富的課堂語言、對學生的及時評價反饋等諸多方面能力。多元化有效性的音樂課堂才能讓學生樂與參與,愛上音樂,從而提高音樂素養。
【關鍵詞】音樂教學;教學設計;音樂語言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樂的熏陶與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提升學生的氣質,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音樂課程雖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但不作為小升初的必要條件,所以學生在音樂課堂中經常會出現態度散漫的情況,造成課堂紀律松散,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發生。所以如何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如何讓音樂課堂散發著魅力,就需要老師的不斷探索與研究。
一、自然教態,創造優美和諧的教學氛圍
教師的教態來自教師的審美修養,教師的審美修養除了專業方面外,文化、思想、道德、情操等諸方面的素質都是很重要的,是審美修養的基礎。教師自身的審美修養對于培養學生健康正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都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保持良好的狀態
我們應該在課堂上以飽滿的情緒、非常投入的感情、形象生動的語言以及聲情并茂的范唱吸引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想學習音樂的愿望,并從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提升自身修養
教師良好的教態并非一日形成,它是教師高審美修養的外在表現。音樂教師要努力加強自身修養,努力在品格、靈魂上為人師表,才能擔負起培養有高尚情操和健康審美觀的一代新人的重任。
二、優化教學設計,提高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學生不是對所有的事物都能充滿興趣和學習的欲望,這就需要老師來給學生創造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段來設計教案,并根據每個班的差異進行修改整理。這樣才能充分地了解學生,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
(一)角色表演,生動有趣
例:蘇少版二年級下冊《小花貓和小老鼠》,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讓學生靜心聆聽歌曲唱到了誰,接著讓學生自行模仿小花貓和小老鼠,再根據歌詞的提示說一說自己表演的跟歌曲的小花貓小老鼠有什么區別。如讓學生在讀歌詞的時候扮演歌曲中小動物的形象,根據不同小動物的情境選擇不一樣的語調進行表演,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緊接著進行歌曲學唱環節,這樣循序漸進可以讓學生保持對課堂的參與度。
(二)走進生活,體驗民俗風情
例:蘇少版四年級下冊《楊柳青》,教師在進行民歌教學設計時,需要根據不同的內容設計不同的情境。如播放當地地方色彩的歌曲,以及介紹地方風俗的特點。讓學生了解民歌的源頭,用多媒體展示較具有代表性的景點或當地特色,簡潔明快地切入主題,使學生知道民歌來源于生活。在學會歌曲的前提下,讓學生跟著教師用當地的方言來演唱,體會當地民歌的韻味、特色,從而讓學生對民歌有初步了解與感受。
(三)民歌新唱,流傳經典
例:蘇少版六年級上冊《五指山歌》,在學唱《五指山歌》之后欣賞《軍民團結一家親》,啟發學生將兩首歌曲在音樂表現、情緒、內涵上進行對比,并輕聲哼唱,分析是哪些音樂要素的變化使這兩首歌曲既相似而又有差異。在課的結尾可以讓學生欣賞玖月奇跡演唱的《萬泉河水清又清》,讓學生感受經久流傳的歌曲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演變的。
三、多彩語言,打造快樂課堂
音樂教師要上好音樂課,不僅要具備較高的音樂素質,還要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尤其是課堂教學語言方法上要具有本學科的特色,才能夠使自己的教學富于情感和音樂的美感,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一)貫穿課堂的音樂語言
在音樂教學中可以使用音樂課專屬的語言來表現,讓音樂的“語言”貫穿整個音樂課堂,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音樂課堂的獨特之處。在音樂的熏陶下,審美教育也在教學中無痕地滲透。例: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簡單的律動、聲勢動作,讓學生隨著音樂律動走進教室;以練聲為目的演唱師生問好歌;在聽到精彩的回答后,讓學生拍擊特定的節奏表示鼓勵及贊揚;在學生讀歌詞、歌唱或演奏前,根據不同歌曲的節拍、速度給予節奏的提示。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音樂和培養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二)風趣幽默的教學語言
當學生有不良習慣時,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幫助學生糾正,遠比直觀訓斥的語言效果好。如:余露同學有喊歌的不良習慣,還喜歡仰著脖子朝天喊,為了糾正這種錯誤的作法,師說:“余露同學,你是不是在和星星對話?星星聽到了嗎?”這時余露同學馬上意識到老師說話的意思,并及時改正了缺點。
(三)簡單協調的肢體語言
肢體動作一定要形象生動、恰到好處,才能為課堂教學創設一個快樂的情景。例:蘇少版六年級下冊《小巴郎,童年的太陽》,老師在恰當之處表演幾個新疆舞的動作,學生也隨之舞動起來,很快進入老師創設的快樂情景之中。在啟發學生理解和表現歌曲《如今家鄉山連山》中“家家谷垛堆得高,如今家鄉山連山”的情感時,教師要求學生先看視頻中呈現出的家鄉豐收景象,然后隨著音樂旋律的起伏用手勢和體態動作描繪和形容一堆堆谷垛仿佛是山連著山的態勢,啟發了學生的理解、想象和表現。在上《種瓜》一課時,為了啟發學生表現抱大西瓜抱也抱不動的情景,老師做雙腿半蹲、雙手環抱的姿勢,踏著沉重的步子,身體做兩邊擺動著的樣子來形容大西瓜很沉重,抱也抱不動走也走不動。然后,視頻中播放小朋友抱大西瓜的動畫片段,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的理解和表現。
(四)豐富激勵的課堂評價語言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的細節表現,給予鼓勵和肯定。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一般只會出現:“你回答得真棒!”“你的小耳朵真靈敏!”“很好!”等重復性的評價,久而久之學生會覺得毫無新鮮感,失去了鼓勵和激勵,學生回答的積極性也會大大降低。如表演課《動物說話》的教學中,師說:“萬萌同學不僅歌唱得好,動作也很優美,值得大家學習!實際我們班上還有很多同學會唱、會跳,看誰愿意上臺來表演,請舉手!”這樣贊揚的話,既鼓勵了受表揚的同學,又能調動大家學習的積極性。要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參與感,獲得自豪感。因此教師應當細細聆聽學生的回答,抱著欣賞的態度,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相應的肯定與反饋,尊重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
四、藝術提問,打造高效課堂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必須經過預設,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環環相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致和回答的熱情。
(一)精心預設提問
例:蘇少版二年級《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在設計教案時環環相扣,精心設計了提問,如:“這首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 “歌曲表達了少先隊員怎樣的精神面貌?”等等。通過情境導入,自然而然地將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興趣被激發出來,情感也就被激活了。
(二)機智生成追問
在本課中,提問:“你們知道的英雄有哪些?”在學生還在回答的時候,隨著學生的思路,緊接著問:“你心目中的英雄是怎樣的呢?”“你能不能用動作來表現呢?”在這一系列的提問中及時地提供學生思維方法,為學生搭設思維跳板,幫助學生開拓思路,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三)問題引發討論
課堂討論是發揮學生自主性并使其更大程度參與到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策略。在分組創編的過程中,教師提問:“英雄勇敢,以他一個人的力量,是否能取得勝利呢?”以此激發學生的熱血,讓他們知道,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取得最終勝利。師生之間這樣的教學行為和相互的作用,讓學生在愉悅中獲得豐富的信息,對樹立堅定的信念,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深遠的意義。
五、利用多媒體,拓展視野
相對傳統的音樂教學,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畫面美、情境美、歌聲美,從而刺激學生對歌唱學習的欲望。同時多媒體還能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了解相關的音樂文化知識,增長學生的知識面。
如學唱歌曲《愛的人間》時,學生不了解歌曲背景,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歌曲背景的圖片、視頻,結合教師的講述,讓學生能深入情境更好地學唱歌曲。在表演環節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手語教學視頻,讓學生可以更快更有興趣地學習。在課堂結尾還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相關音樂的拓展,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例如:欣賞同類型的手語歌曲《感恩的心》,也可以欣賞更多谷建芬老師的其他音樂作品《燭光里的媽媽》《今天是你的生日》《歌聲與微笑》等。因此,合理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學得更輕松
愉快。
總而言之,身為一名音樂教師,應當不斷挖掘自身的業務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下鍛煉自己,在平時教學中不斷反思、積累經驗。結合多種教學手段,使自己的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更具特色,讓音樂課堂活力滿滿!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6.
[2]司長勤.興趣式教學下的音樂欣賞課[J].音樂大觀,2013,(12):167.
[3]藍智敏.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