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如何能夠有效、合理地融入STEAM教育課程,對引進課程進行本土化的過程中不能采用拿來主義,課程的具體設置以及相應的教學形式、教學重難點等都需要教師消化與改進,教師的目的不僅僅是要學生有興趣,而是要使學生做到在興趣的驅使下能夠真正運用創造性思維、融合性知識、多元化技能以及團隊協作能力來真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科學之美、文化之美。同時,傳統教學模式及教師的主導地位也在接受新一輪挑戰,各地中小學也處于尋求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革命式突破的重要戰略階段。
【關鍵詞】STEAM教育;小學美術;跨學科課程
【課題論文】課題編號:0819YXP0199;課題名稱“STEAM有效教學對小學美術教學中應用的研究”;時間:2019年12月16日;人員名單:胡璐璐、俞萍萍、戴娟華、薛雅紅、孫維。
一、STEAM理念與藝術的關聯度分析
(一)STEAM教育的概界定及結構框架分析
STEAM教育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提出的,STEA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以及后來加上的藝術(Art)的整合學科。STEAM教育課程不是多課程的簡單相加,而是帶著項目、問題尋求多學科融合整合知識與技能,解決真實世界中具體問題的最優方案,簡單來說就是“以數學思維為根柢,站在藝術與工程的方位去詮釋技術與科學”。藝術作為最后加入并在其中占據重要地位的組成部分,其對全學科思維啟發具有重要意義,同時STEAM教育課程也給美術教學帶來更多啟發。小學階段學生學齡、思維及課程相對靈活性等特點,使STEAM教育課程在我國的推廣更具實踐價值。
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教育理念,于2010年由美國學者格雷特·亞克曼(Georgette Yakman)首度提出了STEAM教育的教育框架,整個框架呈金字塔型排列,其教育理念一目了然。
金字塔的底層以人們所掌握的現有知識的具體學科細分,例如人文學科含有人文學、人體學、社會科學三個二類學科,再對人文學進行分解成經典藝術、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金字塔的第四層則是具體大類學科,是傳統教育模式下的具體學科(專業劃分),包括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人文學科(Arts-liberal)。第三層的STEM教育的雛形階段,這個階段藝術還是未被納入整個教育模式的獨立學科,所以該階段可以說是自然科學多學科的整合。第二層,也就是目前整個STEAM教育的全部形態,強調了藝術(Arts-liberal)在整個教育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且對整個教育系統的走勢起到了無可置疑的作用。金字塔的頂端是整個教育系統的終極目標—一個學科融合全生涯學習,體現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藝術(Arts-liberal)在STEAM教育中的重要
體現
由STEAM教育框架可以看出,在藝術(人文科學)未被納入整個系統時,STEM教育最初的誕生是用于向科技行業輸送專業人才,整個教育框架完全由自然科學支配。近年來,該教育模式由大學迅速向中小學蔓延,受眾群體以及培養目標的改變,導致原有STEM框架已經不能完全適用于學齡段全面推廣,因此藝術(Arts-liberal)的強勢融合是水到渠成的。STEM+ART的模式是STEM教育的升級,這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發展的過程,在交流合作形式如此多元的今天,對讀寫能力、語言表達、審美表現的高度要求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快速精準捕捉有效信息、如何做到清晰流暢地表達自我觀點、如何撰寫行文規范且美觀大方的方案報告、如何使產品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保證其美觀性等,都需要藝術(人文學科)有更多的滲透。
在STEAM教育框架中ART中包含人文學、人體學、社會科學三大類學科。(1)人文學。人文學包含經典藝術、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相對傳統的藝術表達形式,此類藝術語言高度貫穿于小學美術課堂的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這四部分主要課程內容。(2)人體學。人體學包括勞動、體育、心理學等。(3)社會科學。社會科學包括人類學、哲學、國際關系、歷史、經濟、政治、教育、預測科學、科技與社會等。
二、小學美術課堂對STEAM教育的“反窺”
(一)傳統小學美術課堂的美育體系
目前,中小學美術課程標準將所有小學階段課程劃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這四版塊將整個美育體系支撐起來。
“造型·表現”版塊在教師引導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具體課程研討,明確“造型”基礎與“表現”的承接辯證關系和路徑,并在此基礎上探討“造型”“表現”對藝術素養的辯證統一的關系。“設計·應用”版塊是指以傳播相關信息、改善環境、優化生活等為目的,采用相應的材料和手法去構思與踐行,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操作能力的學習領域。“欣賞·評述”版塊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于自然與人文藝術等視覺表達進行賞鑒及感觸體驗,逐漸提高欣賞藝術作品的能力、完善的審美趣味及獨立的審美見解。“綜合·探索”版塊是指運用開放性美術活動,啟發學生主觀能動地發現、研討、處理問題的能力的學習范圍。
(二)現有美術課程與STEAM教育課程契合點
當前STEAM教育模式下的課程方案往往都是將STEAM融入到特定學習階段中去整合現有學科,以主題性研究課題為導向的課程實踐,進而達到學科內并歸、學科間滲透、超學科概念的目的。在現有小學美術課堂中滲透STEAM,在內容和授課模式上是有跡可循的。統籌小學六年十二冊教材,在“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分別有相應課程對照STEAM能力。
1.發展觀察能力與創新思維。
小學階段是兒童發展觀察與創造能力的關鍵節點,如何有效地從教條式、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擺脫出來,充分利用學科間滲透的STEAM課程理念給了現有教育環境很好的指導意義。從學齡段切入、學科間滲透、主題性選材不斷進階STEAM的驅動器,逐步實現STEAM課程內容飽滿化、內在邏輯清晰化、培養目標明確化、評價方式計量化,最終完成整個課程的全部內容。“造型·表現”版塊:一年級下冊《船》等。“設計·應用”版塊:一年級上冊《讓我的飛機上藍天》、四年級上冊《降落傘》、五年級上冊《造型別致的椅子》、五年級下冊《自制小相框》等。
2.提升團隊意識,訓練合作表達。
基于課題的STEAM教學設計的教學主張是STEAM教育體系中重要的方案。學生圍繞教師提供的某一領域的課題或項目進行策劃、編排、測試改進、最終解決問題的歷程,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邏輯分析能力、統籌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都帶來不小的挑戰。“欣賞·評述”版塊:六年級下冊《建筑藝術的美》等。“綜合·探索”版塊:四年級上冊《我設計的船》、四年級下冊《生命之源—水》、五年級下冊《給科學插上藝術的翅膀》《科學創造新生活》等。
三、STEAM教育對小學美術教學的啟示
(一)STEAM教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激發
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我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為誰培養”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報告應運而生。《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報告是貫徹“立德樹人”工程培養目標的具體要求方案,是構建學科核心素養要求目標的基礎。全面落實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核心素養,“以創新精神為核心、以德育為靈魂、以課綱教學為渠道”。從內在邏輯上看,核心素養與STEAM能力培養方向是具有一致性的,STEAM教育模式是以跨學科能力為基礎提升學生素養的方案。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公民。
(二)融合式課程的滲透
學科知識的整合,引導學生不斷深度探究事物的原理,提升學生對基礎科學研究的興趣,鼓勵學生多方合作、共同實踐,這是STEAM教育研究的發展目標和前進方向。學科之間的融合滲透應該從教育環境出發,給教育者協調打磨的空間,課程的融合要打破學科分化帶來的壁壘,讓學科真正“擁抱”在一起。課程的滲透在于對傳統課程的把握,并且在此基礎上開發新課程,利用課程融合理念,不斷創新開發多元美育課程。
對于美學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早就已經被劃分為必修課程,但在應試教育氛圍下,始終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發展美學教育,對于個人志趣及心理調適、社會價值、國民素質的提高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STEAM教育中藝術的重要地位,就直接體現出現代化社會環境下的人才類型。現代化教育不僅僅需要在硬件上不斷完善,同時,對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才是根本要素,從身體踐行與心靈疏導方面完善樹人教育。
【參考文獻】
[1]趙慧臣,陸曉婷.開展STEAM教育,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訪美國STEAM教育知名學者格雷特·亞克門教授.開放教育研究,2016(5),5-6.
[2]趙建華,李克東.協作學習及其協作學習模式.中國電化教育,2000(10),5-6.
[3]韓葵葵,胡衛平,王碧梅.國際科學教學心理的研究進展與趨勢·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4),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