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瑋
摘要:目前我國的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是極其嚴重的,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讓人才培養的理念及時更新,并不斷突破,讓課程設置得到調整,并且有效的改善師生關系,把最新的數字技術能夠融入于教學當中,培養更加符合目前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基于此,本文主要討論了數字時代培養藝術設計創新型人才的策略。以供相關工作人員參考。
關鍵詞:數字時代;藝術設計;創新型人才;培養策略
引言:
一直以來,人們對藝術設計方面的應用型功能都較為了解,但也因此而被束縛,將藝術設計的教育目標主要定位在美學教育或是造型教育方面,數字技術的使用目前獲得了人們的普遍肯定,而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方面的教學目標也逐漸轉向了創新人才的培養。有關工作人員需要對數字時代培養藝術設計創新型人才的策略不斷探索,才能使人才培養有所提升。
一、重新定位目標,形成新型人才培養觀
創新人才首先思維需要足夠創新,其次就是創新能力需要足夠靈活,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思維的創新,現代的藝術設計教育如果想要獲得更多發展,不但要依靠材料方面更新換代,同時也要培養高素質人才以及創新型人才,為了培養素質更高的創新型設計人才,目前,教育需要符合結構合理性的要求,并不斷改善其課程結構的體系,把教師作為主導,將學生作為主體來完成課程重構的任務,同時也要將全人類藝術文化素質教育的使命肩負起來,數字化的藝術設計應該作為人類享受文化的一種非常便捷的方式,所以在目前數字信息化的時代之下,需要樹立起更加開放的人才培養觀[1]。
二、以市場需求為核心,培養學生思維
市場需求是對藝術設計領域造成影響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藝術設計的教育者,其教學任務并不僅僅只是對理論知識進行討論,同時也需要按照市場的需求對專業教學的發展進行調整,對產品的實用性以及商業性要有所重視,所以藝術設計的教育需要將市場的需求作為基礎依托,同時結合理論教學和專業實踐教學,利用企業合作的模式,把控市場需求的動向。在數字時代之下,藝術設計的教育需要對實踐教學有所重視,同時要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更加密切,將企業商業項目的專題設計,融入于教學實踐當中,讓學生可以把理論實踐先相結合,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并且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目前是一個創新的時代,而創新正是藝術不可缺少的靈魂,因此在進行藝術設計教育的過程當中,需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并且不斷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藝術教育教學不能夠只是對技法進行教育,同時也需要引導學生多元思考,創設更加廣闊的空間,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能夠獲得大幅度開拓[2]。
三、改革課程的設置,注重能力的培養
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目前仍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這受到了國外很多教育模式的影響,所以,課程設置也更加注重基礎性的訓練,而對創新思維或是能力培養較為忽視,但是隨著科技在不斷的進步,時代的發展使得藝術設計對于人才方面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這也就意味著在教育的過程當中,人才必須要受到時代的檢驗,而藝術設計的教育必須要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這也正是高校改革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進行課程改革設置的時候,需要對創新能力有所培養,首先需要按照不同年紀的具體特征以及不同教學目標的相關要求來展開相應的課程,一般情況下,在展開低年級綜合性相對較強的通識課的時候,要給學生奠定一個更加專業的基礎。在高年級也需要設置相關的模塊課程進行組合,使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都獲得提升,其次就是要按照市場的發展以及具體的專業發展需求,根據學校特色以及優勢來拓展學生的興趣,使其可以適應職業需求的一些基礎的校本課程,隨著目前數字化的技術在不斷的改革創新,企業用人需求也因此獲得了極大的變化,要適當的調整課程模塊,從而滿足不同的學生以及企業和崗位的具體要求,最后就是課程的設置需要包括程序,軟件方面的教學,要把培養能力作為基礎目標,使學生更加熟練地掌握設計程序當中的一些應用的技術,讓數字技術能夠逐漸成為藝術設計教育培養過程當中讓人才得以創新的最基礎的手段。
四、結束語
師生關系之間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的將師生的交流價值體現出來。現代的數字媒體進入輔助教學之后,教師需要充分地將教學主導的作用發揮出來,同時也要作為引導者,幫助學生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教學的時候,應該處于主體地位,而教學媒體是學生學習最基礎的工具,學生需要主動參與到教學當中去,并且發現問題以及理解知識,并且及時解決問題。計算機技術的開放性是毋庸置疑的,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非常平等的空間,同時也促使學生吸收知識的能力變得更高,在數字時代,培養藝術設計的創新型人才是勢在必行的一項任務,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對其有所了解,使用先進的技術,讓人才的培養能夠獲得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黃文靜, 劉笛笛. 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設計專業雙創教學模式探索[J]. 科技風, 2020, No.438(34):73-74+78.
[2]李瑋瑋. 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 才智, 2020, 000(0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