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各類信息技術逐漸融入傳統課堂,人工智能教學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語言教學領域。本文從政策背景出發,確立了教育信息化在疫情下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學生為中心”,以轉化教育成果為導向,結合了筆者在疫情下大學英語教學與英語第二課堂方面的指導經驗,以貴州中醫藥大學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人工智能教學技術介入的教學平臺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方面起到的作用。本文將探討在中醫類院校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使用人工智能教學技術的可行性。
【關鍵詞】 大學英語;人工智能教學技術;課程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華維,貴州中醫藥大學外語教學部。
一、政策背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與《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基本確立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基本格局。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將加快建設智能校園,發展智能教育,強調了人工智能對教育的重要性。2018年4月,教育部正式下發《教育信息化 2.0 行動計劃》,要求“到 2022 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2019 年 5月16 日,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信祝賀,強調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這些都無疑為教育信息化的深化改革以及人工智能教育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實踐和資金支持。
二、課程教學改革背景
丁書林總結稱,傳統二語教學雖處在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過程中,但當前的二語教學仍存在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無法保證對學生交流溝通能力的培養、授課地點和時間安排不夠靈活、評價機制主觀化等問題。在融入信息技術后,二語學習者的學習時間和地點不受限制;大量最新資源和語料庫幫助學生組織學習內容。教師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對學生進行學習目標和任務的掌控。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基于大數據建模形成的評價機制還能預測學生學業成果,對學生學習成果在一定范圍內作出評價。通過研究,王賢文發現人工智能技術可有效提高教師工作效率,減輕教師負擔,幫助教師開展差異化教學等。
人工智能技術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高校語言教學領域。大量基于人工智能教學技術的二語習得應用程序涌現,例如科大訊飛、英語流利說、清睿教育等。與此同時,第二課堂的理念也在逐漸滲透到國內高校教學改革中,國內許多知名高校,如清華大學的“星火計劃”,北京大學以“第二課堂活動狀況”為主題組建的課題組,都視其為教學改革的一把利器。第二課堂的核心是將學生置于教育的中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求知欲。中醫院校也不甘落后,北京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等知名中醫院校開始建設第二課堂,貴州中醫藥大學也于2018年將第二課堂活動列為學生獲取學分的新途徑。
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筆者借助自身在大學英語教學和第二課堂活動指導方面的經驗,以貴州中醫藥大學本科學生為研究對象,借助具有人工智能教學技術的第三方英語學習平臺將人工智能教學技術引入第二課堂活動過程中,具體研究了人工智能教學技術在第二課堂活動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及其成效,在此基礎上為我校大學英語教學建立可行的混合式教學機制,提出適合我校實際教學情況的建議。
三、 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與成果
1.課程教學改革實踐過程。筆者意識到我校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痛點主要存在于我校大學英語課時較少,如何利用課后時間擴展課堂內教學對學生的影響,并將課堂內的教學成果轉換成學生語言應用及應試能力就變得尤為重要。這一問題,不僅需要老師對課堂教學內容有所側重,還需要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供有監督機制的第二課堂活動,充分激發學生在課后的學習動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圍繞這一研究主題,筆者開展了兩次實踐性研究調查,第一次研究主要在小規模樣本中進行,研究樣本來自筆者教授的大一年級一個班,研究周期一個月。研究樣本需在研究期限內,通過具有人工智能技術的第三方英語學習平臺(“英語流利說”),完成作者在第三方學習平臺課程體系中選定的學習任務。
第二次研究在第一次研究結果的基礎上,擴大到全校范圍內容征集志愿者,最終規模達1000人。研究時長仍舊為一個月,研究對象需在期限內通過具有人工智能教學技術的第三方英語學習平臺(“百詞斬”),完成作者設定的學習任務。
在兩次研究活動期間,筆者對研究樣本進行追蹤調查,以每兩周一次的問卷調查、建立意見群體和線上訪談等形式收集研究樣本的反饋意見。
第二次研究活動基于第一次研究活動的反饋和數據進行了改變,兩次研究活動的不同之處在于:
(1) 樣本的擴大。從最初的一個班幾十人擴展至全校范圍內不限年級征集的志愿者1000人。基于大基數樣本的研究數據更具可信度。
(2) 教學平臺的改變。從第一次使用的“英語流利說”App(主要用于提高學生口語、語法和句型等方面的能力)變成第二次使用的“百詞斬”App(主要針對四六級詞匯方面的進行訓練)。改變教學平臺是因為教學目標的轉變。筆者能夠通過第一次使用的應用程序對學生課程內相關內容進行語法和句型的補充,同時運用平臺上的AI老師幫助學生提高口語水平,但從之后收集的數據看,學生更希望解決實際的四六級過級問題。所以在第二次活動中更換了以針對四六級詞匯內容的應用程序。但兩個平臺皆運用了人工智能教育技術。
(3) 學習模式和學習內容的改變。第一次研究活動中僅以具有人工智能教育技術的應用程序為主要學習平臺。而第二次研究活動中,學生不僅要完成老師在第三方學習平臺制訂的學習計劃,還需要完成每周兩名老師的線上視頻課并且完成相關作業,才能獲得相應積分。并且,在此期間,老師們都提供線上實時指導,能夠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進行解答。
(4) 評價機制的轉變。第一次研究活動主要依據第三方學習平臺給出的評價作為學生的最終分數,被計入學生本門課程的整體分數中。而在第二次研究活動里,作者先改變了對于學生學習成果進行考核的平臺,不再利用“百詞斬”給出的分數作為依據,而是選取了具有類似學習內容的“滬江英語·開心詞場”內的考核功能對學生進行考核。結合學生打卡分數、老師視頻課程的課后作業分數,最終形成對學生的整體評價。達到要求的學生不僅能夠獲得第二課堂學分,還能獲得課內平時成績分數。這一轉變,讓最后的評價機制從單一的學習平臺打分變成人機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最后獲得的分數更具客觀性、均衡性和全面性。
2.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成果。兩次研究過程中,筆者均在問卷星網頁版上對學生進行追蹤式問卷調查。一共做了四次問卷,第一次和第二次研究活動各兩次,均為每兩周做一次。由調查問卷的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普遍滿意程度較高。從第一次研究反饋的數據可以看到,經過四周的自主學習活動,在英語學習的效率和速度方面,79.17%的學生認為有提高,甚至有8.3%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幫助。從第二次研究反饋的數據可以看到,在結合了真人教師線上教學及指導和人工智能教學技術的學習平臺的學習內容以后,學生們對學習成果的滿意度有大幅提升。活動結束后,有99.68%的學生表示愿意繼續參加此類活動。
(2)對于使用人工智能教學技術的教學方式表示贊同。2020年疫情發生后,各學科都采用教育信息化技術,也有學科引入了人工智能教學技術,但在接受本次調查之前,超過71%的學生沒有嘗試過含有人工智能教學技術的課程,55%的學生表示在剛開始接觸此類課程設置模式時不適應,后面就得心應手。表示一直得心應手的學生占18%,這兩部分學生共占73%。同時,針對筆者所使用的具有人工智能教學技術的第三方應用軟件,92.68%的學生表示實用性很強。由以上數據可見,學生們對課程中應用新技術新方式都持有包容接受的態度,大多數學生表示能夠從中獲益,提高學習效率。
(3)對于評價機制的認可度較高。第一次研究活動中只使用了單一的評價方式,就是以第三方學習平臺給出的分數作為學生最后計入總評成績的分數。第二次研究活動加入了我校教師的線上課程和線上實時指導,老師們需對學生在這部分的學習進行人工評價。93.63%的學生認為這樣的方式對他們學習能力的提高很有效。這樣的評價更具客觀性,也能檢驗學生對知識是否能夠靈活使用。
四、可行性分析與建議
我校大學英語學科教學從未大規模使用人工智能教學技術介入的第三方學習平臺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即使部分老師能夠在課堂上使用一些類似軟件,但整體缺乏統一性,沒有統一的學習計劃、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評價體系。這是筆者為何開展兩次研究的原因。
根據調查結果統計數據發現,對于新生代的學生來說,英語學習中加入互聯網AI技術,大家的接受度較高,并不排斥,即使小部分學生最初不太適應,但是也能在很短時間得心應手。在筆者對學生進行調查時發現,學生們提到老師與學習平臺上人工智能教學技術的關系時,“相輔相成”一詞被提及331次,就目前來說,AI智能教學不能取代老師現場課堂教學,但是AI智能教學卻能與教師課堂授課相輔相成,作為教師課堂教學的補充,并且提供了課后監督的新方式,有效地擴大本門課程在課后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另外,從收集到的反饋筆者還發現,學生能夠希望類似的活動能夠在寒暑假期間進行,說明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希望利用寒暑假提升自我。也有部分學生能夠接受此類活動轉變成選修課,通過碎片化的方式來進行。這樣人工+平臺的評價方式能夠更為客觀、全面地體現出他們的學習成果。
綜上,筆者認為真人教學和AI技術應當相互結合地出現在我校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設計中。我校大學英語課時較少,老師若想在兼顧教學任務和提高四六級過級率上更有所獲,便可以采用這樣的方式。真人教學從整體上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以學生為中心點,以學生的學習目標為導向,制訂更符合學生發展要求的教學計劃。在作為“教授者”完成課堂內規定教學任務的同時,老師們將更多地充當“解惑者”和“引導者”。使用人工智能教學技術的第三方學習平臺能夠在課后代替老師進行教學和監督,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與此同時,“去哪里學”“學什么”“怎么學”這些問題還是需要老師來引導完成。在思政教育進入到各個學科的今天,老師更要利用好這些資源,讓思政教育并不僅僅存在于課堂內,通過這些平臺上優質的思政教學內容使課后的延展性學習更為有效。
參考文獻:
[1]丁書林.自適應學習技術支持下的英語教學模式變革[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6(1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