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桎梏了英語教學的發展,大學英語教學如何適應新時期的需要是大學英語教學近期改革的重點。本文從ESL教學法對大學英語在建立語言環境、強化教學動機、提升師資隊伍方面產生的積極影響予以分析,并提出若干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ESL;大學英語;語言環境;學習動機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need reforming for they cannot satisfy English learners' demand. 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survey of the ESL teaching method and analyses its eff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the enhancement of learners' motiv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ers' qualification.The ESL teaching method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ackling the problems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faced with.
【Key words】ESL; college English; language environment; learning motivation
【作者簡介】屈英英,神木中學,中學二級教師,碩士研究生。
引言
新一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全國各高校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如何結合當前教學形式為我國經濟和社會建設的發展提供英語水平優秀的人才是大學英語教學界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也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和目標。筆者擬結合自己多年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經驗及ESL教學法指導以EFL為主導的大學英語教學,并從教學理念、教學環境及教師隊伍等幾方面淺談如何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
一、ESL和我國EFL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ESL是“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的縮寫。ESL 教育通常是指對移民和留學生進行的英語教育。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等國家,英語是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的。而EFL則是指“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是指將英語作為外語來學習。與ESL學習者相比,EFL學習者所處的學習環境主要是在非英語國家,學習目的比較簡單,多是為了去旅游、短期學術交流和訪問或方便文獻查閱。二語學習者通常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學習,所以他們可以更廣更快更深入地接觸與掌握語言。而外語學習者由于學習時間和學習環境的局限,成功掌握英語不是那么容易,有時還會出現語言石化現象。
中國大學英語教學幾十年來一直是把英語作為一門外語來教授的。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學生傳輸詞匯、句法、語法知識,學生課下做練習鞏固這些知識點,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是學生大學階段的一項主要任務。近年來,學生短期境外交流訪問、出國留學的機會越來越多,EFL環境下的外語學習者學習英語十年有余,但在聽力、口語及書面表述方面都與他們需要達到的目標有很大差距,出國時語言問題成為他們交流的障礙。
二、借鑒ESL學習模式,在EFL教學中創立語言環境
在美國ESL教學環境下,教師課堂講述、同學之間相互交流都是用英語進行的,學生時時刻刻都有地道美語輸入。課堂之外,公共交通工具、商場超市、電視新聞等方方面面更是提供了真實的語言環境。學習者在自然語言環境下,聽、說、讀、寫這四方面的能力會得到顯著提升。與此同時,美國這個移民國家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二語學習機制,他們為非母語的英語學習者提供分級聽讀教程。聽讀內容從詞匯開始,逐漸過渡到短語、簡單短句、復雜長句和篇章。筆者通過觀察美國知名兒童英語學習網站razkid中AA級別到Z級別的書目,發現該網站提供的分級閱讀教程涉及題材多樣,有日常生活、動物植物、體育運動等淺顯內容,也有天文地理、歷史事件、政治人物等深度文章,學生通過閱讀迅速掌握大量實用詞匯。每本書配有標準朗讀音頻和課后練習,方便學生跟讀自測。登錄網站后,學生可以自主閱讀錄音,教師收到學生發來的語音材料后及時與學生溝通反饋。在這種自然的語言環境下,學生的“輸入”與“輸出”并舉,先聽后說,先讀后寫,直到他們熟練掌握這門語言。
朱建新指出,“對于一個二語學習者而言,尤其是身處‘擴展圈的語言學習者,要想在有限的語言輸人和不利的語言環境下獲得本族語者英語水平,可謂困難重重”。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正是處于這樣一個不利的環境中。借鑒美國ESL學習機制,積極創造良好的學習語境,課堂上教師盡可能提供地道美語輸入,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造真實語言環境,強化視聽。語言的輸出依靠大量的語言輸入,以教材為依托,教師向學生提供內容廣泛的閱讀材料,擴大詞匯量,增強語感。在中國,英語是作為外語來學習的。課堂之外英語語言環境的創立很是艱難,這就要求教師督促學生堅持聽讀英文新聞,觀看美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觀看完美劇后自己排練英語短劇、小品,每次課上與同學分享。廈門大學外語教學部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出2+2教學模式。在此模式下,課堂英語學習時間和課下英語學習時間一樣長。學生通過網絡可以隨時和老師在線溝通,延長了有效的英語學習時間。學生每周需要提交英語網絡作業,通過網絡自學與教師網絡反饋,積極創造更多的學習環境。學生雖然課堂學習時間減少,但從課堂反饋及學生期末成績來看,學生的英語成績達到了教師的預期目標。教師課下多準備一些話題,組織學生到英語角與外國留學生和外籍教師定期互動;鼓勵學生參加各個級別的英語競賽,通過準備比賽、參加比賽獲得更多運用英語語言的機會。
三、借鑒ESL學習模式,創建內在學習環境——強化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對于ESL學習者來說,他們的學習目標很明確。他們學習英語是為了生存和生活,他們需要真實的語言幫助他們在當地社會立足或在學校里順利完成學業。在這種實用而又相對輕松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者容易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正確的學習動機又會促使學習者積極主動完成學習任務。
大學英語教育階段,為了追求四、六級過關率,大學英語教師圍繞詞匯與語法知識組織教學。學生畢業后,發現這樣的英語在實際工作中沒有用武之地。因此教師要借鑒ESL的教學模式,不斷給學生灌輸語言學習的本質在于運用,讓學生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而不僅僅是一門外語。互聯網的迅速普及給學生帶來更多接觸外面的機會,英語逐漸成為他們認知世界的工具。英語語言的學習不只是字詞篇章的學習,更是對目的語國家文化與習俗的學習。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出國門交流、訪問、學習,英語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這些都是他們學習英語的動機。
ESL教學法強調通過體驗、實踐、探究和合作等自主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在ESL教學法中,一個項目跨度的時間較長,涵蓋的教學內容較為廣泛,學生在完成項目過程中涉及聽說技能中的多項標準,如在大一年級對sports star這個項目的學習,老師設計了五個活動。活動一:課前要求學生在網絡平臺票選“閑暇時間進行的日常活動”。開題課上,根據票選結果,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Why do you like it?”活動二:通過低頭族視頻,提出驅動性問題:現在由于電子產品的普及出現越來越多的低頭族,你是如何看待的:“What can we do to stop phubber?”活動三:根據學生的回答拓展體育活動部分,討論“What sports do you like?”,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想法運用英語進行討論交流。活動四:運動體驗會PPT展示,學生們借助圖片、視頻、漫畫等形式簡單講述他們所設計創造的運動項目。活動五:展示過程中,臺下的學生對展示的學生進行評價,要求他們在借助圖片,視頻、漫畫等形式能夠聽懂該運動項目。這就涉及了簡單的英語問候以及在圖片的幫助下對日常生活話題作簡單敘述或聽懂該話題。利用項目中的環節,提供給學生足夠的聽說訓練的機會。同時,也應該回歸課本、貼近課本。本案例對應的教學內容是體育項目以及掌握該項運動所要求的身體素質的表達。教師通過對教材的研究,以學生設計創造新的運動項目為任務,在學生學習探究、實踐和合作的過程中,融入本單元的詞匯知識、語法知識以及相關的表達。
ESL教學法的特點之一是學生除了在課堂上進行項目的學習,課后也需要為項目進行準備。大一年級sports star項目學習案例中要求學生設計一項新的運動項目,這需要學生通過互聯網、圖書、影視等各種渠道獲得啟發,深入了解,才能完成作品設計。其間,學生可能遇到不會讀的單詞、不會運用的句型,此時學生能夠通過各種渠道獲得資源。他們可以利用互聯網詞典進行單詞的查找,隨后跟讀以及學習如何運用;在尋找相關資源時能夠聽到原汁原味的英語語音或者視頻,在無形中養成了聽說的習慣,是語言輸入的一大途徑,為課堂上的討論、展示打下基礎。
四、借鑒ESL學習模式,創建外部學習環境——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筆者參觀過一所英法雙語學校,并觀摩了從幼兒園到六年級學生的美術、音樂、科學、地理和文學等幾門課程。這所學校的學生沒有法語家庭背景,所有法語知識來自學校。學生在幼兒園期間接受全法語教育,每一位教師都可以熟練運用法語教授所授課程。中年級時,法語講授的課程占到全部課程的80%。高年級階段,英語與法語并重,學生可以熟練運用兩種語言進行交流。我國高校英語教師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海外留學和研修經歷,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英語教學水平的捷徑。教育部及各高校也支持和鼓勵教師通過各種渠道到海外研修學習。一方面,這樣可以提升教師的英語語言水平。教師在真實語言環境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學習,可以輸出純正地道的英語。另一方面,教師學習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有利于進一步改善大學英語的教學環境。利用學習資源多元化加強學生的語言知識背后的文化深究。ESL學習方式決定了學生要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查閱大量的資料。學生在大量的學習資源中選取有用的信息。這個過程,學生攝取更多關于文化方面的營養成分,通過自己加工整理,對語言知識背后的文化現象進行深入探究,跨文化的意識得以加強。
五、結語
在中國,英語是作為外語來學習的,創建學習環境是英語學習者掌握英語語言的捷徑。借鑒ESL教學中的方法和策略,教師幫助學生強化學習動機,挖掘他們的內在學習動力。學生逐步認識到語言學習的本質在于溝通和交流,他們會積極主動創造外部語言環境,進行足量的語言輸入和輸出,最終達到語言習得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高艷.項目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外語界,2010 (6):42-48,56.
[2]胡舟濤.英語項目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探索,2008(2):70-71.
[3]黃明燕,趙建華.項目學習研究綜述——基于與學科教學融合的視角[J].遠程教育雜志,2014(2):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