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娜
摘要:準確的解讀教材是教師工作的基本能力,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材的更新也給教師在解讀教材的過程中設立了新鮮的挑戰。能夠準確把握教材的內容,規劃科學的教學目標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本文針對小學數學學科,教師如何提升自己的教材解讀能力進行闡述,從教材的整體、知識結構、教學需求以及教材研讀四個方面提出意見,旨在推進我國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材解讀能力;課堂效率
教材解讀能力的內涵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對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另一部分是對教材進行深刻的解讀,這其中還包括了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規劃、課堂需求的調查以及最終的教學過程的制定,足以看出,課堂教學的環節與教材息息相關,因此,教師要提起對自身教材解讀能力的重視。
瞄準方向,構建教材整體觀念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最直接的載體就是教材,很多思想以及觀念的改革都通過教材的實際內容展現的淋漓盡致,所以教師在進行教材解讀的時候,首先要瞄準方向,重點把握新課標的精神。其次,教師需要從整體出發,構建教材的整體觀念,確定這一冊教材的知識領域,再結合學生的特點以及教學進度,來確定每一堂課應該著重強調哪些教材內容,從而將教學目標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從而制定出有側重點且執行性較高的教學規劃,有效實現教材解讀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數學教材中,教材的整體情況雖然看起來比較復雜,但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很多內容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開展的,掌握了教材的中心,也就明確了教材的本質。那么,在結合新課標的背景后,教師應該明確,在三年級中,教師還是應該以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為主,再搭配一些新事物的認知來強化練習,以把握整體的教學內容。
認清角色,掌握重點知識結構
教師要認清自己的角色,站對位置,對教材進行系統且細致的分析,掌握重點知識的結構,從而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為每個知識點安排一個位置,有主有次,有輕有重。其次,針對不同學生的水平,教師應該總結每一個重點知識在教材中的位置,然后在本冊教材中的位置,最終考慮在整套教材中的位置,從而掌握整體的課程結構。只有教師掌握了教材中完整的知識體系,才可以真正地從教材出發去豐富自己的課堂,才能從中衍生出新鮮的元素,讓課堂生動且充滿趣味,以最大程度上發揮教材解讀的價值。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的教材中,逐漸將學生的計算能力上升至萬以內的大數,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培養其大數計算的能力,那么,教師要明確本冊教材的教學目標,就是借助萬以內的加減法的教學,讓學生體會數學計算的魅力,另外搭配一些圖形、時間以及分數等的認識,讓大數的應用更加形象和具體,同時也讓整個知識結構豐富起來,以此引導課堂完整性的構建。
取舍有度,認清教學實際要求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材,相比傳統的教材發生了很多的改變,刪減和增加了不少的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不同的學生水平做好取舍,根據實際的課堂需求去豐富內容,從而避免課堂質量因為教材的變化而受到影響。例如,其中很多教材中包含了一些遠離學生素材的內容,學生對其有很深的陌生感,所以教師就要對其進行包裝,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習經驗的素材,從而節省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另外,對于教材的運用,在實際的課堂中,教師也要做好重點的分析,在規劃課堂進程的時候,要取舍有度,有主有次,有邏輯地完成教學,從而推動教材解讀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年、月、日”的時候,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日”這樣的生活情境出發,來引起學生對時間的關注,“同學們,大家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天嗎?我們應該怎么正確表達自己的出生時間呢?”以此話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時間概念的學習。這其實就是教師結合教材進行了課堂的取舍,選取更符合學生認知和行為規范的內容作為課堂輔助,以實現最佳的課堂效果,當然,這完全依托于教師對教材的完整解讀。
眼光放開,實現教材多維研讀
在小學數學的教材體系中,不同版本、不同冊的教材都有不同的含義,這也有意味著在教材解讀的時候,教師不應該拘泥于一本教材,而應該透過教材去發現數學知識的本質內容,將數學中所蘊含的感性內容與基礎的知識技能結合起來,實現對教材的多維解讀。同時,很多教材的編寫都是將學生形象定義為統一的標準,這樣是缺乏獨特性的,因此,教師在解讀教材的時候,還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處理,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實現對教材地靈活解讀。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的教材解讀能力將直接影響其教學質量,在教師工作中,小學數學教師尤其要重視對教材的解讀,挖掘教材整體的思維觀念,從實際出發,確定教學的實際要求和目標,從而進行一定的課堂延展和教學創新,以此實現自身教學水平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姚靜華.如何提高小學年輕教師的數學教材解讀能力[J].華夏教師,2019(07):94-95.
[2]葉楊.小學數學青年教師提升研讀教材能力的策略[J].廣西教育,2018(3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