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瀾
摘要: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貫徹優秀人才的培養,借助音樂教育實施美育是必不可少的途徑。本文在分析民歌特點與表現形式的基礎上,闡述了民歌鑒賞對于學生學習音樂課程的價值,并闡述了如何根據民歌鑒賞培養學生的音樂藝術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民歌鑒賞;民歌藝術;音樂素養
眾所周知,音樂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稱得上是一門古老的學科,然而在教育不斷更新換代的過程中,傳統的音樂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現在教育改革中對于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因此,為了迎合課程改革深入,音樂教師要分析目前推進全面素質教育的障礙,在教學中明確目前音樂學科教學的不足。以學生的審美教育和全面發展為核心教育理念,發現課程中對于學生的要求越來越多,但是在講解民歌時發現很多學生對民歌呈現出反感的態度,一方面學生覺得民歌遠離自己的生活實際,另一方面學生更欣賞流行音樂。教師要在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必須通過音樂課程的開展,擺脫學生不正確的學習觀念,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借助民歌藝術,讓學生的音樂學習更加充實。
一、分析民歌的特點與表現形式
民歌是一種歷史悠久而又屬于廣大群眾的藝術流派,它是屬于人民群眾的藝術,具備歌曲的特點。民歌的形成方法與眾不同,是一種土生土長的口傳文化藝術。取于地區家鄉話聲調加工的民歌聲調,不但為當地文化貼上地區的標識,或是區域文化傳播以及日常生活變化的歷史真實寫照。音樂賞析教材內容中列出大多數為純天然民歌,即在我國各族群眾在生產實踐中創造的、在坊間普遍廣為流傳的純正的民俗音樂,其音樂質樸感人至深,真正深入。
第一,民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有最密切的聯系。民歌的作者是廣大群眾,是這些人在長時間的工作、生活中,為了更好地體現生活、表達情感、表達信念而創作的。過去,勞動者被奪走了把握文化藝術的支配權,不識字、更不明白譜,但他們卻用口口相傳的方法編唱著音樂。第二,民歌是即興表演創作、在口頭上流傳而逐步發展的,是許多人智慧的結晶。民歌的創作過程和演唱過程、流傳過程是合而為一的,在流傳的過程中即興表演創作,在編創的過程中演唱、流傳。第三,歌曲具備簡單、質樸、形象、靈活的特點。民歌的歌曲短小精悍,大多數以單樂段為單位,單樂段不斷而組成分節歌的結構形式在民歌中有非常大的占比。民歌的聲調大多數具備濃厚的鄉土味和地方色彩,它與家鄉話密切融合,歌曲表現生活化,方式靈活,沒有確定的格律,對各類不同的內容、詞、演唱場所有較強的適應力。
二、弘揚民歌藝術,煥發音樂課堂魅力
發揚中華民族音樂藝術,讓其容光煥發魅力的魅力,是教師的重任。民歌音樂教育是承傳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主要方法,根據學校這一教育平臺,教師設計民歌音樂與提高學生藝術素養緊密結合,能夠完成傳統音樂藝術的傳承與學生素質的提高。每一個人都生于文化藝術搖籃,吸吮民俗文化精神而發展。每個學生都會歌唱民歌,了解民族音樂,不但是對民族音樂的承傳,也是對保護文化遺產的主要方法,讓中華民族音樂容光煥發新的活力,這是教師不能推脫的義務和重任。
例如,在學習《我的祖家是歌鄉》時,教師向學生展示高山族民歌的特點,與學生一同分析與其相關的音樂文化,讓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的這首歌感興趣,并對民歌藝術產生興趣。教師首先展示高山族的風土人情,借助短視頻向學生展示高山族獨特的音樂和舞蹈,然后讓學生在音樂和舞蹈的情緒中受到感染。不同的音樂和舞蹈形式,表達了不同的情感或傳遞了不同的信息,這讓學生對高山族的民族有所了解,對他們特有的文化藝術產生興趣。在此基礎上,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高山族民歌。在播放之后組織學生一同分析這一首民歌是屬于哪種類型的舞曲,從歌曲中高山族人祖祖輩輩喜愛唱歌的風俗習慣,以及高山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可以看出這首歌屬于歡樂舞曲。雖然由單樂段結構組成,但是卻帶有歡快、活潑的情緒,而且給人強烈的舞蹈性。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就情不自禁的搖晃身體,教師不必限制學生的動作,要求學生在課堂中正襟危坐,而是讓學生選擇在聆聽這首歌時合適的舞蹈動作表達。再根據歌曲的學唱和歌曲的表演,學生對民歌的了解更勝一籌,對民歌的體會也越來越深入。
三、應用民族音樂,培養學生欣賞能力
民族音樂是學習傳統音樂的關鍵,學習民族音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民族音樂是傳統音樂中歷史悠久的音樂,皇宮音樂、文人墨客音樂和宗教信仰音樂通常是對民族音樂改革、吸收和精美化的結果。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表達形式,作為在我國音樂文化藝術關鍵的構成部分,其具有更為充足的中華民族感情,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而,在民族音樂的教學環節中,能夠憑借其民族化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欣賞能力。
例如,在學習《如今家鄉山連山》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學會用連音和斷音的唱法唱好這首民歌,二聲部合唱也需要教師的組織和引導。然而,這首歌不僅要求學生的唱功有所進步,更強調學生能夠從這首歌曲中感受到孩子們天真淳樸活潑的性格以及熱愛家鄉的主題思想。這是一首具備民族風格的兒童歌曲,教師在教學中準備好鋼琴多媒體和口風琴。首先,借助口風琴練習學生的氣息,讓學生吸氣身均勻吐氣,并根據歌曲簡譜進行發聲練習。對著村莊唱山歌之后,村莊傳回了哈哈的笑聲。教師從這一笑聲中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歌曲,并讓學生通過觀察歌曲的歌詞來分析笑聲來自誰。這首歌圍繞媽媽和孩子的一段對話,母女倆之間的對話雖然被處理為歌詞內容,但是在歌唱時應該凸顯出母親和女兒的不同語氣。如女兒的部分應該是歡快跳躍的情緒。在發聲時位置應靠前,配合天真活潑的表情。母親和女兒的笑也有所不同,這點可以引導學生在歌曲中感受出來,不用教師過多強調。借助音樂中傳遞的情感,無論是在經典作品的聆聽中有所感受,還是讓學生在多媒體課件的帶領下用口風琴和鋼琴參與到歌曲的表演中來,都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這首歌要表達的內容,傳遞的情感。
四、渲染民歌感情,體現豐富的音樂形式
民族音樂作為民間精粹,其內容豐富,因而,在民族音樂的學習中,教師要融合不同的音樂方式開展目的性的教學方法的運用。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呈現音樂絢麗多彩的一面,進而讓學生賞析不同民族音樂的美。在探討中,學生能夠在課堂互動交流、課下梳理的環節中,體會民族音樂之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提供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支配權,尤其是讓學生探索與演出不同的民族音樂,在和睦的學習氣氛中去真正掌握民族音樂,以音樂之美作為引導,深入了解民族音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民族音樂情感誠摯,相比別的傳統音樂,具備唯美悅耳的節奏、多種多樣的風格、鄉土氣息獨特濃厚的特點??筛杩善奈幕腥玖σ约鞍喝怀渑娴幕盍?,促使民族音樂擺脫狹小審美觀的拘束。學生在民族音樂的學習中,感情獲得熏陶的同時,能夠培育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審美觀,有益于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開展民族音樂采風活動,還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中華民族音樂藝術的信心,塑造理論聯系實踐的優良校風,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和應用的能力。
總之,民歌的鑒賞與分析必須體現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認準民歌本身的教育意味,結合其承載的某一地區人們的情感以及表達的信念感等等,對學生進行陶冶和熏陶,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意識,審美觀越來越包容、健康,能夠在民歌中收獲良多。
參考文獻:
[1]萬敏. 中小學音樂教學藝術性民歌教法論析[J]. 中學教學參考, 2020(6):19-20.
[2]李潔. 怎樣培養學生欣賞民歌藝術[J]. 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 2011(2):140.
[3]王清珍. 小學音樂課民歌教學初探[J]. 新課程, 2016(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