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蕊
摘要:在知識創新的時代,隨著教育理念的變革,傳統教學模式已逐漸失去光彩,古箏教學緊跟時代步伐,與國外教學理論接軌,試圖探索更為科學的教學方法。本文以古箏教學為切入點,融合建構主義關于教學的基本思想展開討論,強調現代古箏教學應該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教學,鼓勵課堂中協作學習,倡導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充分資源。
關鍵詞:建構主義;古箏;教學;學習理論
引言
建構主義作為一種學習的哲學,可以追溯到18世紀意大利哲學家維柯,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較早成功地用于科學教育領域的創建人應首推皮亞杰和杰亞夫。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心理學家的探索下,更加趨于科學與完善,受到眾多教育者的青睞,隨著國家對藝術教育重視度不斷加強,藝術教師在大環境下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不僅積極提升教師技能素養,也開始注重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等社會學科,筆者作為一名古箏教師也應當順應時代與教育發展潮流,積極與教育學接軌。
建構主義關于教學的基本思想。建構主義提出了較為系統的教學理論和多種教學模式,對以往的教學理論產生了極大的沖擊。
一,建構主義關于教學的思想內容
第一,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
第二,注重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教學。建構主義強調創建與學習有關的真實世界的情境,這種情境應具有多種視角的特征,使學習者在相關情境中解決現實問題,并為他們提供社會性交流活動。
第三,注重協作學習。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于事物的理解,使不同的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
第四,注重提供充分的資源。建構主義強調要營造好的教學環境,為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意義提供各種信息條件。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古箏教學中的運用
(一)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當的是一位“領路人”的角色,強調的是引領,傳統教學模式,老師不厭其煩一遍遍教授與講解,有部分學生在課上領會了老師的意思,課下瞬間就忘了,比如“4”和“7”或者“3”到“5”的滑音,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示范“4”的音高,學生在課堂模仿,很少有學生有固定音高概念,所以學生只是在課堂感受到了“4”的音高,知道按下“3”就能到“4”以外,對于“4”就沒有更多了解了,有部分老師會告訴學生輕輕按下去就是“4”,“3”的上滑音按到底就是“5”但是這樣的解釋并不科學,對于輕重程度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見解,學生家中的琴弦軟硬度是否又和授課處的琴是一樣的呢?學生琴碼擺放的位置是否又與授課處一樣?眾多因素干擾著學生對于“4”“7”以及上滑音的理解,教授“4”和“7”一直以來都是老師很頭疼的問題,不是偏低就是偏高,老師只能在下次課又給學生循環一遍,學生在基礎階段對“4”和“7”模糊狀態,到了后面秦腔中大量“降7”就更讓學生不知所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在課堂告訴學生“4”的音高,不如告訴學生如何用其他方式或者借用工具找到“4”,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比如在d調的琴上學習“4”“7”,教師在課前運用平板電腦,下載軟件完美鋼琴,教師在古箏上演奏“3”音,讓學生在鋼琴中音區找到與“3”同音高的琴鍵,再演奏“4”讓學生找到同音高的琴鍵,學生將平板交給老師,老師在琴鍵上演奏“4”學生聽音高,按弦找到音,如此,即使以后在沒有教師指導的環境下,學生也可以確定音高位置。同樣是d調琴,對于“3”的下滑音,我們可以啟發學生,是否可以彈奏下一根琴弦“5”來作為衡量自己有沒有按準的標準呢?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學會探索創新,找到新穎的解決問題方式。維柯曾提出“人只能認識自己所創造的東西”,6由學生們自己消化的知識才最容易被記住.
(二)實際情境教學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如何創學習情境?學校音樂課堂經常會用到情境陶冶模式,古箏課堂也可以融入,傳統古箏教學教師更注重技法的表現,教師的關注點更偏向于是否有錯音,是否提速,但是在情感的處理上卻敷衍了事,學生每年能得到情緒處理指導的往往只有每年的兩首考級曲,能夠在古箏課堂運用情境陶冶的老師少之又少,無論是利用故事陶冶還是其他方式,我們都應該在短短的45分鐘課堂上,花幾分鐘實施,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還沒有完全形成,更多的是具象性思維,而音樂就是非語義性的東西,他們對孩子們來說就是抽象的,老師在教導學生的過程中似乎知道學生處理不好曲子的感覺,無法理解曲子的深層含義,就直接跳過處理的過程,沒有經過情感處理的曲子就沒有美感,學生在對比和老師的成品以后,漸漸遭受打擊,甚至讓他們有一個“只有老師才能彈出美妙的音樂,我做不到的感覺”,學生的學習動機,分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成就感的獲得,漸漸就失去學習興趣,這大概就是大多數琴童沒有父母的督促就輕易放棄學琴的原因。
(三)協作學習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合作學習,這樣有助于學生多角度更全面理解知識,同時也促進學生在集體活動中的人際交往,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強化社會責任感。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那么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孩子們在合作過程中會逐漸培養他們的責任心與合作能力,合奏過程中孩子們可以互相傾聽聲部,仿佛在玩聲部對位游戲,兩位孩子將不同的聲部演繹出來合成一首動聽的音樂,他們也會有滿滿的成就感,這便是生生合作,以練習曲桔梗謠為例,將學生分成兩個聲部,對于基礎薄弱的孩子,可以選擇讓他們演奏高聲部,低聲部留給比較扎實的學生,在配合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起到穩固節拍,鍛煉節奏感的效果,也可以在實踐過程中增進學生之間的情誼,我們也可以進行師生合作,學生在演奏過程中,可以傾聽老師的聲部,傾聽老師的音色,學生在合作中內心也有協作與統一的趨勢,自然音色與樂感會向老師逐漸靠攏。
(四)提供充分的資源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資源,在學習新曲子之前,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一些學習資料,比如有關樂曲的背景知識,音頻,視頻等等,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提供一些樂理基礎知識,以供學生課前預習,方便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教師也可以在課下自己給學生錄制本首曲子的演奏視頻,這樣在課下
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對美育的強調,家長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古箏作為中國傳統樂器,有著悅耳的音色與豐富的演奏技法,逐漸受到大眾認可,古箏學習者在近幾年大幅度增加,教師們不僅積極探求著更先進的技法,也在探求更為科學的教學方法。近幾年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各門學科的應用下不斷得到認可,漸漸走入音樂教學領域,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古箏教學相互融合,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琴的積極性與學習效率,同時對于教師的素質要求就更高一步,教師在設計課堂時,是否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備課?教師在實施情境教學時,多媒體是一個常用選項,那么是否在財力方面,古箏教師要比之前承擔的更多?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意義,那么課堂教學時間是否需要延長?我們相信,從傳統走向先進的確是一個漫長痛苦的過程,教學改革已是時代趨勢,古箏教學在教學理論的支持下將更為科學有效。
參考文獻
[1]葉靜.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二胡教學探索[J].大眾文藝,2021(16):187-188.
[2]李雯雋.建構主義視域下高校小提琴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20(01):87-91.
[3]楊維東,賈楠.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述評[J].理論導刊,2011(05):77-80.
[4]張海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實踐反思[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3(06):72-76.
[5]陳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J].學術交流,2007(03):175-177.
[6]鐘志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教學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06(05):10-16.
[7]溫彭年,賈國英.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改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05):17-22.
[8]張建偉,陳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04):75-8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