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暢 歐陽婧 肖迎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的重量,一個國家的分量,一個社會的體量。大學生作為青年人群代表,所以高校承擔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自信的關系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強化高校思政教育、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可提高大學生文化自信水平,通過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自信的潛在關聯,可明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文化自信的培養路徑。
關鍵詞: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青年作為文化自信的主要傳播者、繼承者和發揚者,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具有突出價值和引導意義。而大學生作為青年人群的代表,所以高校承擔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工作。如今,文化自信成為衡量一名大學生是否具備高度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標志,這對強化國家未來民族凝聚力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培育實施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影響構建“三大自信”的問題,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探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模式也成為了新課題。
一、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原由
(一)多元文化并存對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沖擊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各國文化廣泛交融,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憑借著其多方面優勢,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施加壓力。新時代時期,大量國外文化涌入國內,與中國文化產生沖突,這些入侵文化良莠不齊,大學生又處于可塑性極強的時期,面對“多樣”文化的干擾,很容易滋生不良甚至是錯誤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難以做出理性判斷。此外,一些西方主流文化,使大學生潛移默化地忽視了中國優秀文化,多元文化背景下,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也是影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因素之一。有學者指出,伴隨著日益多樣化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式以及組織形態和類型,多種多樣的社會分工方式,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組織架構也隨著這種變化而有了新的重組,這就使得利益的主體多元化、取向多元化和差別顯性化日益成為當前社會生活的一項突出特點,而這些特點映射到文化建設的領域就導致了異質型多元文化的并存。在信息全球化的時代,多元文化的存在雖然使人們的思想更加豐富多樣,追求更加靈活自由,但大學生普遍存在社會閱歷少、認知能力差的問題,在這個思想可塑性極強的年齡段,很容易在其意識形態領域建立起不正確的三觀,錯誤解讀“三大自信”,這不僅影響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下的文化自信,也約束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真正發揮,都無疑會阻礙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樹立。
(二)高校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度不夠
近年來,雖然高校加強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社會主義先進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普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青年大學生群體仍對我國文化的自信上存在一些誤區。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就弱化了文化自信,內容上更加注重的是政治素養的教育,部分高等院校在進行相關教學過程中,對高等院校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作用缺乏正確的認識。并且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文化自信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形式也保持著傳統的授課方式,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對“三大自信”的貫穿也沒有那么全面,因此,學生也沒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再者對于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他們在進行教學時,往往會把對學生思想上面的培育形式化、利益化、目的化,將所應深度理解的自信觀念停留在現象層面沒有真正做到以理育人,以德樹人,一些學生遇到這種情形往往也會產生抵觸心理,就導致了對于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除上述以外,也存在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國家文化的不自信的現象,這也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產生了影響。
二、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自信的潛在關聯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自信具有同向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自信有著相同的理論基礎。文化自信是一種精神層面上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上的引導,這樣來看,文化自信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同向性的。如今,中國的文化建設要結合“三大文化”和外界多元文化成果,同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基本的價值取向,作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指導。在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培養過程中,價值觀的形成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引導的,文化自信則潛濡默化地對價值觀進行著支撐,他們都起著價值引導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自信發揮作用的同時,他們都能較大限度地發揮出人們的主觀能動性,我們稱之為“激勵凝聚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激勵大學生自愿參與社會主義先進事業的建設,鼓勵當代大學生提高政治覺悟;文化自信激勵大學生主動參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他們共同發揮著“激勵凝聚作用”,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樹立起著重要的服務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自信相輔相成
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支柱,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自信的升華要素。文化自信強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輸出底氣,以對理論知識的認同為根本,展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與先進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自信建立傳播的核心渠道,引導人們建立正確的意識形態,是文化自信的升華要素。在促進國家取得的巨大歷史成就中,文化自信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為民族繁榮和發展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偉大事業,其意識形態立場至關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與文化自信的升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首當其沖的就是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發展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激發。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能使大學生對“三大自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提高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一)強化高校思政教育,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內容
首先,高校應增加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內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大綱中的占比。思政課程作為大學生思想輸入的關鍵課程,指引大學生了解“三大自信”的發展歷程,熟知特有含義,明白進程趨勢。改善思政教育總體布局,把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納入學校學生培養計劃綱要,并具有一定的繼承性和連續性,利用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優勢,以多模式的文化形式開展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對“三大自信”追求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出文化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