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健康教育屬于素質教育的范疇,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對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在分析《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出發,提出《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新思路。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同時健康也成為一項衡量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我國歷來都比較重視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狀況,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文件,目的是加強健康教育生態建設,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和健康水平。實踐表明,《健康教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通過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可以培育學生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然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文化也呈現出多元化特征,對學生的性格心理、行為習慣造成嚴重影響,各種因心理問題導致的自殺或傷人事件頻繁發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縱觀當前高校《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現狀,主要還是以預防和矯正大學生心理問題為主,缺乏積極情緒體驗和心理潛能開發,不利于學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和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不相匹配。因此,本文提出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出發,探究《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新思路。
一、積極心理學概述
積極心理學理論源于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通過倡導積極的價值取向,挖掘人的心理潛能,從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是對傳統消極心理學研究的有益補充。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涉及群體層、個體層和主觀層三個方面,群體層主要是指社會、學校、單位、家庭、社區等對人積極心理的影響,要想使個人在群體生活中保持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就需要構建良好的生活秩序和營造有利于個人成長的工作、學習環境;個體層主要是指個體積極心理素質培養和正確三觀形成,包括關心愛護尊重他人、勇于面對困難和挫折、積極應對未來不確定因素等;主觀層主要是指個體的主觀感受,包括對目前狀況的滿意度,主觀希望達到的幸福感等。
二、《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單一
目前,多數高校《健康教育》教學還是以傳授心理健康知識、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為主,通過學習心理健康知識來掌握克服心理疾病和調適不良心理的方法,實質還是屬于消極心理學的研究范疇。新課標指出,開設《健康教育》課程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如果在實際教學中僅著眼于引導學生分析自身的心理問題,從消極的角度看待問題,而缺乏積極品質和健全人格培養以及正能量挖掘,那么學生潛在的積極心理因素就不能被有效開發和利用,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2.教學模式滯后
隨著新教改的深入推進,多數高校《健康教育》教學也一改傳統填鴨式的知識講授,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采用了案例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師生間、學生間互動交流,活躍了課堂氛圍,但仍然未改變教師主導課堂教學的現狀。例如,案例教學法的應用,首先以案例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切入,其次應用所學的健康教育知識對問題進行討論,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和通過課后作業實現知識的進一步內化。教學過程雖然看似形成了完整的閉環,但卻忽視了學生積極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心理潛在能力的開發。
3.教學內容消極
傳統《健康教育》教學選取的案例多數為消極的“心理問題案例”,容易使學生對號入座,甚至產生心理排斥,造成師生關系對立,影響教學順利開展。同時,在案例的分析過程會輔以心理障礙篩查量表,通過對案例評估進而采取針對性措施應對心理問題。此外,教材中的案例通常為經典案例,與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關聯度不高,學生自我體驗較差,教學收效甚微,無法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健康教育》教學改革
1.以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為教學目標
一是培養自信心,通過布置難度適宜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相信自己能夠獲得發展,提高自我價值認同感,增強成功的自信心,形成積極的自我效能感。二是搭建希望,引導學生將制定的人生發展目標按時間段分解為各個子目標,并制定相應的行動計劃,享受各個子目標實現所帶來的樂趣,提升幸福指數。三是培育樂觀情緒,引導學生正視過去,不推卸、不逃責,滿足當下、感恩當下,即使有些事情不盡如人意,也要以樂觀的心態從容面對,鼓勵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以滿腔的熱忱迎接挑戰,抓住未來所有的發展機會。四是培養韌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人生應有理想但并非一帆風順,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理性看待人生路上的困難和挫折,拓展思維,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困難。
2.以積極心理體驗開展教學
一是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學生只有知曉教學目標的內容,才能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客觀、真實、積極、正向的案例情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夠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與案例主體同頻共振,激發自身心理潛在的積極因素。如讓學生進行情景短劇表演,重現日常生活情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并在反思中正確認識自我,挖掘潛能、實現價值。三是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幫助學生通過積極的心理體驗來找到正確的解決問題思路,促使學生重視日常生活中積極心理因素的挖掘,從而促進自身身心健康發展。
3.以積極題材充實教學內容
一是要加強積極心理學本土化研究,根據高校自身實際情況和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學生學情分析結果等,將積極心理學發展的前沿知識優化重組后融入《健康教育》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掌握積極心理學的新知識、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全面體驗和感知這些積極元素,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主動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為學生全面發展夯實基礎。二是有目的地選取積極向上的案例題材,盡可能減少消極心理問題案例和錯誤行為糾正案例等題材的選取,引導學生從積極的角度討論分析案例,用開放、欣賞的眼光和積極的態度去客觀評價周圍的人和事,從而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三是加強積極心理內涵滲透以及反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要求當代大學生應擁有“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積極心理品質,這與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一脈相承,也是新時期社會對高校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同時,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心路歷程,主動關注自己的身心發展,在反思的過程中將積極元素滲透到內心深處,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積極的認知方式和人格品質。
四、結束語
國務院頒發的《學校衛生工作條例》中指出:高校應將《健康教育》課程納入教學計劃,這是以立法的形式明確了《健康教育》課程的地位和作用。傳統《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選取的案例多為消極心理問題案例,不利于學生開發積極的心理品質、培育健全的人格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與當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相脫節。因此,在積極心理學的指引下,筆者根據自身多年《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實踐,提出從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三個方面入手進行教學改革,以其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曾銳.國內學生健康素養研究綜述[J].衛生職業教育,2019 (37):24
[2]吳九君,廖清林,韓力光.積極心理學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113-114
[3]趙引弟,楊霞,駱新楠等.新時期高校開設健康教育課程的現狀與體系優化研究[J].高教學刊2020(35):66-70
[4]劉什芹.積極心理學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 (02):42-43
(作者簡介:楊俊英,吉林省永吉縣,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高校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