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社會轉型帶來的復雜變化,大學生極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時代要求,是踐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要求,是激發大學生發展動力的內在要求。把優秀傳統文化中整體為上的價值觀、集體取向的自我觀、辯證平衡的思維觀、注重內省的心理調適觀、和諧團結的人際觀、勤奮進取的學習觀融入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師德養成中,有利于培育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6-129-03
【本文著錄格式】高芳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8(16):129-131.
基金項目: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規范化研究》(項目編號:2020zsszsx094)。
社會和科技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滿足了現代人的物質需求,也給人們的心理健康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效率至上、節奏快、競爭激烈等都成為當今時代顯著的特征。大學生群體由于認知、情緒等各方面還不夠成熟,面對社會轉型帶來的紛繁變化,極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甚至是嚴重的自傷自殺事件。青少年是抑郁癥的高發群體之一,抑郁癥又極易導致自殺,國家衛健委要求高等院校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結合此前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文件,體現出黨和國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視。各高校積極落實相關文件要求,探索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并將目光放到中國五千年古老文明中,不斷挖掘傳統文化中有利于促進心理健康的優秀資源。漫長的中華文明塑造了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成為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心理基因,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將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用優秀傳統文化對青年學生的獨特魅力和吸引力熏陶大學生不斷提高品德修為、涵養高尚情懷、汲取智慧力量、塑造健康人格,既有利于培育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又能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強大生機。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時代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五千年中華文明蘊含的思想觀念、行為規范、處世哲學等,是涵養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重要養分。文化心理學的諸多研究表明,文化背景會影響個體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自我概念等。當今時代,西方文化對青年大學生的滲透與沖擊越來越大,加上大學生本身對傳統文化了解不深,文化底蘊不足,歷史視野狹窄,在這種“文化交鋒”中極易產生迷茫困惑,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在歷史和文化背景下理解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堅定文化自信,從傳統文化中獲取深沉持久的力量,是抵御文化迷失,培育積極人格,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踐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要求
20世紀末,積極心理導向作為詮釋心理學的一種新視角逐漸發展起來,從對象上不針對少數學生,從內容上不集中關注心理問題出現后的輔導和咨詢,而是特別強調面向全體學生,幫助他們開發心理潛能,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孟萬金在整合相關思想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以人的向善性為價值取向,注重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發展,防治心理問題,促進個體身心全面和諧發展。[1]以儒家文化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倡導人性本善及理想人格的塑造,傳統中醫文化也主張“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些思想是開展適合中國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激發大學生發展動力的內在要求
內因在人的心理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當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迷茫、空虛、頹廢、佛系等心理現象,皆因其內部發展動力不足。文化學的觀點認為,某一地區或民族的特定文化是由該地區或民族的人來創造的,反過來,人所創造的文化又會在潛意識中影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活動及行為表現。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厚資源是大學生自我發展的源泉活水,如“天下為公”倡導人要樹立崇高理想,遠大理想和合理目標能夠推動大學生加強學習,投身實踐,是自我成長和發展的不竭動力。此外,傳統文化中倡導人要有積極進取的精神,人生在世要勤勉奮斗,不斷探索自然的規律和奧秘。大學生通過領悟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哲理,陶冶道德情操,磨練意志品質,為追求自身發展進步提供精神動力,推動自我實現不斷到達新的高度。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整體為上的價值觀
當前社會多元價值觀交織碰撞,大學生所處的外部環境愈來愈復雜,要求他們有清醒的是非判斷,有足夠的能力處理學習生活各方面的問題,平衡好個人、集體和社會的各種關系。研究顯示,傳統文化體現出的價值觀能正向預測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2]傳統文化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強調整體為上,體現出強烈的責任意識和高尚的價值取向,對當前大學生中理想信念淡漠、價值觀念模糊等心理具有積極的矯正作用;“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體現出求財的正當性,對當前大學生中考試作弊等失信行為、為了結果不擇手段的不良競爭行為等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體現出古人對生命的積極思考,能夠激勵大學生珍愛生命,不為了失業、貧困、學業失敗等暫時的不如意就放棄生命。
(二)集體取向的自我觀
中國傳統文化是集體主義取向的文化,集體主義者的自我概念中是包含了自己和重要他人的。[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我觀包含完善的自我發展目標、重視他人的評價、勇于擔當責任、適當約束自己的言行等內容。傳統文化強調人需要不斷進行自我修煉,并把“修身”與“治國平天下”放到同樣重要的高度。“愛面子”是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中最基本的心理組成部分[4],重視自我概念形成中他人評價的作用,“人言可畏”就反映出中國人在人際關系上的強烈自尊。傳統文化同樣強調責任擔當,責任是自我成熟的標志,能讓大學生產生成年人感受的重要時刻之一就是能夠擔當責任。傳統文化中“禮”“義”等思想要求人要適當約束自己的言行,而人的行為調節與控制正是心理健康的評價標準之一。當然,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要適應當前時代的需求,避免因過度強調社會性取向及約束言行產生的自我萎縮。[5]
(三)辯證平衡的思維觀
“中庸”和“陰陽觀”是中國人追求和諧的思維方式的直接體現,具體包括三個特點。一是整體性,強調身心是統一的整體,人與世間的生物、所處的環境也是統一的整體,如“天人合一”提醒人們要順應自然,不違背自然規律。二是辯證性,傳統文化中“福禍相倚”“因禍得福”等觀點都體現出辯證的思想,面對不如意的事不要一味抱怨,要看到事情本身的兩面性,面對自身的不足或缺陷也應坦然對待,發現其中蘊含的積極力量。三是平衡性,中庸思維不是模棱兩可,而是強調要認清事物間的復雜關系,通過調和矛盾達到和諧,避免偏激。思維方式對個體的社會認知、健康觀念和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具有沖動性、片面性等特點,有效運用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哲理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整體觀和辯證思維。
(四)注重內省的心理調適觀
首先,大學生處于個性成熟的關鍵時期,面對挫折承受能力較差,學業挫折、人際挫折、求職挫折等暫時的困難都會引發各類心理問題。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應該直面挫折,挫折是獲得成就必經的階段,“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等表明了面對挫折要有戰勝挫折的勇氣,積蓄苦難力量,必將獲得成功。其次,中國人的幸福是通過與外界的和諧相處而獲得的內心的平靜安寧,傳統文化強調通過內省的方法來調適心態。“吾日三省吾身”“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等檢視自我的方法能夠幫助大學生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進行理性歸因,多歸因于自身可控制和調節的因素,如努力,從而維持心理平衡,保持豁達心態。此外,七情互治法、“七情之病,看書解悶”等具體方法,對調節消極情緒,調適心態也有積極的作用。[6]
(五)和諧團結的人際觀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為貴”“和為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及“仁愛”“孝悌”“忠恕”等倫理道德規范,都在于實現人際關系的普遍和諧。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人們的經濟意識強化,仁愛精神缺失,人與人之間情感淡漠[7],特別是網絡技術的高度發展,使得手機成為人的“外部器官”,人們長時間沉浸在網絡構建的“虛擬世界”,出現了“即使面對面同桌吃飯也互不理睬”等現象。傳統的“中庸”之道追求在人際關系中克己容忍,保持適度,無過無不及,以謙和的心態和行為方式,獲得社會的好評。“推己及人”也從換位思考的角度有助于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六)勤奮進取的學習觀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關于學習的優秀思想,有利于提高學習效能,改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有效地學會學習。如“學而不厭”強調學習態度,時刻保持不滿足的狀態;“溫故而知新”強調學習要善于總結和整理;“學貴有恒”強調學習要有毅力;“學而時習之”強調學習要不斷地應用于實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強調要虛心向別人學習等。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這些觀點對整天空虛厭學、迷茫浮躁、消極懈怠的大學生有積極的警示作用。此外,“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小不忍則亂大謀”等都反映了中國人吃苦耐勞、越挫越勇、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有利于解決大學生中存在的動力不足、毅力不夠等問題。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路徑
(一)融入課堂教學,增強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健康認知
課堂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教師要充分運用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積極心理健康思想融入課堂教學,引導大學生增強對心理健康的積極認知。首先,教師自身要關注優秀傳統文化,主動在現代心理學知識體系與優秀傳統文化之間建立聯系,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其次,教師要善于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時代特點和當代大學生的認知與接受規律進行“時代闡釋”,用青年感興趣、聽得懂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增強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作用。同時,針對學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可以開設傳統文化心理學、傳統典籍中的心理學思想、經典名著的心理學解讀、中醫心理學等公共選修課,制作課程精品資源,打造網絡課堂,提高傳播力與影響力。
(二)融入實踐活動,增加大學生學以致用的積極體驗
實踐活動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積極心理認知只有在親身體驗與總結反思中才能真正轉化為積極心理品質。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在學以致用中體悟心理健康思想,掌握心理調適技巧,培育意志品質,增加積極體驗。首先,結合課程內容開展心理測驗和團體心理訓練活動,對中國人思維方式的測量工具主要有中庸思維、辯證思維和整體思維方式量表[8],通過心理測驗及對應的訓練活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其次,依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協會等開展心理知識競賽、校園心理劇大賽、優秀傳統文化作品創作、講中華好故事、演講比賽等活動,寒暑假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激勵學生敢于擔當,拼搏進取,在實踐中長才干、練本領,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
(三)融入校園文化,潛移默化中塑造大學生積極人格
根據中國人的心理特點,大學生心理求助的意愿和方式都比較含蓄,學校要加大宣傳力度,普及相關知識,拓寬教育渠道,弘揚傳統文化,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讓學生在有利身心發展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地提升心理素質,保持心理健康。首先,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面可通過文化長廊等宣傳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其次,在精神文化建設方面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風、系風、班風建設中,舉辦專題講座,開展精彩多樣的校園活動,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接受心靈熏陶;最后,在網絡文化建設方面,牢牢把握網絡宣傳陣地的話語權,通過校園網絡平臺、微博、微信、QQ、抖音、快手等網絡媒介,大力宣傳優秀傳統文化,推送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案例,滋養學生心靈,陶冶高尚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培育積極心理品質,提高心理育人水平。
(四)融入師德建設,發揮教師的言傳身教作用
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在于傳道授業解惑,也在于日常的一言一行。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師德建設工作,既有利于提高教師本身的道德修養,又能為大學生提供示范榜樣,引導大學生客觀理性地認識自我,建立友善互助的人際關系,確定合理的目標并為實現目標持之以恒付出必要的努力。首先,在教師中大力宣傳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組織專題講座、交流研討、學術沙龍等活動,增強教師職業信念,豐富文化底蘊,涵育德行情操;其次,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自律自省,處理事情公平公正,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用人格魅力影響和感染學生;最后,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聆聽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疏解困擾,引導他們發現內心的力量,發揮內在潛能,全面推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培養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孟萬金.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2]梁世鐘.當代大學生的傳統價值觀及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D].蘇州:蘇州大學,2007.
[3]張力,周天罡,張劍等.尋找中國人的自我:一項fMRI研究[J].生命科學,2005(5):472-478.
[4]方群,張福全.中國人傳統文化心理特質對心理咨詢的啟示[J].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2020(1):106-110.
[5]羅鳴春,蘇丹,孟景.中國傳統文化中心理健康思想傳承的四個途徑[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7-12.
[6]楊鑫輝.中國傳統心理治療探討[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50-55.
[7]張忠華.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價值[J].現代大學教育,2005(5):78-81.
[8]侯玉波.文化心理學視野中的思維方式[J].心理科學進展,2007(2):211-216.
作者簡介:高芳芳(1990-),女,山西呂梁,長治學院教育系助教,研究方向為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