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芳
摘要:高校編外勞動合同制人員的用工越來越普遍,用人數量和規模不斷呈上升趨勢,這種靈活用工形式在為高校提供方便、節約成本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風險和挑戰。本文針對高校合同制用工中存在的管理不規范、同工不同酬、職業發展狹窄、激勵機制匱乏等問題, 結合管理實踐的經驗積累,提出了規范管理、建立晉升機制、探索綜合激勵模式、同工同酬等建議,以增強其歸屬感和愛校凝聚力,留住優秀人才,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實現合同制員工和學校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勞動合同制員工 管理 激勵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高速發展, 高校對教工人數需求快速增加,但受事業單位編制指標的限制, 教職工的數量無法滿足現實需要,高校在教學科研、管理和后勤部門擴大了編外勞動合同制員工的聘用范圍,使合同制員工數量大幅增長,崗位類型多樣化、層次和結構更為復雜。這種用工模式打破了事業編制的“鐵飯碗”,它以崗位為核心,依據崗位價值和員工履職能力進行考評、晉升和淘汰。
目前高校編外合同制員工和編內職工在薪酬、職業發展、福利保障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短期內無法根本性改變,這種現實的差異與人力資源管理的公平性原則在一定程度上相悖,如何在客觀性差異存在的情況下、在可允許的范圍內做到最大程度的公平,有效激勵不同類型的員工,是高校人事部門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一、高校編外勞動合同制用工現狀
高校由于事業發展和業務規模擴大的需求,為應對編制不足、降低用工成本、解雇和替代便利等原因,引進編外合同制人員,但高校目前合同制用工中存在管理不規范、同工不同酬、職業發展通道狹窄、激勵機制匱乏等問題。
合同制員工結構層次復雜,從用工主體看,有學校聘用的、院系等二級部門聘用的,人員來源也較為復雜,其價值取向和擇業動機有所不同。高校是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而編外合同制員工薪酬由高校自籌資金解決,多數高校為降低用人成本,往往會降低編外人員的薪酬,導致實際用工中,高校編內職工和編外合同制員工混崗,二者工作基本實現了對接,但普遍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帶來人員權益保障的不平衡,難以保障編外人員權益。對合同制用工的不重視,對這支隊伍管理的不規范、規章制度的不健全、激勵和晉升機制的缺乏、收入的客觀差距和身份的自我認同會導致其心理歸屬感缺失、工作積極性差,一些編外的高校畢業生,經過幾年的工作鍛煉,能勝任更重要的崗位,卻可能因為待遇的差異和職業發展的考慮而選擇離開,影響高校人員隊伍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
高校對編外合同制員工在管理措施上、用工過程各環節中均可能存在管理不規范的地方,如合同文本或變更不規范、簽訂不及時、規定的責權利模糊等,這些漏洞會使法律風險隱患突出,增加高校與合同制員工間發生勞動糾紛的可能性,勞動爭議、仲裁乃至訴訟時有發生。
二、編外勞動合同制員工人事管理的具體措施
1.規范合同制員工管理,制定相應規章制度, 保障管理公平高效
管理規范化是減少編外用工法律風險的需要。管理措施上探索分類分級管理辦法,改進科學化管理方式,實行人性化、差別化管理。與編內職工成熟的制度相比,合同制員工管理中存在規章制度不完善、薪酬福利制度和晉升機制欠缺、獎懲激勵、離職解聘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高校人事部門應在“依法依規用工,全面規范管理”基礎上,出臺適用于全校編外員工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編外用工各環節及相關流程。
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保證激勵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尊重合同制員工的利益與需求,健全和他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薪酬福利、考核、獎勵等制度,規范管理行為,保證管理中的公平公正。首先制定薪酬福利制度,在福利待遇、晉升渠道、勞動權利等多方面保證管理的公平長效,使其擁有與編內職工一樣的公平激勵期望;其次制定考核和獎懲激勵制度,根據單位職能和目標任務,明確所聘崗位工作的內容、目標任務、職責和權限,根據其完成工作的情況進行考核和獎懲激勵,營造良性競爭的氛圍;第三制定離職解聘制度,暢通和合同制員工的溝通渠道,把可能產生的勞務糾紛消除在萌芽,避免因矛盾激化給學校帶來的損失和負面影響。
2. 建立工作檔案,為高校加強用工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合同制員工工作檔案,完善信息化檔案管理,實現電子信息化。合同制員工將檔案放在人才市場,甚至個人手里,產生人檔分離、檔案多頭的管理現狀,對本人,檔案不在單位,對其在校期間工作業績考核、崗位晉升、職稱評審都有負面影響, 容易使他們心理安全感和歸屬感差,人心不穩,對高校,這將造成管理的不可控。人事部門要協調各部門對合同制員工個人資料統一收集, 建立統一的信息數據庫,確保建檔及時、信息來源真實、管理有效,加強信息研究,需要時可直接從數據庫中調取工作檔案的相關信息,有利于主管部門和領導對業務能力強、工作業績突出的合同制員工采取適當的激勵方式 (如職務晉升、職稱申報、工資調級、績效獎勵等)予以獎勵。
3.建立晉升機制,提供職業上升通道
首先,重視合同制員工的培養,關注其個體成長和事業發展。幫助做好職業規劃,立足長遠, 構建合同制員工的職業成長體系,制定培訓計劃,使其能不斷地接受教育并提高自身技能,科學合理的自我評價和定位,加強人文關懷,激發其工作積極性,增強其愛校凝聚力,留住優秀人才。
其次,建立晉升機制,為其提供發展的機會。合同制員工職業晉升階梯有限,建立順暢的職業升遷通道尤為重要,建立晉升考核辦法,適時調整工作晉升標準,采用管理和專技雙重職業途徑的方法,滿足不同價值觀員工的需求,允許合同制員工參加管理崗位競聘、職稱的推薦評審,高校對合同制員工參照編內職工實行統一管理,充分激勵其提高綜合管理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設置一個能為員工提供有效平臺、清晰晉升通道的工作環境,讓其通過職業發展平臺展現自我, 肯定自我,產生對工作的認同感和成就感。
4.探索綜合激勵模式,提升內在激勵效用
綜合激勵模式首先最有效的激勵方法是薪酬。合理應用薪酬的價值,體現崗位、職責和貢獻相結合的原則,根據崗位貢獻和績效考核提升合同制員工工資,提高其工作積極性,考慮從崗位基本工資、校齡、年度考核獎勵、學歷學位、職務職稱津貼等多角度進行深入細致研究,可分為基礎工資、崗位績效和其他獎勵績效幾部分,基礎工資可結合高校財力、參考編內職工薪酬制度, 建立工資增長機制,逐年晉升工資等級,在績效工資的發放上,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則,其發放依據主要是考核,根據其工作實際完成情況,采取編外合同制員工與編內職工實行同規格同標準的績效考核方案,在考核結果同水平情況下發放相同水平的崗位績效,對業績突出的合同制員工給予獎勵績效,盡量縮小合同制員工與編內職工薪酬待遇方面的差距, 推動實現“同工同酬”,激發全體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其次是工作激勵、充分放權。一般來說員工都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在被委以重任的時候, 會有極強的成就感。
第三是福利待遇激勵。主要包括和編內職工享受同等福利待遇,享受五險一金,統籌考慮建立職業年金、補充醫療保險等,全面解決其后顧之憂,這些也有賴于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和高校自身的成熟。
第四是考核激勵,形成長效競爭激勵機制。通過科學合理的考核制度,公開、公平、公正的工作方式, 對合同制員工進行考核,予以獎勵或約束,可激發其工作積極性和創新性,實現個人和組織目標雙贏。
參考文獻:
[1]項國梁等. 編制外用工模式下的員工激勵研究 [J],經濟師,2020(8).
[2]趙瑛等. 論高校編制外用工管理規范化的實施路徑 [J], 教育觀察, 2020(9).
中央財經大學 北京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