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霞
摘要: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傳授和學生聽記的課堂教學模式非常普遍,這樣的教學方式過于依賴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語文學科是知識豐富、結構復雜的綜合性學科,《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為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語文;情境教學;探究
1導言
隨著“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弊端凸顯,情境教學越發受到關注。本文主要闡述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課堂情境教學策略,探討合理創設課堂情境的方法,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2生活情境觸發情感
語文是一門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文學創作來源于生活,多數文學作品是作家以生活經驗為基礎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創作的。初中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開始獨立觀察和思考周邊生活,對身邊的世態人情充滿探索欲望和求知熱情。“在初中語文小說閱讀中應用情境鋪墊,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得提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有意識地將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清楚闡述文本內容產生的生活背景,創設合適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引發情感上的共鳴,深入領悟作品中的情感內涵。《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充滿童趣的作品。百草園美麗的景致、有趣的昆蟲、讀書習字的生活場景,與初中生的童年有相似之處。講解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展示、討論點撥等方式,引導學生想象童年生活,由學生童年趣事導入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學生說起自己的童年,自然饒有興趣,使學生回憶童年的心理與魯迅在百草園的歡樂、在三味書屋感到的枯燥產生共情,更加理解魯迅成年后對兒時生活的追憶和懷念。語文課堂上恰當創設生活情境使得文本內容更加鮮活生動,有利于學生感同身受地體會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深刻把握作品的內在意義。教師應當注重生活實際與課堂教學的結合,在學生能接觸到、能理解透的范圍內尋找生活素材,讓學生的心靈從日常生活中插上想象的翅膀,領悟文本的魅力。
3問題情境啟發思考
初中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容易流于“走馬觀花”式的瀏覽,認為自己讀完文本中的每一句話就完成了閱讀任務,疏于思考和體會。“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提高素質的重要源泉,而問題是新想法、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語文課堂中的情境教學,不僅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選入中學課本的文學作品,語言富有特點,文本內涵豐富,意義深遠。教師要在備課時解析文本,在學生注意不到的地方巧妙設疑,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多維度理解文本。例如《散步》這篇文章,記敘了一件日常小事,語言樸素簡潔,學生很快就能把握課文的中心內容,但容易忽略文本中值得深究的細節,導致在對文章思想內涵的理解上過于片面。此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這篇文章寫了什么事?”學生很快得出答案:“全家人一起散步。”教師追問:“既然是一家人,為什么作者在開頭非要強調‘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呢?直接說‘我們一家老少’或者‘母親、妻子、兒子’不是更親切嗎?”引導學生在關鍵的細節設置處換成其他的寫法再讀課文,深入思考其中的差別。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再讀課文,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理解和體會,這時請學生談談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教師引導點撥。這篇課文的主題除了寫家庭親情,其實還包含對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弘揚。作者在開頭以這樣的細節安排兩代人出場,突出了代與代的和睦互助,強調了青年人在家庭和社會中承擔的重要責任和使命。教師在學生不易注意的關鍵處設置疑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重讀文本的興趣,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深度思考。除此之外,課堂上學生很難集中注意力于一個問題,當學生長時間思考一個問題,或者教師的教學形式過于單一、提問過于簡單時,學生容易思想疲憊,表現出精神懈怠、注意力分散的問題。這時,恰當的提問能夠使學生重新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提高學習效率。為了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此類問題的設置難度不宜過大,盡量簡短有趣。問題情境的設置并非固定不變,而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課堂上巧妙設置問題情境,以問題啟發思考,應當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前提,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4遷移情境促進學習
學習遷移,就是學生在一種情境中習得的知識、技能、態度對另一種情境中知識、技能、態度的形成產生的影響,即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語文課堂上的學習遷移,需要教師充分理解文本,熟悉學生的知識水平,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基礎上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實現知識、情感、方法的遷移。文言文教學中,學生對于單個實詞、虛詞的理解和記憶往往是不深刻的,如果每一次學習文言字詞都重新背誦記憶,記憶效果比較短暫。這時可以啟發學生回顧已經學習過的文言字詞和句子,與新學習的內容結合起來理解認知。例如,學習“而”字在“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的釋義用法時,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曾經學過的《論語》中“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中“而”字的含義,即“表承接關系,相當于‘就’”。通過遷移,學生將新舊知識聯系,鞏固了文言字詞的重要知識點,增強了記憶。知識點的學習,可以“舉一”而“反三”,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對文本情感內涵的把握同樣可以創設遷移情境。情境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對文本知識不同的看法,通過創新性思維的培養,由知識的學習上升到能力的提升”。例如學習《最后一課》時,梳理文本內容后,學生對小說的主要人物和情節有基本的認識,但對人物內心的情感態度缺乏深入理解。這時,教師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小說情境:“假如你是小弗朗士,從遲到趕到教室到聽到韓麥爾先生的發言,你的心情會有怎樣的變化?假如你是韓麥爾先生呢?”在思考討論中讓學生不知不覺地為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考慮,從已有生活經驗出發,理解小說主人公的情感變化。學生不僅深入理解文本內涵,而且通過學習遷移開始反思自己平時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深化了學生的思維。此類遷移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又能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設身處地挖掘文本情感內涵的學習習慣。
5結語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語文作為母語學科,走在了改革的前沿。因此,身處語文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也就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秉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初中語文學科特點與教學實踐,合理地運用情境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起師生對文本的共鳴,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創新意識,讓語文課堂煥發生機。
參考文獻
[1]廖對兒.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觀察,2019,8(42):98-99.
[2]苗盼盼.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教育探索,2019(06):39-41.
[3]符建美.對核心素養觀下初中語文閱讀活動模式的構建與反思[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12):26-28.
[4]伍麗.初中語文有效閱讀的教學策略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12):47-49.
山東省寧陽縣第二十中學 27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