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洪澤
摘要:生活化教學是一種科學的教學模式,它與學生認知特點相適應,不僅可以有效優化學生的認知,同時也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整體教學質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注重融入生活化的實踐性內容,以拉近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促使學生快速形成科學的思辨意識,并掌握運用其分析生活問題的能力。因此,本文結合筆者實踐經驗,就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展開探討。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應用
初中生的道德和法治素養已初步形成,教師需要以學生發揮為基礎給予他們正確引導,促使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得到不斷提升。實踐證明,教師給予學生興趣和發展規律,有效地引入生活化教學,可以優化學生的認知,促進學生問題分析能力的形成,是對教學質量的極大提升。教師仔細分析課堂教學內容,將學生的生活實踐制作成教學資料,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整體素養的發展。
一、引入生活化案例,強化法律意識
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舉出實例,使教學內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是比較常用的課堂構建方法。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構建而言,例子要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相關,他們才會容易產生代入感,從而以應用為導向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否則學生難免會將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停留在淺層次,感到云里霧里。例如,教師講解法律的維權問題時,列舉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例子,可以使學生快速產生帶入感。購買到假的產品、快遞損壞、購買到過期產品等,案例都是學生容易接觸到的案例。教會可以以這些實例為載體,教導學生遇到問題時如何解決,傳授他們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方法。通過實例分析,他們自我維權和自我保護意識得到強化,促使他們形成在生活中運用法律武器的意識。知識來源于生活,那么堂課教學也要回歸實踐,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學習實踐中完善自我、發展自我。
二、導入生活化內容,培育認知興趣
長期以來,初中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課堂的印象都是呆板和晦澀,教學參與積極性不高。這與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有關,如果教師試圖借助灌輸性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的學習知識,學生就會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自然會影響學生的認知興趣的形成。因此,教師構建生活化教學模式過程中,重視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貼合性,在課程導入部分選擇生活化內容,迅速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促使學生主動跟隨教師的思路,配合教會引導進行科學辨析與認知活動。例如,教學《友誼的天空》時,筆者利用課堂的前十分鐘組織參與小型自述會,引導學生對“我最好的朋友”進行描述,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為了使自述會活動內容與課程內容保持緊密聯系,筆者為學生設計了問題鏈,對其思維進行引導。如此,學生既能有效開展發散思維,又能準確把握課堂重點。學生自述完畢之后,結合學生自述內容靈活設計討論主題,引導學生結合原有認知和交友體驗樹立正確的友誼觀。
三、整合教學資源,促進實踐教學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重視教育資源的全面整合,積極開展實踐性教學,切實提升教學質量。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了教材內容以及一切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聯的內容。教師要通過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到敬老院獻愛心、研究性學習等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有效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把教學活動置于社會生活中,從而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梳理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此外,教師還要根據教材設計和教學提綱,分析教學內容,找到學生社會實踐與教學內容的連接點,有效提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培養針對性。在對學生社會實踐效果進行考核時,教師要借助辯論會、調查報告、匯報演講等多種形式了解學生。例如,在《生命的思考》的教學實踐中,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抗日英雄紀念館,讓學生在特定的空間環境中了解英雄事跡,有利于加強對學生生命價值觀的引導,可以促使學生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當下生活。結合參觀活動,教師還要組織學生進行網絡調研,讓學生了解同齡人是如何看到生命價值的,幫助學生形成真愛生命的科學意識。
四、結語
總而言之,深入理解生活化教學在概念,并對其在初中道德與法制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這不僅可以提升教學質量,引導學生形成積極正向思想觀念,而且可以令課堂教學更為生動,拉近學生與學科內容的關系。教師有意識到,初中道德與法治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和實踐意義,放棄灌輸性的教學方式,轉而通過多生活化的教學和活動方式,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自身德育素養,加強自身對社會的科學認知。
參考文獻:
[1]楊倫峰.談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7(31):123-124.
[2]任曉風.淺談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速讀(下旬),2017(12):200.
[3]任曉風.淺談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速讀旬刊,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