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智勇
摘要:伴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生本理念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成為當前教育的重點所在。對初中生物教學而言,教師積極順應教育時代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生本理念,利于豐富教學內涵,實現學生多元能力以及素養的全方位發展。本文就如何在生本教育背景下實現初中生物的效教學進行探究,并提出相關看法,希望對教師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本教育;初中生物;有效教學;研究
“生本”理念的內涵是指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主體性,了解學生之需,開展針對性教學活動。不過一些教師因自身的育人思想不夠前沿,并未在教學中關注學生主體性,且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依舊以知識講解為主,導致新時期的教學目標難以實現,且學生的能力得不到發展。為了改善這一情況,筆者認為教師需要及時轉變自身育人思想,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并借助全新的教學方法開展有效教學活動,以此來深化教學改革,進一步推動教學發展。
一、打造生活化情境
知識的學習需要落實與實踐,這意味著生活與知識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從這一角度進行分析,教師在教學中引入生活化知識,不僅體現了“生本理念”,同時也可以將教學內容生活化,便于學生理解,并調動他們的課堂參與意識。為此,在生本理念下,生物教師可通過分析教學內容、學生學習實況,掌握二者之間的契合點,隨后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打造趣味、有吸引力的課堂。在相關情境中,學生不僅會主動加入學習過程,且相關的生活化知識可以適當簡化教學內容,便于學生理解與掌握,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例如,筆者在“傳染病”相關內容教學中,適當引入了生活化知識,打造生活化學習環境,為學生講解近百年來出現的危害性極強的傳染病,如天花、黑死病等,隨后講解了這些傳染病的傳播特征,并介紹了現階段世界各國針對病毒所做的預防措施和疫苗研制情況,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案例,拉近課堂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再如,在講解細菌與真菌時,可以為學生介紹因其引起的人類皮膚病,也可以為學生講解不同菌種的特征,實現前后學習知識的串聯,讓學生體會到生物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應用理念。
二、圍繞生本理念,開展有效實驗活動
實驗是初中生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傳統教學以教師的知識講解為主,隨后,要求學生圍繞相關的操作步驟,驗證結果。此種形式雖然確保了教學進度,但是難以保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從這一角度進行分析,在“生本理念”下,生物教師在整個實驗教學中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可以主動加入學習過程。這一目標的明確需要教師圍繞實驗內容明確實驗主題,并引導學生大膽猜測,勇于實踐。在全新實驗形式的支持下,學生的思維能力運用能力得以提升,他們在面對問題時,其思維不會被限制在某一層面,而是通過腦海中呈現的實驗,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嘗試解決問題,其綜合能力得以提升。
例如,筆者在《探究煙草浸出液對金魚呼吸的影響》實驗教學中,圍繞“生本”理念設計了項目式實驗教學。這一實驗主要是讓學生運用煙草浸出液探究其對金魚呼吸的影響,從而樹立學生遠離煙草、懂得運用的意識。在教學中,為了確保實驗的有效性,筆者在實驗開始之前,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的整體實力相當,且每個組的成員需要完成實驗對照設計、實驗過程明確等。其次,筆者讓每個小組針對學習問題進行假設、制定實驗方案計劃、落實實驗方案。小組成員需要整理資料、落實計劃、開展實驗,隨后進行課堂匯報。最后,學生按照大體實驗步驟設計具體方案:貼標簽并科學排序;配置不同濃度的煙草浸出液;在控制單一變量對照實驗中,在相同燒杯中放入數量一樣金魚(體型相差不大);靜置幾分鐘,記錄實驗數據。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實驗形式,學生的能力得以提升,生本理念下的教學目標初步實現。
三、完善教育評價
教育評價的完善關乎著整體學生能力的發展以及教學效果,不過一些教師因自身單一的個人思想,其自身在評價過程中仍以學生的學習結果為主,導致學生無法及時把握自身的學習弱點。而在“生本”理念下,生物教師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給予學生深層次的評價,首先,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如學生的合作情況、參與意識、知識運用能力等。其次,豐富評價主體。可以讓小組本組成員、他組成員對學生評價,確保整體的公平性等。這樣,相對完善的教育評價利于學生及時把握自身的學習弱勢,而教師結合這些內容也可以及時調整教學方向,確保之后教學活動的針對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生本”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師應積極順應教育時代的發展,支持國家義務教育下雙減政策,利于改善當前的教育現狀,打造精品教學課堂。為此,在全新教育時代,生物教師需要及時轉變自身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并對“生本”理念進行全方位解讀,借此來開展有效教學活動,切實深化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劉捷.如何在生本教育背景下實現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7):281-282.
[2]吳小玲.信息技術在初中生物的生本課堂應用[J].電子技術,2020,49(04):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