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亞娜 殷鵬
[關鍵詞]? 鄉村振興;農業發展;大學生;實踐創新;“三農”情懷
[作者單位]?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揚州大學
黨的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成為解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作為強國一代的大學生群體,利用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機遇,深入融合鄉村振興主題,打破固定思維、善用網絡資源、消弭錯誤觀念、宣傳鄉村文化,為新時代農業、農村、農民發展提供新思路。為此,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微錄”小分隊(以下簡稱“微錄”小分隊)走進鄉村,開展創新型社會實踐活動,助力鄉村振興。
今年是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第一年。在黨中央鄉村振興戰略統領下,社會各界為實現農民富裕富足、農業高質高效、鄉村環境改善接續奮斗。實踐創新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相互促進、互相影響、形成合力。一方面,新時期的大學生群體,在專業知識、技能水平和創造能力等方面擁有眾多優勢,且在思維創新意識、科技下鄉深度、品牌打造水平等方面也擁有一定的能力和資源基礎,利用“集中化實踐 + 常態性服務”相結合的模式為實現鄉村振興注入屬于青春的新鮮血液。與此同時,參與鄉村振興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學生們提供了就業方向和途徑。
步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的農民職業前途光明,瓜田果樹下辛勤勞作的農民其實也可以是藝術家。這個行業的藝術,在互聯網時代,應該被青年發現、發揚、追隨。因此,“微錄”小分隊將視域聚焦在農民職業的歧視性上,立足學生群體傳播,打造農民課堂。團隊成員通過前期調研發現,社會上部分學生對農民職業存有固有誤區,許多大學生甚至表示不認識餐桌上的蔬菜,還有的學生家中有小院,卻不知道如何打理腳下的土地。此外,部分學生對“網紅”的追隨也在于其顏值等維度,忽略了意見領袖本身應具備的、積極的社會責任感。于是,舉辦“農民藝術家”課堂成為了“微錄”小分隊的首要工作目標。在指導老師的鼓勵下,團隊成員以技術下鄉、知識互補、實現多贏為思路,共同設計了打造網紅藝術家的具體路徑。
——突破地域,各司其職。團隊通過網絡作品、直播等形式分享果蔬知識、打造網絡紅人、拓寬收入來源。受新冠疫情影響,“微錄”小分隊的大多數成員在暑期均處于居家隔離狀態,于是選擇目標農民及攝制的任務都落在了家在外地的團隊負責同學身上。近期早出晚歸的農家生活使他們充分認識到農民職業的崇高性。他們于是將感受反饋至團隊,成員們協力將思想政治教育加入主題策劃思路,在團隊攝制的網絡作品中實現裂變傳播。通過網絡技術下鄉實現的“農民網紅”知識補給,讓身在城市的同學們也能收獲滿滿。
——雙向扶智,良性循環。團隊通過尋、拍、剪、直播等形式,打造農民網紅藝術家,將技術制作融入果蔬識別和種植技術,打造網紅微錄課堂,在合力幫助大學生消除認知誤區的同時,讓更多人了解農業小知識,實現了雙向知識傳播,特別是使青年人更加深了對農業發展、傳播農村文化、尊重農民職業的理解。與此同時,本項目是對團隊全體成員一次難能可貴的實地學習機會,從策劃到落地全過程均由學生完成,是一次提升團結協作能力、提升責任意識、平等意識的勞動教育,形成了扶智到扶志的良性循環。
——拓寬渠道,品牌打造。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以質量品牌為重點,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走質量興農之路,要突出農業品牌化,打造高品質、有口碑的農業“金字招牌”。團隊致力于通過技術下鄉實現農民網紅的農業技術回饋,打造優質品牌,實現聯動效益,在切實拓寬農民通過網絡獲取收益的同時,促進多元化經濟收益,以期在全社會特別是網絡社會推出具有正能量、引領新風尚的真紅人,形成良性循環的品牌效應。
——深入開展社會實踐。通過開展符合時代特征、契合農業、農村、農民發展需求的社會實踐活動,將鄉村振興融入高校育人全領域,為實踐創新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提供平臺和途徑。助力鄉村發展,在為鄉村送科技、送服務的基礎上,挖深挖細鄉村文化內涵,實現知識互補、以智助志,繼而實現超越共贏,讓美好的青春在田野間、在基層中睿智綻放,讓田野間的美好、基層中的閃光在青春里互惠共享。
——融入創新思維方式。創新是發展的生命力。實踐鍛煉是理論知識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學生們可以通過實踐途徑認識、了解、傳播鄉村文明,而創新的思維方式則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了青年的智慧和創造力。特別是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文明的延續與革新,正在通過“新陣地”“新話語”“新方法”“新融合”完成云端呈現。
——激發勞動教育活力。著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需要把準勞動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技術下鄉、知識共享等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勞動教育的最好課堂。以遵循教育規律、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探索欲望的實踐活動,通過自主探索,以新興技術支撐農業服務,將所學內容與實際勞動緊密結合,最大限度激活勞動教育的魅力,提升育人實效性,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培養優良“三農”情懷。大學生是“三農”情懷培養的主體對象,因此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始終要把“三農”問題與大學生的需求有機結合,并將其作為培養的中心點而展開。在實踐教育中內涵情懷觸動,令理論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有溫度、有感動、有觸動、有行動的教育形式,成為實現實踐創新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內在底色。
參考文獻
[1].韓燕霞:《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現機制研究》,《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年第12期
[2].白雙翎:《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大學生“三農情懷”的培養路徑研究》,《農業經濟》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