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自坤
摘要:將傳統文化節日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因為隨著外來文化的不斷入侵,傳統文化節日在部分學生心中的地位越來越低,也導致學生不重視這些傳統文化節日,并且傳統的宣傳方式對于學生的吸引力較低,導致學生無法對這些傳統文化節日有一個過多的了解,也導致學生無法重視這些文化節日,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嘗試著將傳統文化節日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之中,并以此開展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節日;教學研討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9-009
傳統節日背后的文化是我國精神傳承的一部分,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不重視傳統文化,導致部分精神傳承消失,而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是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教師,如果能夠對學生進行一個正向的引導,并將傳統節日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相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宣揚傳統文化,并以學生為基礎,防止我國傳統節日文化出現斷層的情況。
一、在古詩詞教學中融入傳統節日文化
教師可以在古詩詞教學之中融入傳統節日文化,因為在我國古代節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有許多詩人有專門吟誦傳統節日的詩詞教師可以以,這些詩詞為基礎來對學生進行一個正向的引導,讓學生在學習詩詞的同時,嘗試著探究這些傳統節日背后所蘊藏的精神內涵,以此為基礎,讓學生能夠接納傳統節日文化,并嘗試著宣揚傳統節日。
例如,教師在講解“寒食”相關的知識點的時候,就會在古詩詞教學之中融入一定的傳統文化,因為寒食這一首古詩所描述的節氣,寒食已經消失在我國的傳統節氣之中,我也會引導學生去思考為什么寒食這個節氣會消失,學生對于這一方面的知識點了解較少,學生很難有一個正確的答案,但我的這個問題已經激發出學生想要回答的欲望,因此我會讓學生繼續去尋找與寒食這一節氣相關相關的材料,并讓學生去研究寒食這一節氣消失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學生肯定會找到與寒食相關的節氣的材料,學生的了解會不斷的增加學生,對于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視程度也會不斷的增加。
二、在文章解讀中融入傳統節日文化
大部分傳統節日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是比較高的,也有許多文章會去宣揚傳統文化節日教師在面對這些文章時,可以重視其中所宣揚的傳統節日文化,并以此為基礎去引導學生理解,而學生不重視傳統節日文化的主要原因便是其沒有理解傳統節日背后的精神內涵,而當學生通過自發的探索找到傳統節日背后的精神內涵,使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會大幅度增加學生也會主動的宣揚傳統節日。
例如,教師在講解“牛郎織女(一)”相關的知識點的時候,就會通過這一章節的知識點引出七夕,這一節日在我國傳統節日之中,七夕有著較為重要的地位,并且七夕是情侶之間的聚會,而牛郎織女之間的故事正是表達了戀人之間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而我會讓學生嘗試著從這一文章之中找到其蘊藏的精神內涵,學生想要找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會以七夕節日所傳遞的精神內涵來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解讀。通過這種方式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三、在“語文園地”環節融入傳統節日文化
教師可以在語文園地環節融入傳統文化,因為語文園地環節有著各種各樣的要求,比如要讓學生去進行一些資料的搜集,也比如學生的寫作任務,教師可以在布置寫作任務的時候與傳統節日文化相結合,讓學生去搜集與傳統節日文化相關的材料,并以此為基礎開展一定量的寫作,學生通過寫作可以加深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學生的知識點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例如,教師在開展五年級第三單元的語文園地時,就會嘗試著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節日,并以此為基礎去進行相應的寫作,因為與節日相關的寫作并不常見,我會找到一些較為常見的文章,比如北京的春節。這一篇文章之中表達出了作者對于北京的春節的看法,而春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之中最隆重最盛大的一個節日之一,學生也對其有著一定的看法,在正常人眼中春節可能是一個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可以經常去吃好吃的可以去拿很多壓歲錢的節日,但這只是春節的片面看法,我要做的就是通過一個更為全關的印象,讓學生去對春節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以此來激發出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
四、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傳承節日文化
語文實踐活動對于學生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需要通過語文實踐活動來傳承節日文化,因為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機電的風俗教師,可以讓學生理解這些風俗背后蘊藏的精神內涵,也讓學生嘗試著針對這些風俗去進行實踐,以此來引導學生傳承節日文化。
總而言之,傳統節日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但教師在進行融合的過程中,需要將重點放到教學上,并通過滲透的方式,讓學生慢慢的對傳統節日文化有一個既定的了解,并以此為基礎,讓學生慢慢的接納傳統節日文化,并嘗試著進行宣揚。
參考文獻
[1]李欣榮.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育的策略[J].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20,36(03):36-40.
[2]陳斐.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實踐[J].天津教育,2020(14):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