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明 莫字瑛 顏越 祝林
【摘 要】本文基于“三鏈貫通”(創新鏈、產業鏈和教育鏈)的視角,分析當前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協同育人的整體成效及存在問題,論述評價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有效性的策略,提出應從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過程有效性、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結果有效性和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可持續發展有效性三個維度進行評價,為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協同育人質量提供可資參考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三鏈貫通” 協同育人 校企合作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7-0054-03
校企合作辦學是我國高等教育在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背景下,為促進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協同育人的重大戰略舉措。高校、企業行業、政府部門等對該重大戰略高度重視,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大力推進轉型發展,經過多年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目前學術界對校企合作辦學有效性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評價,但尚未達成共識。本文從創新鏈、產業鏈和教育鏈貫通的視角,在厘清創新鏈、產業鏈和教育鏈三者內在機理的基礎上,從過程有效性、結果有效性和可持續發展有效性三個維度對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協同育人的有效性進行研究。
一、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協同育人的有效性
(一)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結論必然根據其前提預期結果而發生。從公共管理的角度來講,分為決策有效性、人員有效性、環境有效性等,是真正反映因管理主體的行為決策而產生效益的特性。也就是說,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才是有效的。教育有效性首次出現在美國著名的科爾曼報告(Coleman report,1966)中。通過這項報告,人們注意到學生的家庭背景更能說明學生在學業成績測試中的表現。這也產生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進一步研究,獲得了學校有效性的第一個結果,從而誕生了學校的有效性運動。Thanh Kh?i(1967)說“如果教育是一個特定的行業,它必須像任何行業一樣努力,以獲得最高的收益率”,通過尋求這種有效性的條件,后者在最廣泛的意義上被理解為不僅是教育的,而且是經濟的、社會的和政治的。而《現代漢語詞典》將“有效”定義為:管用,能起到作用。
(二)校企協同育人的有效性
校企協同育人的有效性,是指校企雙方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后,嚴格按照協議的要求協同培養人才,經過一定合作時間后,校企合作辦學的主要利益相關主體學校、學生和企業在各方面獲得發展與進步。評價地方本科院校協同育人是否有效,不能單純地按照既定的協議條款是否完成進行評價,需要從校企合作辦學以后,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是否有提高且效果是否明顯,學校的學風提升是否顯著,社會對學校辦學質量的滿意度是否有提升等方面進行評價。因此,對地方本科院校協同育人有效性從程度上進行評價時,可以分為負效、無效、效果不顯著、效果一般、效果顯著。在漢語中,“有效”的反義詞就是“無效”,事實上“無效”這個詞并不意味著真的就沒有效果,而是校企協同育人的效果沒有達到既定的目標而已。客觀上來講,任何校企合作都會產生一定的效果,只是程度不同。本文所要討論的校企協同育人的有效性就是指地方本科院校與企業合作辦學實施協同育人一段時間后,學生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的提高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能否滿足相應產業的需求;學校通過與企業合作辦學以后,校內的學風是否有所提升、教師專業技能是否有提高、校內校外教學與實習實訓場所的軟硬件設施是否有改善、社會對學校辦學的滿意度是否有提升,最終實現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
二、產業鏈、創新鏈和教育鏈貫通的形態
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首次提出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和人才鏈的概念,通過創新鏈、教育鏈與產業鏈的貫通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產教深度融合?!兑庖姟分赋錾罨a教融合,促進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貫通、相互協同、相互促進,提升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契合度的重要舉措。本文將對教育鏈、創新鏈和產業鏈兩兩融合所存在的利弊進行深入剖析,提出基于教育鏈、創新鏈和產業鏈貫通的視角評價校企協同育人的有效性,有效促進產教深度融合并為其長效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一)產業鏈與創新鏈貫通
產業鏈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指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并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而創新鏈是指圍繞某一個創新的核心主體,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知識創新活動將相關的創新參與主體連接起來,實現知識的經濟化過程與創新系統優化目標的功能鏈節結構模式。本文中的產業鏈與創新鏈貫通是指高校、科研機構、行業企業等教學科研主體共同開展科學研發攻關工作,以提升科研成果的轉化率。由于產業鏈與創新鏈中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所充當的角色有所不同,不同主體組合會產生不同的合作模式與效果,因此大力提升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貫通力度將成為推動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直接動力,能有效緩解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難題,為我國產業轉型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二)創新鏈和教育鏈貫通
創新鏈和教育鏈貫通是我國傳統的高校辦學理念,是指高校通過課堂授課,提升學生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水平,然后由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實驗室開展科學研究,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但是隨著我國產業轉型發展對不同人才的能力需求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無法支撐我國科技興國、科技強國的戰略需求,因此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意見》,旨在推進我國高等教育轉型與分類發展,解決我國高校人才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錯位失衡的難題。
(三)產業鏈和教育鏈貫通
產教融合是指高校與行業企業簽訂合作辦學協議,校企雙方嚴格按照共同創新辦學思想和理念、共同設置專業、共同構建課程體系、共同開發教材、共同組建教學團隊、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的要求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校企雙方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優勢互補、實現良性交互共生共進,但在實際合作中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制度和合作管理機制,雙方的效益得不到保障,普遍存在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不高,產教融合停留在淺層次的合作,未能實現優勢互補,嚴重制約了產教的深度融合。
(四)產業鏈、創新鏈和教育鏈貫通
產業鏈、創新鏈和教育鏈高度貫通將打破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的邊界,解決教育鏈與產業鏈、教育鏈與創新鏈、創新鏈與產業鏈之間的雙鏈貫通所存在的難題,實現科研領域、教育領域和產業領域的有效結合,促進三者間的共生共長。在此過程中,行業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行業技術骨干、實習實訓崗位和行業前沿的技術與標準等,為高校培養應用型、復合型與創新型人才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科研機構、高校則充分發揮其科學研究和育人的優勢,提升科學研究成果的產出與人才培養質量,有效支撐產業轉型與發展的戰略規劃。因此,制訂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協同育人有效性評價戰略需要基于“三鏈貫通”(產業鏈、創新鏈和教育鏈高度貫通)的視角。
三、校企協同育人的有效性評價策略
(一)校企協同育人過程有效性
過程有效性是指過程的符合性,主要指過程目標達成的過程投入是否有效以及過程輸出目標有沒有達成。對一個過程來講,它要完成什么任務、達成什么目標,最初設計過程的時候都會有明確的要求。這個過程開始運行之后,它產生的結果能否達成當初設計的任務和目標、執行得是否徹底、執行后目標是否達到,這就是過程的有效性。如果執行徹底、達到過程的結果高,有效性就高;否則就是不高。校企協同育人的過程質量決定其最終結果,因此對校企協同育人的有效性進行評價需要從其過程有效性進行綜合評價。校企協同育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校企是否全程參與并共同完成各項既定的過程任務,如人才培養目標的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課程體系的構建、課堂教學與實習實訓教學的開展、人才培養質量的考核、師資隊伍的建設、學科專業的建設以及學校軟硬件平臺的搭建等;過程目標包括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師資隊伍專業技能的提高、學校軟硬件平臺的建設等是否達到既定的目標。
(二)校企協同育人結果有效性
結果是過程的一種最終呈現方式。參與地方本科院校協同育人的主體包括高校、學生、政府、企業等利益相關者,校企協同育人的最終結果會直接或間接影響這些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達成。因此,評價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協同育人有效性需要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從產業鏈、創新鏈和教育鏈貫通的視角,構建科學合理的協同育人結果有效性評價體系,對學校綜合辦學能力、學生的專業技能與專業素養以及創新能力、“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學生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企業員工理論水平、企業科研開發與成果轉化情況、企業的直接獲利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為進一步提升校企協同育人的質量提供可資參考的理論及數據支撐。
(三)校企協同育人可持續發展有效性
校企協同育人是我國高等教育為適應產業轉型發展對人才進行分類培養后衍生出的一種特殊的人才培養模式,其發展與傳統辦學模式一樣,都是一個長期、系統的發展過程,不能立竿見影。因此,要保持校企協同育人的有效性,就必須保持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沒有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校企協同育人有效性終將消失。
校企協同育人涉及學校與企業、學校與政府、政府與企業、學生等多方利益相關者權責利的均衡,以及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學校之間的政策與機制間本身的沖突。因此,在多方利益均衡的基礎上,以“利益相關者訴求充分表達、利益相關者收益均衡分配、利益相關者關系協調發展、利益相關者訴求有效保障”為原則,從產業鏈、創新鏈和教育鏈貫通的視角對校企合作辦學可持續發展有效性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是促進校企協同育人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提升校企協同育人質量的有力保障。
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協同辦育人是一個長期、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過程,校企協同育人必須高度重視其有效性評價,在厘清產業鏈、創新鏈和教育鏈三者相互滲透、貫通的優勢的基礎上,以“利益相關者訴求充分表達、利益相關者收益均衡分配、利益相關者關系協調發展、利益相關者訴求有效保障”為原則,從過程有效性、結果有效性、可持續發展有效性三個維度構建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協同育人有效性評價體系,有效提升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產教融合走上更高的臺階。
【參考文獻】
[1]馬里南.馬里大學本科課程的有效性評價[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9.
[2]許細華,潘建華.試論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及其判斷標準[J].職教論壇,2018(9).
[3]曹照潔.政校企“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模式現狀與建構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
[4]趙慧勤,陳曉慧.產教融合理念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多元協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山西大同大學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6).
[5]唐乘花,朱艷琳,勞欣哲.“雙向協同、三鏈融合”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理念與模式的構建[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4).
[6]李忠紅,胡文龍.基于三鏈融合的理工科高校組織變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
[7]胡文龍.論產業學院組織制度創新的邏輯:三鏈融合的視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
注: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利益相融視域下現代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聯動機制研究”(21YJC880031);2020年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三鏈貫通理念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以數字創意產業人才為例”(2020JGB377);2020年教育部產學研項目“現代產業學院數字創意產業人才協同培養實踐基地建設”(202101111016);2018年度賀州學院校級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電視欄目包裝》產教融合應用型課程改革”(hzxyybjg201805)
【作者簡介】黃桂明(1986— ),男,瑤族,廣西平南人,賀州學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高等教育管理;莫字瑛(1986— ),女,漢族,廣西桂林人,賀州學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高等教育管理;顏 越(1993— ),通訊作者,女,瑤族,廣西恭城人,研究方向為動畫及數字藝術;祝 林(1982— ),男,漢族,四川攀枝花人,鳳凰數字媒體教育技術總監,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