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宇
摘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道德與法治學科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落實單元教學設計。本篇文章介紹了學科“大概念”的含義及其作用,從目標具體化、活動情景化、教學評價多樣化等方面介紹了如何落實單元教學設計。
關鍵詞:大概念;單元教學設計;初中道德與法治
近年來,我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特別是關于核心素養的相關研究層出不窮,且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在這樣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落實好核心素養,成為了教育界熱議的話題。2015 年,全國第十屆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展開“基于核心素養的單元教學設計”專題交流,鐘啟泉指出單元教學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關鍵環節,將其視為撬動課堂轉型的一個支點。[1]近年來關于單元教學設計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豐富,尤其是針對不同學科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單元教學設計也非常多。
一、問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一般是以單獨的課時來進行設計的,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之下容易出現知識點孤立分散不成體系、課時之間聯系松散、教學目標難以達成等問題。而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是科學育人結果的體現,不是通過簡單的一課時就能夠實現的,必須對一個完整的單元進行重新設計,實現教學目標的層層遞進,最終實現學科核心素養。
在進行單元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本人也應該及時的轉換視角和角色。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容易陷入“微觀教學設計”的視角,不能從總體把握某一個知識在整個單元中的作用和聯系。在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應該以高屋建瓴的方式總體把握教學內容以及各個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此外教師也從課堂的主導者轉換為組織者或引導者,通過教師“穿針引線”的作用讓同學們完成整節課的教學環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逐漸形成學科核心素養。
二、圍繞大概念組織教學內容
什么是大概念?大概念又稱大觀念、核心概念等,是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于2005年提出。學科“大概念”是指“能反映學科的本質,居于學科的中心地位,具有較為廣泛的適用性和解釋力的原理、思想和方法”。[2]大概念統籌下的單元設計,就是將大概念統籌下的具體概念原理按照一定的邏輯由淺入深并帶有明顯層次的組織起來,整個教學設計具有結構化的特點,而不是知識點散亂地堆砌。
一般來說學科“大概念”不是一個名詞,由于它串聯起學科主干知識,支撐學科話語體系,因此它往往由一個句子來構成。如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大概念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進民生福祉”,而這一單元包含的兩個主題分別為“改革”和“創新”,為了讓同學們理解這一單元的大概念,我們就從這兩個主題著手,每一個主題又可以劃分為若干具體的“小概念”,如“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系”、“堅持自主創新”等。再比如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大概念可以設定為“積極參與社會生活”,那么小概念為“感受社會生活的豐富性”、“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培養親社會行為”、“正確使用網絡參與社會生活”等。
對于教師而言,教材上并沒有標記出大概念的具體內容,那如何確立大概念呢?首先教師應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主要內容,理清各個單元、各個模塊之間的聯系,不能夠孤立地去看待單個的知識點,避免碎片化的教學。教師可以用思維導圖等形式串聯起全書的知識點。其次,在理清教材整體邏輯之后,教師應該要從眾多的知識點中梳理出核心知識,并找出這些核心知識在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后,用完整的句子準確地表達出這些核心知識后,我們就確立了全書的大概念。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一本教材來說,大概念不能只有一個,一般來說,每個教學單元有1-2個大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大概念統籌下的單元教學,側重的是知識的連貫性和邏輯性,通過完整的單元教學學生能夠掌握學科大概念的知識鏈,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不可能對于教材全部的知識面面俱到,而是要靈活取舍,我們為學生搭建起主題的知識框架,其余的內容可以由學生自我學習和掌握。這也是大概念教學與以往教學的不同之處。
三、大概念統籌下的單元教學設計
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基于教材的課時設計,一種是以活動課程為主的單元設計。二者在課程展示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在教學中更加常見,圍繞教材知識進行課時的編排。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突出了教師的作用,弱化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行為,體現了灌輸式的教學。而后者側重于對案例逐層的分析“探討-表達-再探討-再表達……”不斷地推進,直至單元的核心主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以及教師提供的輔助資料實現對知識的探索與掌握。
1.目標具體化
單元教學目標的設計要體現具體的特點。教學目標分為單元總目標,以及課時目標。而單元總目標即為本單元的核心概念,而課時為單元核心目標的細化,在設定要一定要體現“具體”,如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單元目標設定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本單元劃分為三個課時第一課時:當今世界的特點 第二課時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第三課時謀求互利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一課時《當今世界的特點》的學習目標設定為:能夠通過自己的理解至少用3個不同方面的詞概括當今世界的特點,并能夠列舉出具體的例子;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主動關心世界的發展變化并撰寫一份對當下社會熱點的分析或評論;明確文化多樣性對于世界發展的重要性。第二課時的學習目標為:了解到國際關系是復雜多變的,并且它是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學習能夠體會和平的來之不易;通過學習能夠列舉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努力;掌握妨礙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以及各國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做出了哪些具體的措施。第三課時的學習目標為:能夠說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的背景以及意義;能夠運用所學和生活經驗闡述中學生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的關聯。從上面的例子能夠看出,每一個課時目標都是非常具體的闡述。
2.活動情景化
單元教學設計要依托情景教學,這里的情景指的是從社會生活實踐中截取一個或幾個真實的場景,將場景與教材核心內容相融合。情景可以使內涵矛盾、沖突、困惑的,可以是似曾相識、熟視無睹的,最重要的是通過情景讓同學們逼近本質的知識。在情景設計和開發的過程中可以增添真實或假設的細節豐富情景的內涵。一般來說情景的來源可以是教科書、課外經典、現實生活等,如在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則》的單元設計中,可以引用小區垃圾分類的情景,從最開始的不進行垃圾分類,到之后開始響應號召實施垃圾分類,接下來在垃圾分類實施初期存在不符合小區居民習慣的現象,通過一系列的調整垃圾分類順利實施。在整個環節設計中,體現了“維護秩序靠規則”,“規則需要改進”、“自覺遵守規則”等核心內容。
3.教學評價多樣化
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能夠推進教學的轉型。傳統的教學評價著重的是學生對于具體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如違法行為的三種類別是什么、其各自的特點是什么等非常具體的知識。在大概念統籌下的單元教學中,教學評價側重從“必備品格”、“實踐能力”和“學科思維”三個角度考察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必備品格”如具有規則意識、熱愛社會主義、弘揚民族精神等,“實踐能力”包括能夠調控自己的情緒、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掌握愛護環境的基本方法等,“學科思維”有綜合運用所學內容說明社會現象、預測社會發展趨勢等。從以上的舉例能夠看出教學評價應該跳出知識本身,讓學生達到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
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避免出現傳統的選擇題和填空題,可以適當增加探究題目和實踐題目。如八年級上冊第二課《網絡生活新空間》的作業可以設置為小組探究合作題目,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找出未成年沉迷網游的原因以及可以從哪些角度出發解決該問題。本題目沒有標準答案,老師以小組分工、資料收集、展示內容的角度等方面作為維度,對小組成果展示評定等級。
此外還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活動,如九年級上冊第一課《拓展空間》“某網上論壇開展了以‘物質生活好了,是否就是幸福為主題的討論,部分網友發表了觀點。請你跟帖參與討論,談談對幸福生活的看法”。學生在學習完第一課的內容后,對于改革開放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學生生活在改革開放后物質財富非常充盈的新時期,本道題目考察了學生的“幸福觀”,對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重要意義。
單元教學已經實行了一段時間,但是要讓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實現單元教學絕非易事,教師需要在大量的實踐之下探索出具有個人風格的教學模式。通過單元教學,實現學生的核心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思政老師教書育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 挑戰與課題[ J]. 全球教育展望,2016(1): 3-25.
[2]頓繼安,何彩霞 . 大概念統攝下的單元設計[J]. 基礎教育課程,20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