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彩亞
摘要:在傳統的教育中,教學的重點在于成績,學生只有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才能考取好學校、獲得好的工作機會。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對于人才的要求變得更高,學校中所學的知識已經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需要學生擁有極強學習能力的同時,還有擁有極好的表達能力,表達能力分為文字表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兩種能力都不是天生就擁有的,需要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大膽嘗試、認真訓練才能獲得。
關鍵詞:初中語文;提升;表達能力
引言:
當前社會對于人才綜合素養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因此,要想滿足社會需要,必須具有強大的綜合素養,它不僅包括自身的文化儲備,還包括學習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尤其是表達能力在綜合素養中的占比越來越高。初中階段是學生性格、思想以及思維方式的形成期,教師需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表達能力的培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作出實際引導。這里就語文教學中表達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展開闡述。
一、當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對于表達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教學觀念沒有得到及時糾正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師意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還是會把學習成績放到更為重要的位置,使得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特別是表達能力的訓練被忽視。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許多教師還在采用讓學生背誦范圍的形式來提高作文成績,在關于一些寫作技巧的傳授中,也只是讓學生了解到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擬人,并沒有引導他們更好的應用這些寫作手法,感受到文字表達中采用修辭手法帶來的妙處,使得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能真正得到鍛煉和提升。而語言表達能力更是被忽視的一項內容,口語表達不在考試范圍,受到教師關注的程度變得更低,在緊張的教學中更不會專門拿出時間進行口語訓練,使得許多學生不能與人順利的交流與溝通,在人數眾多的場合還存在不自信的情況,更有甚者面對眾人說話會變得不知所云,這就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極為不利。
2、一些初中學生不重視表達能力的練習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生把學習的重點放到課本知識的學習中,一切學習活動圍繞“考試”展開,從考試內容來設定學習的內容與方向,這就造成他們忽略練習表達能力的現實。與人的溝通與交流主要通過兩種形式展開,一種是通過文字來表達自我意識與想法,讓他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另一種則是語言表達能力,面對面的溝通依靠“語言”這一媒介,條理清晰、用詞準確地表達內心的想法與看法,才能讓他人對自己有更充分的認識,也才能達成有效溝通,從而被更多人接受。當下學生對于表達能力的認識不足,使得他們沒有為表達能力的練習分出更多精力。
二、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展開表達能力的培養
社會對于人才綜合素養的要求促使教學方式作出調整,當下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存在一些問題,要想做出改變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轉變對于表達能力的固有認識
首先是從教師著手,學校組織開展新課程改革的培訓,讓其學習先進教育思想,并在新課改的指導下開展教育活動,認識到教育的重點在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而表達能力又是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認識到表達能力的重要性后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向諸位家長傳輸這一思想,在教學活動中改變教學安排,讓學生意識到表達能力對于自我發展的重要性,從而能夠認識到培養表達能力的必要性,積極主動的投入表達能力的訓練中來。
比如在學習莫懷威的《散步》這篇課文時,由于其結構簡單故事性強,教師可以把教學和學生表達能力提高進行結合,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語進行復述,復述的內容盡量生動且有趣,這樣一來不僅讓學生加深了對于這篇文章的理解,還能有效鍛煉其表達能力。教師也應倡導家長如此配合學生,鼓勵學生進行表述,以達到提升表達能力的目的。
2、從實際情況出發設計多樣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表達能力
學生的基礎不同、經歷不同、接受能力與方式也不相同,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在認真研究教材的基礎上,設計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以促使其有興趣投入表達能力的訓練中來。
比如,在學習吳敬梓的《范進中舉》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提前留下預習作業,讓學生對于課文中躍然紙上的各種人物有了初步認識,在課上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各種人物、作者的表達目的,鼓勵學生闡述個人的閱讀心得。在學生對于這篇課文與人物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可以讓他們試著進行話劇改編,通過不同人物的語言設計,對這篇作品擁有更深刻認識的同時獲得文字表達能力的提升,選取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又會讓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于人才要求的變化,認識到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為社會培養更多人才,需要在新課改的指導下改變教學觀念的同時,從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安排,引導學生投入表達能力的訓練中來,促進綜合素養的有效提高。
參考資料:
[1]李學敏.初中語文核心素養內涵與培養策略探究[J].中國教師,2020(S1):21.
[2]徐生英.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J].考試周刊,2020(99):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