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言娟
摘要:“做中學”項目是我國為了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新型人才所提出的改革項目,它也將直接改變小學數學以理論講授為主的教學形式,通過豐富的數學實踐活動去展現數學知識、數學規律,讓學生在“做中學”中主動學數學,使其真正實現深度學習,有效激發出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那么,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去組織“做中學”活動呢?本文將對此進行教學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做中學”;教學策略
一直以來,小學數學教學都存在知行脫節、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教師會一五一十地在數學課上講解數學概念,闡述數學道理,演示各類數學問題的解題思路。然而,數學概念比較抽象,小學生的思維認知習慣又是以直觀經驗為主,這二者之間的客觀矛盾就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的數學認知狀態,如果小學生難以理解數學知識、出現數學錯題,那么便會受到打擊,難以產生數學學習興趣。面對這一現實問題,“做中學”活動則可起到改善教學效益、激趣目的,因為在“做中學”活動中,小學生可以通過動手實踐去學習數學知識,從觀察、實踐活動中抽象出數學規律,非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學好數學,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效能。對此,小學數學教師便要主動組織“做中學”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學數學。
一、基于數理教學組織“做中學”,讓學生準確掌握運算概念
“數與代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引導小學生打下堅實的代數知識基礎,是培養學生數學運算能力,讓學生學好數學的保障條件。但是,要想不斷優化學生的數感,使其能夠在問題情境中應用代數知識,那么教師便要嘗試組織“做中學”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準確理解代數概念,掌握運算規律。
在“有幾支鉛筆”一課教學中,我就讓本班學生在數學課上參加了擺一擺、數一數活動,讓學生自主解釋加法概念的實際意義。為此,我就拿出了一根鉛筆,學生說出“1”后,我再拿出第二只鉛筆,在黑板上寫下“1+1”這個算式。根據自己的數學認知經驗,學生能夠說出鉛筆的數量,即“2”,所以也能總結出“1+1=2”這個規律。在這時,我就讓學生思考“加法”概念的實際意義。學生憑借觀察活動,說出了“變多”、“增加”等關鍵詞。在此基礎上,我就讓本班學生拿著身邊的鉛筆擺一擺,用“+”這個符號記錄鉛筆數量變多的過程。
二、基于直觀想象組織“做中學”,培養學生直觀想象能力
數學知識可以被分成兩大塊,即“數量關系”、“空間形式”,其中,“空間形式”包括幾何圖形、平面圖形的位置關系、圖形結構、運動軌跡等知識點。如果小學生無法形成空間觀念,那么則無法有效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空間形式”。因此,在幾何知識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也要積極組織“做中學”教學指導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究圖形結構、圖形運動特征。
在“認識圖形”一課教學中,我就讓學生觀察數學教材的形狀,讓學生說出數學教材的形狀特點。根據前期所學過的幾何知識,學生能夠說出“長方體”這個概念。然后,我就按照“面在體上”的原則,讓學生說出數學教材封面的圖形特點。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就讓本班學生自主閱讀數學教材,使其自主閱讀“長方形”的概念含義。接著,我就組織了折一折、量一量活動,讓學生觀察并驗證長方形的形狀特征。這樣一來,小學生就可以記錄實踐結論,說出長方形對邊相等、每個角都是直角這兩個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小學生也可以在“做中學”活動中自主檢驗正方形的圖形特征,準確區分長方形、正方形,認識二者的關系。
三、基于數據分析組織“做中學”,讓學生參與統計實踐應用
在小學階段,數學課程還包括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板塊,即統計與概率,小學生要逐步學習數據收集與整理、統計數據的方式方法、統計表與統計圖的應用等知識點,樹立統計意識,為在現實生活中參與統計調查與數據分析活動做準備。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在統計知識教學時便可組織“做中學”活動,以實踐形式去引導學生學習統計概念,及時鍛煉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為促使學生實現長遠發展做準備。
就如在“拋硬幣”一課教學中,小學生就要學習“可能性”概念,知道一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有的事件是確定發生的。在本節課上,我就組織了“拋硬幣”實踐活動,讓學生以表格法記錄每一次拋擲硬幣的結論。有時候,硬幣的正面朝上;有時候,硬幣的反面朝上,所以學生用“有可能發生”這一數學概念描述了拋硬幣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我就解釋了“可能性”的概念,告訴學生有些事情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組織“做中學”活動可以很好地培養小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建模,更易于讓學生學好數學。為此,小學數學教師便要組織豐富的“做中學”教學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動手實踐經驗,引導學生自主推理數學公式、內化數學道理,讓學生學好數學、學會學習,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使其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朱麗吉.動手操作實驗,感知數學規律[J].學苑教育,2018(11):56.
[2]傅金義.做中學——探究撲克牌在小學數學計算中的應用[J].讀寫算,2018(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