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
摘要:虛擬現實技術在小學科學中的應用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占主動地位,增強其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還能幫助學生將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達到理論充分融入實踐的效果,在高度還原現實的虛擬世界進行學習和交互,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生動性,滿足新課程標準要求,使學生能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也推動了小學教育教學的科學性發展。
關鍵詞:VR技術;小學科學教學;應用策略分析
一、VR技術概述
(一)VR技術概念
VR技術即虛擬現實技術,1989年JaronLanier提出,融合了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仿真技術以及微電子技術等多種學科技術,能創造一種使參與者身臨其境的虛擬環境,并對參與者施加聽覺、視覺和觸覺感受。
(二)VR技術特點
1、沉浸性
虛擬現實技術能充分還原現實場景,參與者通過穿戴設備能在虛擬情境中直觀感受和實時反饋,有助于增強參與者的觀察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沉浸理論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MihalyCsikazezentmihal提出,其概念是當人們參與活動時可以專注的融入其中,并能收獲快樂和滿足。我國學者認為沉浸式教育要充分利用技術手段幫助學生貼近自然,激發其對知識的興趣,進一步觀察、探究、獲取以及掌握知識。
2、真實性
傳統的計算機技術能給參與者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感,而虛擬現實技術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觸覺感知、運動感知、力覺感知甚至嗅覺和味覺感知等,使虛擬情境更加貼近現實,參與者仿佛置身其中。在小學科學的課堂中應用VR技術能使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生動直觀地展現在眼前,通過真實的感官刺激使學生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拓寬學生的想象空間和認知范圍,提高教學效率。
3、交互性
虛擬現實技術能實現人機交互,并能在交互的同時給予實時反饋。現階段,教育教學要求“以生為本”,應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學生活潑好動,在課堂上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而VR技術的互動性能使學生通過交互汲取知識,使學生手腦合一,全身心投入科學知識的學習中。
二、小學科學課程的特點及問題
(一)小學科學課程的特點
小學科學課程屬于小學階段的基礎課程,學生可以通過自學、互學以及群學等方式了解科學知識,為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小學科學既要求學生充分掌握理論知識,又要求學生親自參與到生活化課堂中,并進一步進行課外實踐,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增強其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在遇到問題時能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同時,各學科之間要相互滲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二)傳統小學科學課程的問題
傳統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環境
傳統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環境中缺少交互性,教師主要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文字、圖片和視頻音頻的播放,雖然教學效果較好,但是難以達到VR技術的水平,學生在這種模式下學習容易產生厭倦心理,加之小學生年紀尚小,活潑好動,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知識理解不到位的情況,若無法激發其學習興趣,則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提升。
2、教學方式
傳統小學科學教學方式較為守舊,教師要通過鼠標點擊播放PPT,學生參與度不夠,無法與課件進行互動。此外,很多科學實驗環節多為教師口頭講解或者是簡單的視頻播放,學生只需要記錄實驗步驟和結果,這種固化的教學方式相悖于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理念,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很難讓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生活中。
3、教學資源
傳統的科學教學資源有限,而科學又過于注重實踐性和操作性,若缺少對應的實驗設備和器材,學生很難進行實驗操作。現階段,很多學校的實驗器材不足,一些珍貴的器材無法重復利用,造成了大量的浪費。后續實驗器材的保養和維修也要浪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所以很多實驗都難以落實到位。
4、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過于枯燥是傳統小學科學課程中的主要問題,活動過于常規化,理論知識的講解也過于乏味,而且很多科學課程都圍繞課堂中書本的講解為主,教學活動展開較少或單一,學生對科學知識充滿探究心理,若教學活動無法滿足其需求則會導致教學效率大大降低。
5、教學評價
傳統的教學評價多為教師評價學生,針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分析,但是這種評價環節中教師占據主體地位,學生難以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見解,并且不了解學生對教學方式和內容的適配程度,學生之間互動也較少,評價方式過于單調,難以達到評價的最終目的。
三、VR技術小學科學教育應用分析
(一)教學環境虛擬性
戴爾經驗之塔理論提出教學應有具體的經驗,并從具體經驗逐漸向抽象經驗延伸。虛擬現實技術能利用語音識別、視覺呈現、觸覺反饋等手段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增強學習環境中的真實感。小學科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簡單的科學知識,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為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學習做好鋪墊。但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理論知識過于抽象化,學生難以直觀接觸到自然場景。VR技術能解決實踐過程中成本過高及場地受限等問題,使學生在反復實踐中掌握知識,獲取經驗,增強其觀察能力。
(二)教學方式多樣性
新時期,教師應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具有多樣性,教學方式也應多樣化,滿足“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要求。虛擬現實技術與傳統的計算機技術相比交互性更強,不需要鼠標操作或者鍵盤輸入,僅采用手勢識別、頭眼追蹤以及語音識別就能達到教學效果,更滿足現階段智能社會的交互習慣。教師可以利用仿真環境刺激學生的感官,充分貫徹體驗式學習的特點,讓學生將抽象的科學理論知識內化,并能在思考中舉一反三,提出問題,具體探究,得出最終結論。
結束語
小學科學是小學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傳統“填鴨式”教學枯燥乏味,難以有效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大量理論知識的灌輸也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VR技術在小學科學中的應用能更迎合學生心理,幫助學生生動直觀地消化吸收科學知識,實現課堂上的實時交互。
參考文獻:
[1]鄭碧娟.VR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應用的現狀及策略[J].基礎教育參考,2021(03):43-45.
[2]劉曄,毛芳.小學科學VR教學技術的應用與研究[J].智力,2020(22):37-38.
[3]孫海清.基于VR技術的小學科學教學探析[J].新智慧,2020(17):21.